數位技術「激活」北京明代珍貴壁畫

新華社 發佈 2024-04-28T04:04:03.934143+00:00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羅鑫 龐元元 謝晗)春暖花開,北京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地下一層展廳里,四周牆壁與偌大地面通過數位技術融為一個沉浸式的光影世界,引得觀眾們紛紛舉起手機定格這美妙時刻。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羅鑫 龐元元 謝晗)春暖花開,北京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地下一層展廳里,四周牆壁與偌大地面通過數位技術融為一個沉浸式的光影世界,引得觀眾們紛紛舉起手機定格這美妙時刻。

「法海寺壁畫經過數位化還原後顯得尤為震撼,壁畫裡的人物、走獸、花鳥仿佛從歷史中走到現實里,我深深感受到古代畫師的智慧巧思和精湛技藝。」觀眾劉女士連聲感嘆。

這是1月31日拍攝的法海寺壁畫展陳。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相隔不遠,法海寺大雄寶殿內,十鋪壁畫真跡在黑暗中靜靜「沉睡」。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副所長陶君說,為了更好保護法海寺壁畫,工作人員確保壁畫長期處於避光狀態。壁畫所在的大雄寶殿每天限量開放,並且觀眾參觀時只能用冷光燈手電筒照射觀看。

法海寺壁畫出自宮廷「工部營繕所」,由畫士官宛福清等創作完成。其運用「瀝粉堆金、疊暈烘染」的傳統繪法,採用傳統的天然礦物顏料和天然植物顏料,筆法細膩,用色講究。壁畫看起來既金碧輝煌,又有立體浮雕效果,在歷經近600年後依然熠熠生光,與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壁畫」。

「論繪畫技藝,這些中國壁畫完全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眾多壁畫比肩。」1937年,英國女記者安吉拉·萊瑟姆在《倫敦新聞畫報》發表文章,記錄了她遊歷法海寺的經歷。

1月31日,遊客在北京法海寺壁畫主題沉浸式數字藝術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在拍照前,我用羽毛撣子清理壁畫上的灰塵,看管它們的人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些珍貴壁畫所蘊藏的藝術價值。」安吉拉·萊瑟姆在文章中既表達了發現法海寺壁畫後的欣喜,也產生了對這些古壁畫疏於管理、剝離牆體、磨損加速的擔憂。

法海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民國年間屢遭戰亂和破壞,大殿內壁畫年久塵封,缺乏保護。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曾四次撥款進行大修,法海寺歷史面貌得以恢復,寺內十鋪壁畫得以保存至今。

加強管理保護措施、運用數位化賦能文物保護……如今,中國文保工作者漸漸找到了法海寺壁畫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依託技術更新產生的新保護手段和呈現方式,法海寺壁畫得以延緩「衰老」,並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中國前不久發布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大力推動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數位化發展,加快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在中國,數位化已成為傳承、保護和利用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走進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地下一層的壁畫廳,映入眼帘的是高達3米多的水月觀音像,她是法海寺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昏暗條件下,很難看清這幅畫像的面部細節,但是經過3D建模後投影在4K高清顯示屏上,端莊慈祥的面容清晰可見,披紗薄如蟬翼,似有若無,極富美感。

1月31日,遊客在北京法海寺壁畫主題沉浸式數字藝術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水月觀音像之所以看起來仙袂飄飄,是因為披紗上綴有一朵朵六菱花,每個花瓣均由40多根細如蛛絲的金線組成,在光線下閃閃發光。」講解人員通過手中的平板電腦操控展示屏,選取畫面一角,放大分離圖層,使得畫師精緻的筆法一覽無餘。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館長劉曉波說:「數位化展示的好處就是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放大、拉近展示局部的精彩細節,並逐一介紹壁畫內容,讓觀眾有充足時間了解它們所承載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據介紹,法海寺「五絕」中的青銅梵鍾、曼陀羅藻井進行3D建模後,梵鍾內外的每一處細節清晰可見,藻井的建築構件可以被一塊塊「拆開」再「拼接」在一起。

法海寺壁畫人物形象的流變在數位化展示中也清晰呈現。「我們將飛天形象進入中國以後各朝各代的形象進行展示,從北魏開始,歷經西魏、唐、五代、宋、元等,直到法海寺的明代飛天,讓觀眾對於飛天形象的演變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劉曉波說。

在球幕廳,以360度全環繞的球面為屏幕,名為《夢·法海》的影片將宛福清創作時依託夢境靈感創作的故事娓娓道來,取材於法海寺壁畫的人物、動物等形象悉數登場,帶觀眾穿越到明代,回顧當年畫師沉醉創作的風采。

「先進的數位技術助力我們保護、發掘、探究古人留下的燦爛文化瑰寶,而法海寺壁畫裡還有很多畫師們隱藏的巧思和藝術密碼等待被發現。」劉曉波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