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願意分享,離職這件「小事」?

南方週末 發佈 2024-04-28T04:21:03.414632+00:00

(IC photo / 圖)「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可能是最早在網際網路上分享離職的例子,它曾在當年引起過巨大的討論,並被網友評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

(IC photo / 圖)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可能是最早在網際網路上分享離職的例子,它曾在當年引起過巨大的討論,並被網友評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

如今,「離職」這件以往看起來私密的、不那麼體面的職場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社交平台上,讓人有了新的社交談資,而有趣和有意義的辭職信、離職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知曉,主動「分享離職」也逐漸成為人們可以接受的行為。

離職有什麼好曬的

在當下,各大社交平台都有許多曬「離職」的話題與帖子。從形式看,離職帖既有文字的,也有非常寫實的圖片或者視頻,特別是各式聊天記錄的截圖,是人們在離職帖中最常用的視覺載體。

這些帖子和話題下的評論區,形成暫時性的社群,網友通過互動交流加深對某一離職話題的認識和看法。

從功能看,各式離職分享則可針對不同的人群需求進行「經驗傳授」。像離職話術、告別領導文案等,這一般是職場新手們比較關注的話題,他們喜歡在社交媒體中習得「hr夸爆的離職原因」「如何和領導同事優雅地告別後退群」這樣的經驗。

此外,像離職手續、離職交接這些常規性話題,輻射的人群可能更寬泛,大多數職場人都會比較關心這些離職分享,之前名為「離職一定要刪的東西」的話題就上過熱搜,獲得了接近20萬點讚,可見社交媒體上的離職分享可以幫助人們更懂得職場的程序。

在「00後開始整頓職場」的話題成為熱門後,社交媒體上的離職分享除了一些實用性內容外,也開始有了更多情緒化的輸出,比如用理由奇怪的表情包寫離職信、貼出直接懟老闆的離職聊天記錄。

而當「離職」話題變得有討論度和流量時,從前單一的離職分享也開始夾雜其他話題,比如曬離職工牌、曬離職穿搭,這其中有表達個體紀念的想法,也有向他人暗示自我生活態度的意圖,所謂離職,也就不再僅僅是一段旅程的結束。

其實,當下社交媒體上的離職分享,很多都是95後和00後年輕人的體驗感受,與70、80後相比,他們離職時的表現可能有許多不同。

此前有網友曾總結「不同年代的離職原因」:

70後,為什麼要離職?

80後,有收入高的我就離職!

90後,領導罵我,我就離職!

95後,感覺不爽,我就離職!

00後,領導不聽話,我就離職!

雖然這個總結有些誇張,但的確能反映出每個年代有關離職的理解,70後、80後普遍更務實,考慮離職對自我實際需求的必要性,而這些也會讓他們不太願意將離職這些消息公之於眾,因為這本身是一件私密的事情。

90後、00後受網際網路影響比較大,他們的思想比起前幾代人或許更為開放,也更注重個人感受,而社交媒體時代流行的「分享文化」,順應讓離職這件事變為他們在網際網路上的社交談資,畢竟在虛擬網名之下,誰也不知道你是誰。

(IC photo / 圖)

離職分享是怎流行起來的

「離職分享」在社交媒體上能成為有流量的互動話題,和三個原因密不可分。一是離職作為職場中的常見狀態,本身具備一定的關注度。今年,剛好是第一批00後步入職場的一年,作為帶有新的時代特徵的年輕人,他們進入職場或許會面臨更多新的離職社交困惑。

此前,36氪曾對年輕人跳槽這一現象做過數據調查,發現80後平均每份工作在職時間長達3.15年,90後只有2年,而95後平均1年多就要換一次工作。

更頻繁的換工作,也意味著要面臨更多的離職社交場合,通過其他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人們或許可以更好地應對這些場合,以及處理自己的心態問題。

原因之二則是離職分享的展示能夠幫助吸引更多流量,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帳號,講述波折的離職故事、分享離職感悟,很容易擊中社畜的某些痛點,而像用表情包寫離職信這樣新穎的離職花樣也普遍更能贏得特別的關注。

有些則直接利用「離職分享」的噱頭來分享穿搭,進而實現帶貨的目的。可見,簡簡單單的離職分享也可以挖掘出商機,進而讓所謂的「離職分享」變得更火熱。

「離職分享」能夠有流量,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契合青年職場心態。大部分處於離職期的人,情緒上需要消化的東西會比較多,利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可以很好地排解這些積極或消極的情緒。

另一方面,閱讀「離職分享」的網友往往也試圖在這些帖子中找到某種共鳴。特別是某些特立獨行的「職場爽文」,容易給有相似經歷的青年人以錯覺,既對這樣的經歷表示同感,又感慨自己為什麼沒有博主這樣的魄力。

但情緒性勝過實用性的「離職分享」是否真的有益呢?某些時候,社交媒體製造的「勇敢離職」的假象常常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認為什麼樣的離職都是對的,但這也容易讓人陷入將所有問題推脫給外界的困境中。

畢竟,在別人的「離職分享」中,我們看到的永遠是某一段職場經歷的結果,但卻不知道每個人從入職到走向離職這個過程的所有故事。

雖然面對一些無良公司與畸形的職場文化要勇敢離職,但也不要輕易被他人的「離職分享」所迷惑和帶偏。所謂的「離職分享」只是一種經驗展示,而非職場範本,區分這一點,然後再心平氣和地看這些離職分享吧。

郭雪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