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視頻火了!這是屬於蕭山人的獨有記憶!你經歷過嗎?

蕭山日報 發佈 2024-04-28T06:52:27.537081+00:00

最近,蕭山64歲攝影師張祥榮拍攝的這組視頻「火」了。張祥榮,北干街道攝影社社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省市區攝影家協會會員。

最近,蕭山64歲攝影師張祥榮拍攝的這組視頻「火」了。

張祥榮,北干街道攝影社社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省市區攝影家協會會員。視覺中國、人民圖片、中國新聞圖片網等多家媒體簽約攝影師。

他拍攝的《回憶圍墾的歲月》系列口述視頻,在他個人的「張祥榮zxr」視頻號、抖音號、新浪微博陸續推送後,全網點擊量已破200萬,最高一條播放量達45萬。

「不容易啊,父輩們辛苦了!」「在他們內心深處是對腳下這塊圍墾土地的無比深情。」「圍墾歲月的苦,現在回憶起來都是一段最熠熠生輝的時光。」……翻看著網友們的一條條留言,張祥榮既感動又欣慰。

「蕭山圍墾,奔競不息,勇立潮頭,是蕭山人吃苦耐勞精神的提煉和濃縮!能夠為記錄圍墾歷史、傳承圍墾精神做一些貢獻,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值得!」張祥榮動容地說。

一個偶然,一份情結

談及拍攝起因,張祥榮說,只是一個偶然。

做宣傳、玩攝影40多年的張祥榮,有著一雙發現「故事」的眼睛。去年年底,他在河莊街道文偉村偶遇89歲的何友根時,一眼就認準對方是個有故事的人。果不其然,兩人攀談間,老人說起圍墾的往事頭頭是道,這讓他突然萌發了用視頻記錄的想法。

時隔半月,他又在附近的新江村見到93歲的圍墾親歷者汪文奎。和何友根時一樣,他同樣為其製作了口述視頻。沒想到,發布後的播放量、評論量、點讚量、轉發量都遠遠多於前一次,這讓他下定決心繼續拍下去。

每位口述者,張祥榮都會為其拍攝一張照片

說是偶然,其實也並非偶然。出生於河莊街道向公村的張祥榮,內心也有著一份深深的圍墾情結。

「我也參加過幾次圍墾,像圍墾23000畝、『軍民聯圍十萬畝』,我都去挑過土。有種說法叫『蝦子冰,辣辣叫(諧音)』,我也親身經歷過。」說起親歷圍墾的那段歲月,一幕幕如同電影般在張祥榮的腦海中回放。

「還記得圍墾23000畝時,正值冬天。那時候的冬天可比現在要冷啊。早上,江岸邊都結著薄薄的冰,這層冰特別鋒利,就像蝦頭上的刺一樣,皮膚輕輕划過就可能鮮血直流。而當時,大多數人都是赤腳挑土,被冰劃傷的事時有發生。那刺骨的疼啊,我也深有體會。」

「為了築牢防潮大壩,我們每天早上出工時要挑一擔塘渣出去,都是靠的一雙腿,近的十幾里路,遠的有二三十里路,單獨一趟就得走上兩三個小時呢!」……張祥榮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說到激動處,還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起來。

這些親身經歷的點滴,一直印刻在張祥榮的腦海中,讓他對圍墾始終懷著一份情結。而這一次「偶然」,讓他找到了釋放的途徑。

一條視頻,一段歷史

蕭山大規模人工治江圍墾,始於1965年的九號垻。到2007年底的42年中,蕭山先後開展了33期大規模圍塗,共圍得土地54.61萬畝,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譽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蹟」。

不僅是因為自己是親歷者,在張祥榮看來,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被記錄的事。就這樣,在隨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張祥榮又馬不停蹄地採集了其他多位圍墾親歷者的口述資料,並精心篩選、陸續製作了21條口述視頻。

每位口述者,張祥榮都會為其拍攝一張照片

一次講述,一條視頻,一段鮮活的歷史。每一次聽人講述圍墾的歲月,都令張祥榮印象深刻、感觸萬千。「我最近拍攝的一位口述者,河莊街道82歲的周長興,他跟我講了一段圍墾往事,真是驚心動魄。」張祥榮說。

周長興是「老水利人」,當年每次大圍墾,作為水利員的他總是衝鋒在前。52000畝圍墾時,當時與河莊臨近的樂園鄉有2000餘勞動力在一次截斷流化溝的施工中,不慎被潮水圍困。周長興得知險情後,立即奔赴現場。憑著豐富的防汛經驗,他果斷給出了方案,讓大家一定在原地等待,切莫在此時試圖淌過流化溝,三個小時後定能安然不恙。

與此同時,眼見天色漸暗,當時的河莊政府立即派出電工,在岸邊豎起了明亮的燈源,確保等潮水退去,大家可以順著燈源的方向,找到安全的返迴路線。

「最終,這2000餘人全部平安上岸了。聽了老周的這段講述,讓我對圍墾歷史有了更深的感受。說它是『奇蹟』,真得一點都不為過!」轉述周長興的故事,張祥榮的臉色時而緊張、時而激動。

而對於沒有經歷過這一切的記者,聽著張祥榮的講述,也仿佛身臨其境。那些鮮為人知的「時代碎片」,通過親歷者的口述,正「拼湊」著一段恢弘的歷史。

一份堅持,一種傳承

沒有經費,也沒有項目,做這件事,張祥榮僅僅是憑著一腔熱血。

讓張祥榮意外且深感欣慰的是,這些口述視頻發布後,一條比一條火,留言區的評論越來越多。「在我陸續發了10條之後,幾乎每天都有人聯繫我,還得到了一些老領導、老幹部、專家學者、大學教授的肯定,鼓勵我繼續做下去。」張祥榮笑著說。

事實上,別看每條視頻只有短短2分鐘左右,對於張祥榮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從尋找和確定拍攝對象,到傾聽親歷者的口述,再到編輯製作,直至發布,過程可以說是十分繁瑣。張祥榮坦言,由於口述者的年齡普遍在八九十歲,有時候,採集回來的素材要反反覆覆聽上十多遍,才能完成剪輯,讓親歷者的口述內容最為精準地呈現。

而隨著視頻數量的不斷增多,張祥榮也遇到了另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避免口述內容的重複性。為此,在選擇拍攝對象時,張祥榮總會力求多樣,以增加視頻的可看性,更重要的是,讓口述內容更具全面性,從而使這段歷史更完整地展現。

「有人評論,用親歷者的口述來還原當年千軍萬馬搞圍墾的壯觀歷史,這一條條視頻就像是活教材。我覺得這正是我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張祥榮透露,自己的目標是為這個系列做滿100個口述視頻。

「一路走來,蕭山始終走在發展前列,靠的就是圍墾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新時代,蕭山要發展,更要靠圍墾精神迸發的強大力量。希望這些視頻可以傳遞正能量,幫助年輕一代了解腳下的這片土地是怎麼來的,始終保持奮鬥姿態,拼搏幹勁,共同書寫蕭山的美好新篇章。」張祥榮動情地說。

文/記者 何可人

首席編輯/於立英

責編/胡吉楠

審核/劉斌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