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盤點持續四年的西漢定國大戰。

夜鴻羽1 發佈 2024-04-28T07:10:49.680782+00:00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的西楚敗亡,劉邦建漢朝而告終。

楚漢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包含哪些戰役呢?

還定三秦之戰: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地、楚地的九個郡,建都彭城。又違背當初約定,改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把關中分為三份,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為雍王,建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建都櫟陽;董翳為翟王,建都高奴(今陝西省延長縣)。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還定三秦之戰,漢軍攻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的作戰。拉開楚漢戰爭大序幕。

漢王劉邦問韓信奪取天下的計策,韓信說道:」項羽背棄了約定將大王封在了南鄭這個地方。士卒們都是來自山東那邊的人,都希望能夠早日回到自己的家鄉,而這股兵鋒顯然是可以使用的。「接著韓信又向劉邦進獻了奪取三秦的計策,按照韓信的計策,部署了每一名將領所要攻擊的目標,將蕭何留下以收取巴蜀的糧食為大軍做準備。

曹參:攻打下辯(今甘肅成縣)、故道(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大㪚關東南)、雍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斄縣(今陝西武功西)。

樊噲:別擊西丞白水(陝西省渭南市)北,雍輕車騎於雍南,破之。從攻雍、斄城。

周勃:攻槐里(今陝西省興平市)、好畤(今陝西乾縣東十里好畤村),最(現在的陝西西安,詳細為臨潼東北)。擊趙賁、內史保於咸陽,最。北攻漆。擊章平、姚卬軍。西定汧。還下郿、頻陽(今陝西富平縣)。圍章邯廢丘(今陝西咸陽區域興平市東南約4公里的阜寨鄉)。破西丞。擊盜巴軍,破之。攻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守嶢關(在西安市藍田縣城南)。

灌嬰:從還定三秦,下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降塞王。還圍章邯於廢丘,未拔。

酈商:別將定北地、上郡。破雍將軍焉氏,周類軍栒邑,蘇駔軍於泥陽(甘肅省隴南市徽縣)。

靳歙:別西擊章平軍於隴西,破之,定隴西六縣。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漢王採用韓信的計策,從故道返回關中,襲擊雍王章邯。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雍王的軍隊被打敗,退兵逃走;在好畤停下來再戰,又被打敗,逃到廢丘。漢王於是平定了雍地。漢王向東挺進咸陽,率軍在廢丘包圍雍王,並派遣將領們去奪取土地,平定了隴西、北地、上郡。

歷史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九月,劉邦以接取太公和呂后為名,派遣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取道南陽,利用王陵聚集在南陽的數千兵力,試探著向楚進攻。薛歐等兵至陽夏,被項羽發兵阻攔,停滯不進。同年十月,劉邦出兵函谷關,進至陝縣,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相繼投降,漢王劉邦所控制的區域,已經接近彭越活動的巨野澤地區。這樣不僅東部黃河南北兩岸的幾支反楚力量連成了一片,而且與西部的劉邦也很快就要合成為一體。西楚政權失去大半河山,命運岌岌可危。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劉邦已定殷國復至修武(今河南修武縣),適陳平自楚來降,劉邦獲得楚之重要情報,又南渡平陰津(今河南孟縣東)至洛陽新城,以備東襲彭城。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乘項羽膠著於城陽之際,率五諸侯軍約計五十六萬人 ,向楚都彭城進攻,其進攻彭城戰略部署如下:

蕭何鎮守櫟陽,並籌集軍資,自渭水、黃河順流而下,以補給前方;

曹參、周勃、樊噲、灌嬰及趙軍等部為進攻彭城之北路的縱隊,由朝歌經定陶、胡陵(今山東魚台縣東南),出肖縣、彭城;薛歐、王吸、王陵、為南路縱隊由宛經葉縣、陽夏(今河南太康),出彭城;劉邦親率夏侯嬰、盧綰、靳歙、司馬欣、董翳和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等諸侯軍為中路縱隊,由洛陽經雍丘、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出彭城,張良為軍師,陳平為參乘。大軍進抵外黃(今商丘市民權縣),彭越率軍三萬來會,劉邦命他繼續襲擾梁地,掩護漢軍側背。

時項羽已自率大軍伐齊,為備劉邦,乃北自濟水(今黃河)西岸,迤南亘(今河南杞縣)、太康、淮陽之線,布置守備,其概況如下:

定陶重鎮、由魏相項它,將龍且守備;曲迂(今河南中牟縣東),守將不詳;陽夏(今河南太康),守將不詳。守彭城的主力軍,似在肖碭(安徽省宿州市)地區。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大軍向彭城進擊。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一、面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二、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少於56萬。

三、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失,沒有根基地的孤軍只能速戰速決。

四、遠離戰場,長徒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

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制訂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留下諸將攻齊,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由魯瑕丘擊破樊噲等軍後,即在胡陵至肖縣採取包圍閃擊。肖縣東南有劉邦兵數營扎住。項羽軍夜間抵肖,利用拂曉,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進攻,與漢軍展開大戰,中午便大破漢軍。漢軍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項羽所率的三萬精兵均是騎兵,機動性大,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封對敵突襲,頃刻間造成敵軍的驚惶混亂,然後於亂中取勝。

京索之戰:

彭城之戰後,項羽又派人從沛縣擄來漢王的父母妻子、兒女,把他們扣留在軍中做人質。當時,諸侯們見楚軍強大,漢軍被打敗,又都背離了漢王而去幫助楚王。塞王司馬欣逃入楚國。

劉邦屯軍滎陽,蕭何也把關中沒有載入兵役名冊的老弱人丁全部都送往滎陽,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並在京、索之間摧垮了楚軍,因為這個緣故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京縣,秦屬三川郡,漢改曰河南郡。」並指出:「《括地誌》所謂滎陽縣即大索城,乃唐之滎陽縣。」

京索之戰本身的規模在楚漢戰爭中並不甚大,但它在戰略上卻對楚漢戰爭的全局影響較深。可以說京、索之戰標誌著楚漢戰爭試探性序幕戰的結束,戰爭進入雙方憑實力艱苦角逐的對峙階段。

安邑之戰:

漢高祖二年(公元205年)五月,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一帶對峙。劉邦彭城作戰失敗,楚騎兵乘勝追殲齊軍及其附庸部隊,魏豹被項羽楚軍聲勢所嚇倒,於是藉機返回平陽,到達國都後立即斷絕河津,叛漢附楚。

魏豹反漢附楚,不僅使漢軍占據的滎陽、洛陽側背受到威脅,連最近平定的三秦關中基地也受到嚴重的戰略壓力。魏豹踞河東,南下可切斷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與滎陽、成皋一線漢軍的聯絡,與楚軍形成對漢軍的前後夾擊之勢;西向則可直取關中。八月,劉邦先遣謀士酈食其遊說魏王豹未成。

韓信認為,魏軍為防範漢軍的進攻,必然採取扼守各渡河要津,阻止漢軍渡河,同時有可能向趙代等王請求支援共同抗禦漢軍之進攻。因而韓信決定採取速戰速決戰略,以奇兵突然襲取魏軍之指揮中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為欺騙敵人,達到戰略奇襲的目的,決定派一部兵力於臨晉徵集船隻,擺出大軍渡河姿態進行佯動。主力隱蔽集結於夏陽附近,準備渡河,迂迴襲擊安邑。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漢軍以韓信為左丞相,率騎將灌嬰、步將曹參等攻魏。韓信推進於臨晉河岸的一部漢軍,徵集船隻,大張旗鼓準備渡河。魏王豹被這種表面現象所迷惑而主觀地改變軍隊部署,集中力量,推進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封鎖黃河渡口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企圖堵住漢軍東渡黃河。因而對戰略要地安邑和首邑平陽都沒有留置強有力的守備兵力。

韓信採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戰術,集結船隻,佯作由臨晉關渡河,主力卻直奔臨晉關上游百餘里處的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乘魏軍無備,用木柙縛罌缶(一種簡易渡河器材)迅速渡過黃河。渡河後,即以迅猛的行動進攻臨晉魏軍之側後,在東張地區擊破魏軍,旋即攻擊戰略要地安邑。漢軍對魏戰略要地的奇襲,給魏王豹以十分沉重的打擊,以致倉促間被迫轉移蒲坂附近兵力以救安邑的危急。這樣魏集結於蒲坂(今山西永濟市)之大軍,先是被置於無用武之地,後又被動回軍,往返奔波,疲於奔命。

漢軍襲占安邑,立即轉向從蒲坂北進的魏軍進攻,兩軍在安邑西南地區交手。漢軍曹參部從正面進攻。灌嬰騎兵包圍側擊。魏軍將領項它擋不住曹參的攻擊,馮敬的騎兵則被灌嬰擊散,魏軍逐漸陷入包圍。而臨晉渡河經蒲坂前進的漢軍又及時趕到參戰。九月,漢軍在安邑西南擊敗救援的魏軍,並俘獲魏將王襄,襲占安邑。魏王豹率敗軍東走曲陽(今河北曲陽西),再度被漢軍擊破。魏豹逃至東垣(今山西坦曲)被漢軍所擒,魏軍全部被漢軍殲滅於戰場。

安邑之戰對當時戰局則起了極大影響。漢軍憑著占領魏屬的河東、太原等郡,可以經略趙代,進攻燕齊,形成從北面包圍楚國的優越戰略態勢。此戰,韓信出其不意滅魏,使劉邦得魏降卒補充前線,加強了對楚正面防禦,並為爾後韓信滅代、破趙、降燕、克齊,開闢北方戰場創造了條件。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此時,黃河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說。公元前205年十月,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後集結大軍於井陘口防守。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

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多將廣,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李左車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

鑑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趙軍主將成安君陳余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

韓信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見漢軍被擊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正所謂「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

成皋之戰:

成皋之戰,始於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於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即後來的漢高祖)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

彭城之戰雖然漢軍士兵遭到殲滅性的打擊,但劉邦嫡系西漢開國功臣一百四十多個列侯一個沒損失,其中包括張良、陸賈還有七八十歲的酈食其等骨幹力量都毫髮無損,為使漢軍擊敗楚軍留下了基礎。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改變楚強漢弱的態勢,他果斷採納謀士張良等人的正確建議,在政治上爭取同項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韓信,團結內部力量;在軍事上制定據關中為根本,以正面堅持為主;敵後襲擾和南北兩翼牽制為輔的對楚作戰方針,並一一予以實施。

漢二年(前205年)五月,劉邦、韓信收拾殘部,退至滎陽(今滎陽東北)。滎陽西面的成皋,古稱虎牢。北臨河水(黃河),南傍嵩山。城東,汜水由嵩山間向北流入河水,歷來是屏障洛陽(今河南洛陽東),進而確保關中安全的軍事重鎮。其時,蕭何調發關中老弱及未成年者從軍,漢軍軍勢復振。

劉邦又以灌嬰為騎兵將領,率新組建的騎兵與楚軍騎兵激戰於滎陽東,阻遏楚軍攻勢。漢軍築甬道至河水,取敖倉(今滎陽東北)積粟食用,決心扼守滎陽、成皋,依託關中,與楚軍長期抗衡。在此之前,英布被漢使者隨何說動,舉兵反楚。項羽急遣項聲、龍且討伐英布,使兵力受到很大牽制。六月,劉邦返回漢都櫟陽(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東),採取措施安定後方,並令丞相蕭何治理關中,負責補充兵員,供應糧秣。

同年八月,韓信奉命開闢北方戰場。九月破魏,後九月破代,十月滅趙降燕。劉邦亦遣兵一部渡河水,攻克河內(即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朝歌(今河南淇縣)、安陽(今河南安陽南)、邯鄲(今屬河北),接應韓信。項羽此時始察漢軍意圖,幾次遣騎兵渡河爭奪趙地,均被韓信擊退。十二月,被龍且擊敗的英布潛行至滎陽,協助劉邦防禦。

漢三年(前204年)四月,楚軍圍困劉邦於滎陽。劉邦於危急之際,始行緩兵計,遣使求和,願割滎陽以東予楚;繼施反間計,使項羽猜忌主要謀士范增,致范增憤然辭去,發病而死。五月,劉邦用將軍紀信計,令周苛等堅守城池,以紀信作替身,出東門詐降,自與陳平等趁亂由西門逃離滎陽,經成皋入關。項羽燒死紀信,指揮楚軍緊圍滎陽,奪占成皋。

劉邦在關中徵得新兵,本欲東進,被轅生諫阻,乃依其言引兵經武關(今陝西商南南)出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南),以吸引楚軍,減輕滎陽一線漢軍壓力。項羽率主力南下,漢軍堅壁不戰。其時,彭越軍渡睢水,在下邳(今江蘇邳州南)擊殺楚將薛公。項羽留終公守成皋,自領兵東征彭越。劉邦乘機北上,擊敗終公,收復成皋。與此同時,劉邦又派灌嬰和靳歙深入楚軍後方,斷楚軍糧道,灌嬰、靳歙進展迅速,率騎兵突襲滎陽、陽武到襄邑糧道,另外深入到魯下,在魯下大破項冠楚軍。丁復同時也在葉擊破楚軍。

六月,項羽擊敗彭越,復以凌厲攻勢拔滎陽,烹周苛,進圍成皋。劉邦倉促逃出成皋北門,渡河水北去。楚軍欲乘勢西進,被漢軍阻於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一帶。八月,劉邦率原屬韓信指揮的漢軍臨河水北岸,欲與項羽交鋒,復納鄭忠之言,深溝高壘,堅壁不戰。同時,命韓信在趙地組建新軍擊齊;遣盧綰、劉賈率兵2萬渡白馬津(今滑縣東),深入楚地,協助彭越擾楚後方。

九月,項羽聞彭越等攻下睢陽(今商丘南)、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等十七城,大驚,復領兵東歸。臨行,留大司馬曹咎守成皋,囑其謹慎勿戰。劉邦欲捨棄成皋以東地區,專力屯守鞏縣、洛陽。酈食其極力諫阻,勸劉邦乘楚軍無暇西顧之機收復滎陽,占據敖倉,攻奪成皋,控制用兵要地,相機破敵,並又自薦遊說田廣,使其附漢。劉邦從其計。十月,劉邦連續數日遣士兵辱罵曹咎,激其出戰。曹咎領兵出城,渡汜水,欲與漢軍交鋒。劉邦趁其半渡,揮軍猛攻,大破楚軍,再次收復成皋。曹咎及司馬欣、董翳皆自殺。劉邦遂率漢軍駐於廣武(今滎陽北),取食於敖倉,並圍楚將鍾離昧於滎陽東。

項羽迅速攻下樑地十餘城,得知成皋再度易手,急率主力西進,解滎陽之圍,然後屯軍廣武,與漢相持。十一月,聞楚齊聯軍在濰水之戰中覆滅,乃使說客至齊,遊說韓信反漢聯楚,三分天下,遭拒絕。漢四年(前203年)八月,項羽得知跟隨韓信在黃河以北作戰的灌嬰率部南下,馳騁於彭城附近,慮及已方少食寡助,士卒飢疲,乃與漢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屬楚,西屬漢。九月,項羽將彭城之戰中擄獲的劉邦妻、父送還,引兵東歸。

成皋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策略的題一次成功典範。

韓信襲齊之役:

韓信襲齊之役,漢三年(前204)六月,漢王使韓信發趙兵東擊齊。齊王廣遣華無傷將兵屯歷下(今山東濟南)以拒信。九月,漢王又遣謀士酈食其說降齊王。韓信東至河聞之,欲退兵,蒯通勸其擊齊,遂渡河。齊王已歸漢,歷下軍守備鬆弛,十月,信軍襲破之。信軍復東攻臨淄(今淄博東北)。齊王烹酈食其而東走高密,並遣使求救於楚;相國田橫走博陽,守相田光走城陽,將軍田既軍膠東。韓信東追齊王,項羽使龍且率救兵20萬與齊王會高密,雙方夾濰水而陣。信以濰水灌齊楚軍,大破之,斬龍且。齊楚殘兵潰走,信軍追至城陽(今沂水以西),擒殺齊王。信遣灌嬰追擒田光,進至博陽。田橫知齊王死,乃自立為齊王,擊灌嬰,為嬰敗於嬴(今萊蕪西北)下。曹參亦擊殺田既於膠東,齊地遂定。

汜水之戰:

漢高祖三年八月,劉邦派劉賈、盧綰率軍深入楚地,與活躍於楚軍後方的彭越軍配合,攻占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等17座城池,迫使攻占滎陽、成皋,軍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的項羽再次回軍擊彭越(參見彭越襲占睢陽等17城之戰)。項羽臨行前囑部將曹咎慎守成皋,遇漢軍挑戰,切勿應戰,只須阻止其東進即可。四年冬十月,劉邦乘項羽東去兵力薄弱之機,反攻成皋。初時,成皋楚軍堅守不戰。劉邦數次遣人到陣前辱罵,終於激怒曹咎,率部出擊。漢軍乘楚軍半渡汜水之時,全力反擊。曹咎兵敗自殺。漢軍再次奪回成皋,乘勝進至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並包圍楚將鍾離昧於滎陽以東。項羽急忙由睢陽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形成對峙。

濰水之戰:

漢三年(公元前204)九月,韓信率軍東擊齊王田廣,以完成對楚軍的翼側迂 回,支援成皋戰場。次月,漢軍破齊軍,進占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田廣敗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項羽派將軍龍且率軍救援。項羽派龍且、周蘭率二十萬大軍救齊。雙方在濰河岸邊擺下了戰場,拉開了濰水之戰的序幕。

濰河全長五百里,進入峽山後與渠河、浯河三河匯流,形成寬三十里,長四十里的巨大河床,恰好就是現在的峽山湖。龍且、周蘭與齊王田廣會合入駐高密城(今城陰城故址),並組成齊楚聯軍在濰河東岸與韓信對峙。

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龍且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於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濰水則被人們稱為興漢之水,漢運之水。後人在此截水成湖,將濰水普惠周邊,湖周遂興旺起來。

固陵之戰:

漢將韓信、曹參、灌嬰等人在濰水全殲了楚國大司馬龍且率領的援齊楚軍,平定齊國,對楚軍實現了戰略包圍,使項羽的處境更趨困難。楚軍糧食缺乏,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困境。

灌嬰在消滅龍且後,率漢軍南下直接攻打西楚都城彭城,項羽得知灌嬰橫掃彭城周圍楚軍,大驚失色。因自己被牽制在廣武不能動,項羽只得派項聲、薛公和郯公率抽調前方和後方組成的大軍收復淮北。灌嬰得知楚軍主力到了淮北,立即渡過淮河北上,在下邳大破項聲,郯公,並將薛公斬首,拿下下邳。在平陽擊敗楚軍騎兵,楚軍主力被一掃而空,接著拿下彭城,俘獲了楚國的柱國項佗,降服了留、薛、沛、酇、蕭、相等縣。攻打苦縣,譙縣,再次俘獲亞將周蘭。

漢四年八月,項羽得知灌嬰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都彭城,後方楚國大片土地已讓漢將灌嬰、韓信、彭越、靳歙、英布等人占領。知道大勢以去,再在廣武就會遭到漢軍從四面包圍,陷入孤立無援以境地。遂拿劉太公威脅劉邦強迫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項羽希望以條約限制劉邦攻楚,能安全返回江東,爾後引兵東逃。而劉邦為救父親以緩兵之計同意議和。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

劉邦趁項羽退軍之際率領漢軍發起追殲在陽夏大破項羽,俘虜楚國大將周將軍,漢軍光俘虜就有五千楚軍。項羽撤退到固陵,漢軍在陽夏擊敗項羽趁勝繼續進軍在固陵楚漢再一次爆發大戰。

劉邦到固陵(今河南太康縣南)後,命令劉賈渡淮河,攻下壽春壽春(今安徽壽縣),派人策反楚國大司馬周殷,攻占城父斷截項羽逃回會稽(秦置會稽郡,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的歸路,派人尋找機會招降楚大司馬周殷。周殷叛變楚王,幫助劉賈攻下九江,迎著武王黥布的軍隊在垓下會合,共同攻打項羽,宣曲侯丁義、汾陽侯靳強及投降的楚將靈常率先攻破固陵大破鍾離昧後,不久灌嬰、靳歙率領騎兵軍團從彭城往固陵而來,劉邦親自在固陵東邊頤鄉與灌嬰率領的漢軍鐵騎會合。項羽得知灌嬰、靳歙等率領漢軍東來後為防自己被包圍,項羽南退守至陳縣(今河南淮陽縣)集結剩餘兵力做最後決戰。

陳下之戰:

漢五年十月,漢軍擊敗楚軍取得陽夏(今河南太康),樊噲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彭越趁項羽向南撤退到夏陽之機,攻克昌邑(今山東省濰坊市)旁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穀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劉邦在固陵止步,在作陳下之戰協調與部署工作,與灌嬰、靳歙緊密配合,協調各路大軍,在陳縣會師合夾擊項羽,並預先派黥布重返九江,奪取楚國南部數縣,派劉賈策反周殷,攻占壽春,截斷項羽逃回江東的歸路。隨後劉邦率領灌嬰、靳歙、樊噲、蠱達、夏侯嬰、周勃、柴武等將領陸續向陳下會合,以及剛投順於漢軍的楚將靈常在陳下與項羽交戰。交戰的結果,楚軍大敗,陳公利幾向漢方投降,項羽率領敗軍逃向東南方。漢軍大勝,劉邦立即部署追擊。

陳下之戰,楚方是項羽親率的主力部隊,有大將鍾離眛,還有屬於楚的陳公(陳縣令)利幾等;漢方是劉邦率領出成皋追擊之軍,有周勃、樊噲、靳歙等將領,加上破彭城後與劉邦會合的灌嬰,還有剛來投降的西楚令尹靈常。劉邦親率漢軍從西北方來,灌嬰從東方來,對駐陳的楚軍形成東西夾擊合圍之勢。交戰的結果,楚軍大敗,陳公利幾向漢方投降,漢軍大勝。 項羽戰敗於陳縣,率殘兵敗將南逃。劉賈已攻占壽春,策反周殷,項羽只得調轉馬頭,轉向東南方逃跑,據守城父,漢軍再敗項羽於城父,項羽逃到垓下。劉邦的大部隊迅速追上,劉賈、周殷與英布會合,韓信、彭越也參戰,諸侯在垓下把項羽包圍。此時的項羽已經是窮途末路。

應該指出,韓信、彭越、英布等都沒有參與陳下之戰。經陳下一戰,縱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年輕勇猛的項羽也無可奈何。 陳下之戰,以劉勝項羽而結束,就楚漢相爭的決勝階段來說,陳下之戰是垓下之戰的先聲,垓下之戰是陳下之戰的發展;沒有漢方在陳下的強勁秋風,是不會有楚方在垓下的遍地落葉的。

此戰與之前成皋之戰、陽夏之戰、固陵之戰和接下來的垓下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漢高祖首創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策略。劉邦先在成皋之戰採取先疲後打方針,以主力堅壁蓄銳,待機破敵,遣偏師襲擾敵後,斷其糧道,逐漸削弱敵之力量,積極創造戰機,在項羽疲敵撤兵的路上陽夏之戰、固陵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適時轉入進攻,在進攻中連續追擊削弱敵人,窮追猛打不給敵方喘息之氣,連續作戰,終獲全勝。

垓下之戰:

公元前203年十月下旬(漢高帝五年,十月為歲首),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

劉邦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漢軍由韓信統領,共計三十萬,分為五個部分,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 楚軍由項羽統領,共計約有十萬。韓信先率前中軍與項羽交鋒,不利,向後退卻。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韓信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為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力戰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遺體被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五人瓜分。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時間便全殲十萬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