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用中華美學打開瑰麗想像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4-04-28T07:25:44.810390+00:00

近期,bilibili聯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網絡動畫片《中國奇譚》收穫廣泛好評,播放量達2.3億次,在多家網站評分達9分以上。延續「中國學派」動畫傳統,《中國奇譚》中的故事,或脫胎於古典文學名著、或改編自民間神話傳說,風格或荒誕幽默、或哀婉動人。

近期,bilibili聯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網絡動畫片《中國奇譚》收穫廣泛好評,播放量達2.3億次,在多家網站評分達9分以上。

延續「中國學派」動畫傳統,《中國奇譚》中的故事,或脫胎於古典文學名著、或改編自民間神話傳說,風格或荒誕幽默、或哀婉動人。全片展現出了含蓄蘊藉、形神兼備的中華審美風範,並以頗具實驗性的創作探索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有機結合,將當下年輕一代的情感體驗成功寓於奇詭瑰麗的志怪故事之中。

承繼「中國學派」動畫傳統,涵泳傳統文化古韻芬芳。《中國奇譚》的橫空出世是對「中國學派」動畫傳統的致敬和回歸。上世紀50年代起,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探索民族動畫風格,吸收古典文學精華,借鑑剪紙、水墨畫、木偶戲等傳統藝術,《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天書奇譚》等作品,孫悟空、葫蘆兄弟等經典動畫形象,膾炙人口、歷久彌新。

《中國奇譚》取材《西遊記》《陽羨書生》等古代文學,運用水墨動畫、剪紙定格等民族動畫手法,讓原汁原味的中式想像力回歸大眾視野,其創作實踐是對「中國學派」動畫傳統的一次深情回眸。《鵝鵝鵝》以水墨畫風講述了南朝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中《陽羨書生》的故事,這篇小說曾被魯迅先生讚賞為「尤其奇詭」。該片高度還原了小說中蘊含的中國哲學思辨與「引而不發」的朦朧情愫,構建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想像空間。《小滿》將傳統年畫《百子圖》中的孩童、唐代名畫《五牛圖》中的老牛、元代名畫《鬥茶圖》中的喝茶場景「復刻」到片中,並以剪紙動畫形式完成生趣盎然的民俗拼貼,展現了中式傳統民俗的獨特韻味。

飽蘸古典寫意之墨,彰顯中華美學精神。《中國奇譚》並不限於在技術層面復歸民族動畫創作範式,也沒有停留在古典文學等中國文化符號的堆砌,而是將追求寫意的中華美學基因融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鵝鵝鵝》一集甚為典型,人物造型、畫面構圖、敘事策略等方面處處彰顯中華美學精神。師法黑白水墨畫的鵝山山水借鑑了「宋四家」中米芾一脈的山水畫法:煙巒雲樹,曠遠綿邈,老樹盤根,二人對坐,正與「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的中國古代審美意境相符。俊逸疏朗的畫風與故事中微妙複雜的情愫相輔相成,既含蓄蘊藉又凝練克制,既波濤洶湧又轉瞬即逝。結尾處更添一層旨外之趣,狐面書生單足縱躍離去,倏然人蹤盡滅,只留下鵝女的一隻珠玉耳墜,待貨郎拾起,耳墜登時化作千山飛鳥,象徵著塵世的欲望如遠方無邊無際的山巒一般虛實莫辨,令人思緒萬千。

這種寫意風格還體現在敘事的留白:劇情不停留於實像實境,而是疏處走馬、蹈虛躡影,追求虛實相映、含蓄蘊藉的古典美學境界。《小妖怪的夏天》中作為配角的浪浪山大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唐僧師徒四人的出現也只是一片佛光燦燦的虛影。《林林》中男孩對狼女林林的懷念並非外化為熱烈真切的寫實場景,而是以思緒恍惚中看到的狼爪印和狼女水中倒影含蓄表現。這種浸潤了中國古典審美意識的寫意風格,如唐人詩論所言之「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其妙處就在於「透徹玲瓏,不可湊泊」,以凝練克制的詩意展示人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中國哲學思維,彰顯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的中華美學精神。

折射人間冷暖,引發普遍共鳴。《中國奇譚》的出圈,不僅源於其根植傳統文化,還在於它深入生活、紮根現實,緊密貼合當下社會生活與大眾心理需求。《小妖怪的夏天》中,主人公小豬妖的故事以溫情的視角道出了當下「打工人」的生存體驗:難以完成的工作、疲於奔命的生活,老家的媽媽對你多喝水的囑咐……表面上描寫的是小妖怪的生活,道出的卻都是人間冷暖,引發大量年輕網民的情感共鳴,有網民不禁呼喚:「不止童年需要大聖,社畜的日子也需要大聖」。《小賣部》在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場景中,哀而不傷地表達了對漸行漸遠的胡同生活的懷念。片中的石獅、白塔等北京文化元素,與胡同鄰里家常、溫馨的生活氛圍,勾起了老北京人的「尋根」情結,亦激發起天下遊子共通的鄉愁情懷。

《中國奇譚》並非完美無缺,但其在繼承民族動畫創作範式、汲取中華美學精神方面的創作實踐,無疑為中國動畫提供了一個良好範本,也是其火爆全網的重要原因。「有術無道,止於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應停留於「術」的層面,既要追求「形似」,更要得其精神。我們可喜地看到,對中華美學精神等「道」一層面的傳承,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文藝創作者的自覺追求,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激發中國文藝創造力的源頭活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 崔一非)

來源:中國青年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