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魏公子:仁,且禮賢下士的楷模!難怪劉邦每次路過都要祭拜

簡秋習文 發佈 2024-04-28T09:17:58.704799+00:00

戰國末期,烽火不斷,魏公子魏無忌與魏王正在宮廷之內下棋。突然,從北方邊境的烽火台傳來了警報。侍從稟報:「有趙國軍隊在邊境,馬上就要入侵我魏國。」魏王聽聞此消息,連忙停止下棋,打算趕緊召集大臣,商議此事。魏無忌不慌不忙,對魏王說:「那是趙王在狩獵,並不是要攻打咱們魏國。

戰國末期,烽火不斷,魏公子魏無忌與魏王正在宮廷之內下棋。

突然,從北方邊境的烽火台傳來了警報。

侍從稟報:「有趙國軍隊在邊境,馬上就要入侵我魏國。」

魏王聽聞此消息,連忙停止下棋,打算趕緊召集大臣,商議此事。


魏無忌不慌不忙,對魏王說:「那是趙王在狩獵,並不是要攻打咱們魏國。」

然後,無忌繼續下棋。

魏王,驚恐猶在,完全沒有繼續下棋的心思。


過不多時,又有人將再次從北方傳來的訊息稟報給魏王,告訴魏王,那是趙國國君在打獵,並不是趙軍興兵犯境。

魏王極度震驚,問魏無忌:「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魏無忌回答:「我的門客中,有能夠探聽到趙王隱秘事情的人,趙王幹什麼事情,門客都經常向我報告,所以我知道。」

此後,魏王畏懼魏無忌的賢能,不敢把國家大事委託給魏無忌.......


戰國時期的魏公子魏無忌,

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同父異母弟弟;

是門客三千餘、「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

是「竊符救趙」、禮賢下士的主人公;

是合縱抗秦的策劃者......


在太史公司馬遷眼中,魏公子無忌是他非常鍾愛、欣賞、凝注心血,描寫謳歌的歷史人物,是寄載著自己價值、理想的傾慕對象;

在漢高祖劉邦眼中,魏公子無忌是每次路過魏國舊都大梁時,必須祭祀、且下詔派專人守護其陵寢的、真正的禮賢下士的仁俠。


「翩翩魏公子,恐是信陵君。高義動衰俗,孤標對層雲。」

這位被魏王忌憚,不被重用的魏公子,到底具有何等人格魅力,到底有哪些值得傳頌、詠嘆的故事,成為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在《史記》中最為生動、最為感人的篇章之一——《史記·魏公子列傳》中,一窺究竟。


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若無三千客,誰道信陵君。

魏公子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

魏昭王去世後,安釐王繼位,封魏公子無忌為信陵君。

那時候,秦國國相范雎,怨恨魏國國相魏齊,率秦軍兵圍魏國國都大梁,打敗了魏國駐紮在韓國華陽的軍隊,魏國大將芒卯敗走,魏王和魏公子都十分憂患。


魏公子為人,禮賢下士,無論是對待才能高的還是才能低的士人,他都能夠一視同仁、以禮相待,完全不會因為自己高貴、富有的身份地位而看不起士人。

所以,方圓數千里的名士都爭相投奔到魏公子的門下,魏公子的門客多達三千餘人。

那時,各諸侯國也因為魏公子賢能,並擁有眾多門客,十多年都不敢興兵侵犯魏國。

  • 魏公子VS信陵君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被後人稱為「戰國四公子」。

太史公在《史記》中,其他三位「公子」的列傳都是以封號為名,《孟嘗君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春申君列傳》,唯獨魏無忌的列傳稱為《魏公子列傳》。

同時,在文中提到「公子」處,總一百四十餘處,為什麼太史公對「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都稱封號,唯獨對魏無忌稱「公子」呢?


首先,「信陵君」的封號,是新繼位的魏王安釐王封賜給弟弟的,不是上任魏王魏昭王封給兒子的。

那麼,魏無忌在沒有獲得「信陵君」的封號之前,他的身份就是魏國的公子。

「公子」是先秦時期,諸侯國君的子女,均稱為公子,如齊國的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

「公子」這個稱號,體現的是一種高貴的身份。

時刻出現的「公子」,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對比,在等級森嚴的時代,一位如此高貴身份的貴族,能夠突破身份限制,真誠地對待一切士人,其何等賢能。


同時,對於魏國公子魏無忌來說,強調他「公子」的身份,則代表太史公欣賞他,是因為他作為「魏國國君之子、魏國貴族」所具有的使命感,並不是因為他所受封「信陵君」,所擁有的政治身份。

「信陵君」是魏安釐王封的,如果使用「信陵君」,強調的角度則是魏無忌對安釐王的忠誠度,是他的「為臣之分」。

了解這一點,我們會更清楚魏無忌與安釐王之間的「糾纏」,魏無忌的大義背後的複雜意味。

魏王與公子「患」什麼?

戰國末期,各諸侯國對崛起的秦國,無不充滿畏懼。

除了面對秦國的強壓侵犯之外,還要與其他諸侯國傾軋掙扎,力圖使自己的國家存活下去。


此時的魏國,自魏安釐王繼位後,已經被秦國攻打不下七次,甚至五次打到了魏王皇家園林,邊邑多處城池失陷,被秦占去的大縣幾十個,大邑幾百個。

安釐王四年,在秦與韓、趙、魏的華陽之戰中,殺趙、魏聯軍十五萬人,魏將芒卯敗走......


范雎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因為被誣陷,差點被魏國國相魏齊鞭笞致死,裝死才躲過一劫,改名為張祿,逃亡至秦國,做了秦昭襄王的相國。

范雎為秦昭襄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統一大計,作為離秦國最近的,也是最弱小的「韓、魏」兩國,終日承受著來自秦國虎狼之師的侵擾與蠶食。

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生存,「韓、趙、魏」三家分晉,本是三個親近的鄰國,卻總是不斷地遊走在戰爭與結盟之間。


魏王和魏公子,此時他們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讓魏國能夠生存下去,但這豈是易事?!


「博弈傳舉烽」時,安釐王聽聞此消息後的「恐」,是來自對趙國進攻魏國的恐懼;

在魏公子說明「只是趙王在狩獵,不是攻打魏國」被確認後,安釐王的「驚」,是驚訝自己這位擁有眾多門客的異母弟弟能力之強;

隨後,安釐王的由「驚」「畏」,是出於對魏公子的忌憚,要知道戰國時「禮崩樂壞」的大背景下,兄弟相殘爭奪王位的事情,並不少見,這個「畏」中,體現出安釐王對自己王位的潛在威脅的畏懼。

此時,安釐王的「患」中,除了對魏國存亡的「患」之外,還多了對異母弟弟魏公子的猜疑與忌憚。


  • 為何天下皆「養士」?

在以「亂」「變」為主旋律的戰國時期,各國在內政、外交、軍事上的矛盾嚴重,問題重重。

為了應對這種複雜的矛盾與問題,各國都在力圖增加自身實力,或強軍,或變法,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中,依賴人才的智慧,任用賢能,成為很多有識之士所關注的重要因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才能的「士」的活躍與發展,得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尊士、爭士、養士,逐漸成為貴族及上層人物的一種社會風尚。


同時,作為「士」,也是有選擇的。

他們會選擇能夠禮賢下士的君子作為自己效忠的對象,也會選擇有能力實力的「強人」作為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

當貴族擁有數量眾多的「士」時,既是自己品性賢德的體現,也是自己實力的展示。


這是一種相互成就的「選才、用才」機制。

當一個貴族「士」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就形成了一個很有能量的、相對獨立的軍事、政治團隊。

這個極有能量的團隊,除了使「養士」的貴族擁有顯赫的聲名之外,還可以對外震懾其他諸侯國,對內也會對本國國君形成一定潛在威脅與壓力。


「養士」從春秋時代就已經形成,到戰國時期更為盛行。

太史公在「戰國四公子」的列傳中,儘管都是寫「客」,但是他們對「客」的態度、以及各自「客」為他們謀劃的出發點,是不盡相同的,有的是沽名釣譽,有的是只謀個人利益......

四位公子相對比之下,孰優孰劣,世人即有評說。


禮賢下士何紛紛,誰其雄者信陵君。


魏國有一位年過七旬的隱士侯贏,家裡十分貧困,在魏國國都大梁做守城門的小吏。

魏公子聽說此人後,親自前去問候,並送上了豐厚的禮物。

侯贏不肯接受,對公子說:「我修身養性數十年,總不能因為看城門日子貧困,就接受公子饋贈的禮物啊。」

魏公子於是就在家中擺大宴席,邀請滿堂貴客。

大家都落座之後,公子帶著車馬,空出車上左邊的位置(左側為尊),親自去城門處接侯贏。

侯贏整理了下破舊的衣服,直接上車坐在了公子的上首,絲毫不謙讓,打算藉此觀察一下公子的態度。

公子手持駕車的鞭子,反而愈加恭敬。


侯贏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是市場上殺雞宰羊的屠戶,我想借您的車,順便過去走走。」

公子趕著車去了市場,侯贏下車會見他的屠戶朋友朱亥,侯贏故意站在那裡長時間地跟朱亥說話,然後暗中偷偷觀察公子的態度。

公子的臉色,越來越謙遜、恭敬。


魏國的王公將相、高官貴族坐滿廳堂,專門等著公子來舉酒開場。

與此同時,公子正駕著車,在市場眾人的驚訝目光中趕著車,而公子的隨從們全部都在心裡罵著侯贏。

而侯贏呢,一直在暗中觀察公子的態度,當他觀察到公子的態度始終未變,始終保持著謙和有禮,這時,侯贏才告別朱亥上車。


待到公子駕車帶著侯贏來到賓朋滿座的家中,公子請侯贏坐到上座,並向在座貴賓介紹侯贏,所有的賓客都非常吃驚。

酒酣之時,公子舉杯為侯贏祝酒。

此時,侯贏才對公子說:

「今天我侯贏把公子難為的夠嗆。

我侯贏只是一個小小的看門人,而公子卻能夠親自駕著車,在大庭廣眾之下來迎接我,這是非常過分的事情,但是公子卻這麼做了。

而我呢,就是想成就公子的賢明,故意讓公子的車等那麼久。

我和我的朋友朱亥交談之時,一直在暗中觀察公子,公子表情越來越恭敬。

市場上的人看到公子的態度,再看看我的無禮,都會覺得我是小人,而認為公子具有長者之風,能夠真誠地禮賢下士。」

於是,酒宴到此結束,而侯贏從此被公子待為上賓。


隨後,侯贏又跟公子說:「我在市場拜訪的屠戶朱亥,是一位賢能之士,只是世上的人對他不了解,他是故意隱居在屠戶之中的。」

於是,公子多次去請朱亥,朱亥卻連一聲「謝」也未曾道過,更不要說回訪,公子感到有些奇怪。


  • 隱士是什麼樣的「士」?

隱士,即隱居之士,通常具有超凡才能學識品德,他們保持獨立人格、追求自由思想、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貴。


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就是歷史上極為著名且神秘的隱士,他自己未曾入仕,但培養的學生蘇秦、張儀是影響歷史進程的縱橫家。


在盛行「養士」的戰國時期,很多「士」人憑藉自己的一技之長、一智之慮,在各諸侯國中參與政事,謀求揚名與富貴。

但是,也有一些「士」,他們對從西周到東周(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對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持否定態度,甘心隱淪,不問政事。

比如,《論語》中長沮、石門守,而孔子也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觀點,而老子、莊子更是反對出仕。

在戰國中期興起的「黃老之學」也逐漸流行,該學說也吸納了老子的思想,認為「賢者隱之、「隱而不仕」,追求自身人格獨立。


而實際上,在隱士這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是「以隱求名,以隱干祿」,是為了博得更高的名望,而隱居不仕的。

因為通常的隱士都是具有較高的品德、才能、學識,所以如果隱居不仕,則更可以體現出自己的品性高潔,更能引起君王貴族高官的矚目與青睞。

從某種程度上來,這類隱士,不過是利用「隱士」之名,行「欲擒故縱」之法,為自己日後更好的發展積累名氣而已。

  • 「戲劇化」的相互成就

在西周,乃至春秋時期,讀書都僅僅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貴族、官員與平民百姓之間的身份限制是難以逾越的。

魏公子,作為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弟弟,擁有信陵君封號的貴族,能夠自己到城門處,親自拜望看門老者,親自駕車接侯贏,把尊貴的位置留給侯贏落座,到市集上拜見屠夫......面對侯贏故意為之的「處處刁難」,魏公子更顯謙恭有禮。

在這一系列的行為背後,能夠看到的不僅是魏公子禮賢下士的品德,更像是一場侯贏與魏公子相互成就、編導好的戲劇。


事實上,魏公子對侯贏恭敬禮遇的態度,甚至稱得上是有些「過」的,這種「過」體現在「從騎皆罵侯生」、「賓客皆驚」

試想,如果魏公子這種行為是非常尋常的舉動,大家就會習以為常。

然而,如今卻是所有的侍從,都在心中大罵侯生,而所有的賓客,都感到非常驚訝。

魏公子,如此「超規格」、「越級」對待侯生的行為背後,有沒有刻意為之的「作秀」之嫌,我們不能妄加揣測。

但,正如侯生自己所說:


「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巿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

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侯生是故意為之,刁難魏公子,目的就在於成就魏公子「長者能下士」的聲名。


不管魏公子是否有「作秀之嫌」,作為魏先王之子、現魏王之弟、擁有信陵君封號的貴族,面對侯贏對自己的各種「不敬」,魏公子依舊做到謙恭有禮。

在那個時代,以及在同樣擁有眾多門客的公子中,魏公子都算得上是極為罕見的、真正的禮賢下士之人。


可以說,侯贏與魏公子這一場「虛左迎侯生」,達到了「為公子立名」的效果,實現了一種頗具「戲劇化」的互相成就!


同樣是禮賢下士、門客眾多的戰國公子,魏公子能成為太史公的「得意人」,絕不僅是因為他能夠禮賢下士。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細讀魏公子「竊符救趙」的故事,將看到:

門客侯贏是如何為魏公子謀劃計策,營救趙國;

一向仁義的魏公子,為什麼不惜背叛魏王,犧牲無數人的生命,一定非要救趙;

對於魏公子的禮賢下士,他的門客是如何「士為知己者死」;

魏公子如何憑藉自己的「大義」,成為「戰國四公子」之首......



------------END------------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

其他作品連結: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細說《史記》中800餘字的馮唐故事

寫下《竇娥冤》的「郎君領秀」——極品男人關漢卿

只留清氣滿乾坤——畫作《墨梅》上的題畫詩,堪稱詠梅一絕

「生逢其時」VS「生不逢時」,「死灰復燃」的主人公——韓安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