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藝術家共同思考傳統與當下 「穿過時間的維度——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對話」展開幕

光明網 發佈 2024-04-28T09:57:08.338701+00:00

2023年3月2日,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廣州立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穿過時間的維度——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對話」展在跨界藝術館隆重開幕。

人類活動每向前一步,都離不開歷史積累起來的推動能量。

2023年3月2日,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廣州立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穿過時間的維度——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對話」展在跨界藝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精選25位藝術家的優秀作品及對應的25件精美文物,把「歷史」與「當代藝術」置放在同一空間,引發我們對傳統與當下、理想與現實、堅守與創新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與辨析。

本次展覽是國內第一次將歷史文物、當代藝術和數字藝術三者融為一體的藝術大展。

旨在重新解讀中國當代藝術,致力於中國文物的時代化與公眾化,並引發我們對傳統與當下、理想與現實、堅守與創新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與辨析;通過現代AR技術來實現趣味的傳達效果,並創新打造元宇宙線上展覽,在吸取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弘揚今日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並成為建立當代中華民族文化判斷力和文化自信的助動之力。

任何藝術創作都不是無源之水,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們逐漸地把握住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脈搏。這些藝術家不斷地積極探索與實踐,他們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中的佼佼者,他們以新穎的藝術圖式語言融合中國傳統元素。

此次參展作品從材料的多樣性到藝術創作思維的多元化,透過作品與中國當下社會和世界接軌對話。

當代藝術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使得任何一種藝術類型、形式、材料、語言都可以參與其中。差異化生產以及反觀、質疑、問題意識的立場都是它所強調的地方。在人類命運這個共同體之下,當代藝術試圖在不同文明中找到能生效的視覺語言的溝通方式。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充滿了前瞻性意願和創造性激情。

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傳統語境之下,有著怎樣的特色?那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圖像實踐。

試想,如果把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置放在同一空間,再加之線上數字藝術的加持,它們必定能讓人產生非同尋常的視覺聯想與觀念碰撞,並引發我們對傳統與當下、理想與現實、堅守與創新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與辨析。然而,時間具有不可往復性,今天的故事亦將成為明天的傳統。中國當代藝術自八五新潮之後經過近40年的持續發展,已經初步建構了較為完整的學術理論體系,並在國際當代藝術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為傳承發展中國藝術,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感召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當代藝術自誕生之日起,始終致力於將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以藝術視覺表達形式轉化為中國現代文化語境,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精神文化風貌,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文化創造者在構想與實施自己的作品時,無一例外地都離不開對傳統資源的摘取與借鑑。從技術工具、形式語言到內容創意、價值觀念等,都是傳統為我們遺留下的資產。與此同時,創造者們又把傳統作為一個對立面進行逆反,試圖背叛它、挑戰它、超越它。這是一種歷史性悖論,是創意活動的雙重品格。

探索更多邊緣話語

儘管傳統與當下的思考與探討已經是一個習以為常的話題,但是我們是否應該注意到,這個探討所牽涉的更多的邊緣話語,諸如:民族性、差異性、在地性、本土化、身份化、國際化、同質化等諸多範疇是否可以與我們今天的展覽主題《穿過時間的維度——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對話》聯繫起來思考?

此次希望通過藝術實踐設置的現場,以視覺藝術的形式,讓更多的公眾參與進來,在當代藝術作品與傳統物件並置的狀態中找到問題的出發點,更加深刻地認識和探索今天變化萬千的現實生活與傳統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

這次展覽亦是跨界展,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出的同時對應著一件與之匹配的文物。也許某件藝術品與文物之間並不一定能夠完美對應,但它們同時空在場,或許可以引發觀賞者有意義的思索與追尋。讓觀者在駐足與凝思的片刻可以對當代藝術與傳統敘事的文脈聯繫倏忽領悟與瞭然。如此規模的當代藝術作品與傳統文物並置,無論是體量還是純粹的形式,都是目前所罕見的。

25位藝術家共話傳統與當下

展覽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5位藝術家,他們其中的每一位,在各自特定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們的工作成果在全國,甚至在全球藝術界內都引人矚目。這25位藝術家大多數是專業藝術院校與藝術機構的學術擔當,或在不同層次擔任著重要的領導職務。通過他們的作品,使觀看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藝術發展現狀與方向,以及藝術的當代含義與傳統性承續。

現場嘉賓合影

此次展覽的主辦單位是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廣州立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雙方通過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創新展覽展陳方式,精心策劃舉辦這場「穿過時間的維度——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對話」展,創造性地將文物與當代藝術有機結合,將文物展品和當代藝術作品同台演繹,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碰撞交流,帶給觀眾傳統與藝術美的感受。這是交流中心弘揚傳承中華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所在,也是讓文物活起來,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創新實踐和重要舉措。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 孫小兵

作為主辦單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廣州立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展覽構想、策劃、實施、展示空間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導。

廣州立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軍

廣州立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數字文化科技型企業,貫徹落實國家以文化強國、數字中國和國家文化數位化戰略,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致力於文化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推出系列數字文化內容與平台建設。作為創新的數字文化內容生產商,立悅文化以文化數位化建設、文化內容創意生產、文化數字藏品發行及文創產品供應鏈平台等相關綜合服務為主營業務,範圍涉及數字文化展廳建設、數字藏品發行、文化雲演出節目、數字孿生、文創產品發行、藝術教育數字內容、數字版權監測技術和運營元宇宙藝術館、文化藝術數字資產、文化演出內容IP等文化產業領域。

中國西部國際藝術雙年展總策展人、旅法藝術家 田野

除此之外,來自承辦單位國文藝(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協辦單位中國傳統文化數字藝術聯盟、技術支持北京北建大科技有限公司、法律支持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以及學術支持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北京建築大學等的工作團隊和專業力量均為展覽提供了強大的學術保障和技術後盾。參展藝術家、特約批評家和策展團隊的傾情奉獻與工作熱情,促使展覽從創意變為現實。

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 熊莉鈞

此次展覽的舉辦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觀眾奉上一場傳統與當代、文化與藝術、創新與創意跨越時空、碰撞交融、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精神文化盛宴,讓我們一同漫步徜徉在中華文化歷史的長河,感受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與傳承發展,進一步樹立中華文化認同和中國文化自信。

「穿過時間的維度——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對話」展

總策展人:田野

學術主持:張奇開

特約批評家:

尹丹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

楊衛獨立批評家

陳海藍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文化學者

參展藝術家:(以拼音字母排序)戴耘、范勃、方力鈞、賀景衛、黃鋼、焦興濤、劉虹、劉軍、馬元、繆曉春、龐茂琨、隋建國、蘇新平、譚勛、田野、王朝剛、王廣義、熊莉鈞、許仲敏、張方白、張奇開、鍾飆、鍾、周杰、朱海

展覽地址:廣州市黃埔區光譜中路23號跨界藝術館

來源: 國際在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