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陵寢制度入門——《清東陵史話》和《清西陵史話》

猴格大人 發佈 2024-04-28T10:45:11.120295+00:00

#歷史開講#作者:轉蓬飄飄《清東陵史話》和《清西陵史話》兩本書的內容,在陵寢制度方面是有不少重合的,畢竟東陵、西陵加起來才能構成清代完整的陵寢制度。研究清代皇陵,作者是專業的,說起來頭頭是道。書中講陵寢的部分應該認真讀。

作者:轉蓬飄飄

《清東陵史話》和《清西陵史話》兩本書的內容,在陵寢制度方面是有不少重合的,畢竟東陵、西陵加起來才能構成清代完整的陵寢制度。

研究清代皇陵,作者是專業的,說起來頭頭是道。書中講陵寢的部分應該認真讀。圖片都挺多的,結合文字,再對比自己去東陵、西陵、永陵、明十三陵的照片,很多理論的東西更容易理解。

《清東陵史話》是第五版了,這版先總述清東陵,講興建背景、山水形勝、選址、建築規制、祭祀、管理機構、東陵八景,再分說東陵的5個帝陵及周邊陵寢,最後介紹了一下東陵被盜、重殮,附錄的碑文很贊。

《清西陵史話》也是先總述再分說,總述時簡單講了下古代帝陵的發展,清西陵的來由,再分說西陵的4大帝陵及周邊陵寢,最後一章介紹祭祀和陵寢機構。

作者有一個非常棒的思路:比較同等規制的兩個或幾個陵的異同,從相同處歸納總結陵寢制度。

比如,清代陵制,題寫陵名的匾額懸掛在明樓的前檐上,「某某皇帝之陵」字樣鐫刻在明樓內的硃砂碑上。從不同中分析原因,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導致。

主觀原因導致的不同,可以挖掘很多信息。比如棺槨每個角需要放2塊龍山石來固定棺槨,其他陵的龍山石上圖案都是浮雕,而光緒崇陵的龍山石是彩畫,作者認為原因可能是節省經費。瑾妃地宮石門用滾球法頂門,而珍妃地宮還是用傳統的自來石頂門,這是技術的進步。

對比之下,各陵的獨特之處也顯現出來了。比如,嘉慶昌陵是「外式照泰陵,內式照裕陵」;泰東陵是後陵中唯一一個地宮內有經文、佛像、番字雕刻的,隆恩殿東暖閣內還建了佛樓;崇陵最值得稱道的是木料。

「陵制與山水相稱」是明清兩代建陵最基本的指導思想。山川形勢是不可改變的,陵制是由人定的,是活的,陵制要適應山川形勝的特點。

從孝陵石牌坊、大紅門門洞看金星山,能感受到人類建築之美和大自然山水之美交相輝映。感覺清代皇陵選址雖然主要出於風水堪輿的考量,但結果是實現了人與自然的融合。

清代帝陵的格局是前朝後寢,東陵首陵是順治孝陵,西陵首陵是雍正泰陵。

非首陵標配有石牌坊、大紅門、華表、聖德神功碑亭(大碑樓)、神路橋、石像生、牌樓門(龍鳳門)、神道碑亭(小碑樓)、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神廚庫、省牲亭、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燎爐、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啞巴院、地宮等等。

書中人物簡介我基本都略過了,不過對嘉慶、道光還是很有點感慨。

嘉慶挺不容易的,在位總共25年(前面4年頭上還有個太上皇乾隆),經歷的大事件真不少:湘黔苗民起義、川楚陝白蓮教起義、福建海寇起義,天理教打進了紫禁城,陳德行刺。

起義應該是之前的社會矛盾累積到一個點在嘉慶朝爆發,那就還是乾隆的鍋。最後兩件事嘉慶自己說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還下了罪己詔。

還有一些看起來是小事,但背後反映出來郭嘉機器已經出問題了,有幾個典型事件非常能反映嘉慶朝的氣象,從宮裡到官場,都存在疲怠玩忽惡習。

一是乾清宮起火。冬天太監取暖用火,沒把炭火悶滅,乾清宮失火,旁邊交泰殿、宏德殿、昭仁殿都燒上了,最後整個乾清宮化為灰燼(這個是我在別處看到的,聯想到了)。

二是嘉慶昌陵工程,出現貪污大案、石像生造假案(石像生配件都是粘接的)、妃園寢安全事故。最後發現昌陵是個豆腐渣工程。

嘉慶昌陵工程貪污大案,貪污主犯是嘉慶寄予厚望的大舅子盛住,作者說是清代建陵史上唯一誅殺朝廷官員的大案。

這樁大案屬於嘉慶用人不當,盛住貪錢,之前就有前科。他曾經把皇宮內庫珍藏甚至嘉慶的玉寶都拿出去賣,被發現以後還狡辯。這種情況下嘉慶還讓他去主持修陵,這就好比把老鼠放進米缸。

盛住主持修陵,還在風水禁地開塘取石——取石幹什麼用?大概率還是賣錢。盛住貪污了9萬兩,這點錢比起和珅是不值一提。

但嘉慶恨得不行,因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大概對孝淑有點感情的,對大舅子也很信任,結果大失所望。

嘉慶說盛住「實屬喪心昧良,不成人類,可恨已極。」皇帝這個職業給人的刻板印象之一是疑心重,很難真的相信別人,嘉慶心眼還挺實在的,難怪諡號「仁」。

嘉慶要看昌陵地宮雕刻的佛像、經文式樣,讓永琪之子綿億進呈圖樣,綿億不懂梵文藏文,只好把經文當圖畫來臨摹,弄好以後找喇嘛把關,京城直隸的喇嘛居然不懂藏文,藏文的經文圖樣好像就這樣湊合了。

此外,修建妃園寢又發生安全事故,6人死亡。園寢內添修石券工程,在築打地宮內地面灰土時,由於打夯震動力過大,造成坍幫,6個人夫因被砸埋斃命。這種事故在道光修陵時居然再次發生。

三是孝淑下葬時,辦事官員寫奏摺的時候抄舊稿,把「掩閉石門,大葬禮成」也照抄上去。

嘉慶大怒:這是我爹乾隆給我選的吉地,皇后葬了就把石門關了,以後我死了埋哪?

結果是負總責的綿億革職,罰俸6年,分12年扣完。其他大臣也都有處罰。

道光以儉樸著名,其帝陵也很有特點:

一是違背了乾隆定的選陵昭穆制度,沒跟著爺爺乾隆在東陵,而是跟著父親嘉慶在西陵。作者認為原因是他依戀自己的父母。

二是規模裁減。慕陵不建明樓方城,還有很多標配建築都沒建,據道光自己說,是仿效東北永陵。他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呼,其慕與慕也」,暗示咸豐給他的陵取名為「慕」。

三是低調奢華。慕陵隆恩殿和東西配殿全部使用金絲楠木,檐、山牆、圍牆全部干擺(俗稱磨磚對縫,是一種工藝高超、工序複雜、費工費料的砌牆方法。外表上磚縫細如髮絲,實際上牆體內部磚與磚之間全用灰來粘接)到頂。龍泉峪慕陵花費240萬兩,跟泰陵花費一樣多。再加上寶華峪、龍泉峪兩建一拆,道光修陵花的錢真不少了。

道光時寶華峪妃園寢還發生祭器被搶劫案:三四十人在致祭禮結束後、收拾器物時衝進來,搶走祭器。

這確實挺離譜的,但一看案情,沒有什麼陰謀,就是搶錢。仔細一想,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原因之一是不是郭嘉機器不夠震懾宵小的?

孝穆先葬在王佐村,道光也想把帝陵建在王佐村,被大臣一勸,又改變主意,去東陵選址,東陵寶華峪竣工後又廢了,再去西陵。這一番折騰,損失多少人力、物力、財力。

記了一筆關於大碑樓的小帳:雍正年間建景陵大碑樓,花了24萬兩。嘉慶年間立裕陵聖德神功碑,預算近24萬兩。光緒年間重建孝陵大碑樓,花了40多萬兩銀子。重建景陵隆恩殿加維修其他建築,60多萬兩。

還有一個可參考的數據,咸豐初年整個昌西陵工程花了近45萬兩,雖然昌西陵規模有裁減,但這是整個後陵工程。所以這是通貨膨脹,還是虛報帳目,還是二者都有呢?

但是光緒自己的崇陵工程居然經費不足。光緒崇陵預算近552萬兩,崇陵妃園寢預算近75萬兩,加上各管理部門營房,預算共計722萬兩。

瑾妃入葬時已是民國,小朝廷拖欠崇陵妃園寢工程款,在廠商討要工程款過程中,小朝廷又要求核減工程款,不知道最後結果怎麼樣。

按慣例,在營建陵寢的後期,要栽植儀行樹。崇陵工程是分塊分包的,因為經費不足,植樹工程沒有跟廠商簽合同,最後是梁鼎芬通過硬核「募捐」方式籌到了經費。

他用二三百個陶製酒瓶,裝滿崇陵寶頂上的雪,瓶上寫「崇陵雪水」,到北京拜訪宗室皇族、王公大臣,每家贈送崇陵雪水。崇陵栽植松柏檜楊樹4萬多株。梁鼎芬在崇陵附近買下一塊地,死後葬於此。

《清東陵史話》附錄的碑文非常棒,參觀的時候很難把整篇碑文讀出來,因為會受到角度光線身高等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我參觀的時候一般都看個頭尾知道是什麼碑、誰立的就算了,有時候實在不行就不看了。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完整地讀過一篇大碑樓的碑文,這本書把清東陵的碑文基本都附上了,我一次讀完,有趣的地方還挺多的。

順治的碑稱「神功聖德碑」,之後的皇帝的碑都稱「聖德神功碑」,簡單講,就是「功德」和「德功」的差別。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通常開國皇帝是打天下的,以功為主,所以稱「祖」,之後的皇帝是守江山的,以德為主,所以稱「宗」。

雍正給康熙議定廟號的時候,擬了個「聖祖」,但康熙並非開創之君,所以把他的碑改叫「聖德神功碑」。之後的帝陵也都循例叫「聖德神功碑」了。

順治的1446字,康熙的4314字。順治就一塊碑,還是滿漢雙語,康熙的是壓縮了字體的雙碑:滿文一塊,漢文一塊。碑文落款都是嗣皇帝。《清西陵史話》說雍正的碑文是乾隆讓方苞代寫的,4411字。

看之前我還尋思,為什麼康熙的碑文字數超出那麼多?某人話嘮到連嚴肅正經的公文也不放過嗎?

一看確實是。但是仔細一讀,倒也沒有什麼廢話,他只是把康熙很多生活、工作細節都寫上了。而且文筆不錯,讀起來也不覺得乏味。讀完甚至還覺得,康熙的功績太多了他已經在拼命壓縮了。

再一看乾隆的碑文,這不沒話找話嘛。文筆也是一言難盡。就感覺,嘉慶就像一個寫命題作文的考生,爺爺雍正的範文在前,嘉慶搜腸刮肚湊字數已經很艱難了,內容就更別提了。連乾隆生日是哪天、兩個皇后和幾個妃子附葬都寫上了。可能一是乾隆可吹的確實不多,二是嘉慶水平確實有限。

再對比雍正給廢太子寫的碑文和康熙給福全寫的碑文:

雍正:這是我哥,他自己不做人,我們的爹對他仁至義盡了,我也對他很好,還給他請醫問藥辦喪事——貌似這篇還是大臣寫的。

康熙:這是我親哥,他人超好,我們小時候一起玩過,我一直記得。長大後我哥也在努力幫我守江山,他去世了我很傷心。

明顯的一個是公事公辦,一個是真情流露。

再看康熙給隆禧寫的碑文,也是回憶了一下小時候。給某人挽尊一下,可能廢太子確實沒有給他留下什麼美好回憶呢?畢竟曾經挨過廢太子的打。

一些有趣的小細節:

妃園寢人多,書中都附了葬位圖,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妃園寢內各墓主寶頂的分布情況,景陵妃園寢的官員還編了一首位置歌訣,挺有意思的。

泰陵建設過程中有古代的拆遷。泰陵選址確定後,把當地村落都遷走了。可想而知其他帝陵也是如此。

雍正明說過他的陵不用石像生,主觀原因不好說,客觀原因是很明顯的,泰陵的神路不像孝陵那樣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而是有彎曲,但是乾隆還是補了石像生,真是畫蛇添足。

東陵道光寶華峪陵成了「爛尾陵」,工程竣工後,孝穆梓宮都遷過來安葬了,發現地宮出水,於是這個帝陵廢了。

嘉慶去熱河舉行木蘭秋獮,7.25駕崩,8.22梓宮到達乾清宮。這時候還是比較熱的天氣,怎麼做到屍體不腐臭?

金龍峪三面環山,南面有一個天然的陵口,崇陵正好建在這個形似女陰的山環中。

書中超過作者專業範圍的內容,尤其是介紹人物,看得有點尷尬。

比如孝陵大碑樓被雷擊起火,幾個字就能說明白的,作者自己寫了篇小學生作文。

還有說敦肅缺少夫愛,孝聖是額亦都曾孫女。

再比如這段:「奕訢是皇位的最有力的競爭者,而作為生母的博爾濟吉特氏……難免經常給道光帝吹些枕頭風,因而給咸豐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和麻煩。咸豐對於奕訢母子總是耿耿於懷……博爾濟吉特氏死後12天,咸豐又以辦理皇太后喪儀「多又疏略之處」為理由,解除了奕訢的一切職務,只讓他在上書房讀書。很明顯,這是對奕訢的報復,是給他點顏色看看。」

還有,孝惠是「當皇太后最久的孝惠皇后」,咸豐是「在位風波最多的皇帝」,「清朝長壽最享福的皇太后——孝聖憲皇后」,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最後還是得吐槽一下,兩本書都有不少錯別字。

作者:轉蓬飄飄

圖片系作者自拍。

參考資料:《清東陵史話》、《清西陵史話》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