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軍隊中步兵「始祖」,與軍陣中央精銳集團之間,的淵源由來

皮特休的小屋 發佈 2024-04-28T11:03:56.958557+00:00

文|皮特休編輯|皮特休早期的奧斯曼軍隊事實上是一支典型的遊牧軍隊而非後來的常備軍,這支遊牧軍隊沒有固定的兵源,士兵主要來自於部落中自願參加軍事掠奪的部落戰士與懷有宗教熱忱自發對拜占庭帝國進行襲擾的聖戰者。

文|皮特休

編輯|皮特休

早期的奧斯曼軍隊事實上是一支典型的遊牧軍隊而非後來的常備軍,這支遊牧軍隊沒有固定的兵源,士兵主要來自於部落中自願參加軍事掠奪的部落戰士與懷有宗教熱忱自發對拜占庭帝國進行襲擾的聖戰者

儘管這樣一支以遊牧騎兵為主的軍隊在邊境上在對拜占庭帝國的游擊活動中表現得遊刃有餘,但是缺乏職業化的步兵使得早期的奧斯曼軍隊難以在短時間內攻克城池

在對外擴張過程中,奧斯曼軍隊對於一支訓練有素的步兵部隊的需要變得逐漸迫切起來。

亞亞步兵部隊

奧斯曼一世的軍隊中,步兵部隊通常由來自於部落周邊村莊的農民與具有軍事性質的兄弟會(Akhis)中的加齊戰士組成。

這些缺乏組織的志願者對於以遊牧騎兵為主的奧斯曼軍隊來說,往往不是助力而是累贅。根據奧斯曼帝國編年史的記述,奧斯曼一世之子阿拉丁(Ala-ed-Din)在1325年建立了一支新的步兵隊伍,這支隊伍在充當步兵常備軍的同時也擔任蘇丹的衛隊(Hassa)。

在建立新步兵部隊的條令頒布後,許多渴望獲得穩定收入的年輕農民們申請加入了新組建的步兵部隊亞亞(Yaya),新步兵部隊在參軍的熱忱下很容易的被建立了起來。

新建的步兵部隊亞亞並非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常備軍,這支步兵部隊實際上具有半軍半農的性質,在非戰時這支軍隊的人員只享有減免賦稅的特權,僅在戰時被從村莊中徵召參戰時按日領取軍餉。

軍事建制上,步兵們自備武器裝備以十進位為基礎單位進行編組,擔任蘇丹近衛的士兵頭戴白色的大高帽(Ak Bork)以區別於其他戰士。

亞亞部隊的建立使得奧斯曼軍隊擁有了一支接受指揮調度的步兵部隊,但是這支部隊並不能滿足奧斯曼軍隊對於一支訓練有素的常備步兵部隊的需要。

亞亞部隊的士兵大多都是來自於村莊中的村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 村民們半軍半農的性質也使得他們沒有興趣在非戰時進行軍事訓練

軍隊中的軍官與士兵們沒有明顯差別,缺乏必要的軍事素質。在軍事徵召上,這些士兵時常受到農事活動影響,在播種與收穫季節往往不能有效的履行軍事義務。在武器裝備上,亞亞士兵們的武器主要以自備的複合弓為主,缺乏必要的鎧甲護具。

由於種種限制,亞亞步兵無法滿足奧斯曼一世與奧爾汗對外擴張的需要, 逐漸淪為二流部隊。

為了充分利用亞亞部隊的人力資源,到奧爾汗統治時期, 亞亞部隊中能夠自負馬匹的士兵被組建為了一支被稱之為穆色里姆(Müsellem) 的騎兵部隊

亞亞和穆色里姆的士兵們及其家庭被以5戶為1奧恰克(Ocak)進行編組,在戰時每1奧恰克派出一名能夠長期服役的士兵響應蘇丹的號召, 奧恰克中的其他人員負責為服役的人員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資金與勞役服務

在1360年穆拉德一世繼位後,亞亞和穆色里姆兩支部隊逐漸失去軍事作戰職能變為輔助部隊,僅負責補給運輸和道路維護。兩支部隊的人數被額定為兩萬人共101個團,部隊中的人員與之前一樣沒有軍餉收入但享有免稅權

耶尼切里新軍

半耕半農的步兵部隊無法滿足奧斯曼軍隊的作戰需要,蘇丹迫切需要一支真正意義上由脫產士兵組成的常備步兵部隊,由奴隸組成的常備步兵部隊應運而生。

在奧斯曼一世時代,軍事奴隸大多屬於奧斯曼一世個人所有,主要職責為擔任蘇丹的衛隊、信使、傳令官、掌廄官等侍從角色。部分表現出色的軍事奴隸也被任命為了蘇丹的軍隊指揮官。

這些軍事奴隸通常與奧斯曼整體社會格格不入,獨立於社會體系之外,只忠誠於蘇丹個人,到了奧爾汗和穆拉德一世時代,少量的軍事奴隸部隊開始被組建。

軍事奴隸組建的新部隊被稱為卡皮庫魯·奧恰克勒里(Kapıkulu Ocakları),這支由奴隸組成的新部隊中的步兵被稱為耶尼切里新軍(Yeniçeri)

早期軍事奴隸兵源大多來自於戰爭中捕獲的俘虜。根據奧斯曼帝國編年史記述,在1369 年征服亞德里安堡(埃迪爾內)後,兩位名為卡拉·於斯特姆(Kara Rüstem)與卡拉·哈利勒(Kari Halil)的指揮官創立了一種被稱為彭齊克(pençik)的特殊稅

彭齊克規定每次戰鬥捕獲的奴隸中的五分之一歸於蘇丹個人所有。

屬於蘇丹的奴隸經過篩選後,其中身強體壯的人會被送往在埃迪爾內建立的培訓學校。在培訓學校建立之初,通常只根據軍隊的需要針對性的對奴隸進行軍事技能的訓練,奴隸們學習不短於2年即可畢業。

在隨後的10年中,學校的教育內容與訓練模式不斷變化,奴隸們在被甄選後不再直接被送往培訓學校進行訓練,而是先被派往鄉村地從事農務工作

在務農期間,奴隸們在奧斯曼帝國的鄉村中學習土耳其語與土耳其文化,皈依伊斯蘭教,這一過程通常需要4到8年時間

在4到8年的務農工作後,奴隸們會被送到培訓學校開始斯巴達式的軍事訓練,在學校中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步兵的作戰協同,步兵武器的使用,消防與軍事後勤技能,對長官軍事命令的服從對蘇丹個人的忠誠。

這些訓練通常也需要48年時間,在軍中職位出現空缺後,這些學員們將會被分配到缺額的單位。在奧斯曼帝國新軍隊組建後的三十年內,奴隸軍隊的問題不斷暴露。

在戰爭中被捕獲的奴隸大多是信奉基督教遵循西歐與拜占庭戰鬥風格的成年人,受已有的戰鬥訓練影響,這些人通常難以接受奧斯曼帝國以複合弓為主要武器的戰鬥風格,在訓練中表現消極。

受基督教教義與之前戰鬥中的仇恨驅使,這些軍事奴隸中很多人不願意為之前的敵人服務,時常藉機從軍隊中逃跑。

在兵源上,軍事奴隸們大多來自於戰爭中的俘虜,這種兵源供給模式無法穩定的為軍隊供給人力。奧斯曼帝國迫切需要一套新的人力供給系統來為軍隊提供穩定的兵源。

出於上述需要,一套被稱為德米舍梅(Devşirme)的新制度被建立。德米舍梅意為青年的聚集,是奧斯曼帝國針對帝國內非穆斯林居民的一種人丁稅,通常由軍隊派遣專員根據登記冊到基督教家庭徵召 10-16 歲的兒童與少年代替之前的俘虜作為軍隊兵源

相比俘虜,來自基督教家庭的兒童少年還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身心在軍事上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沒有障礙的接受奧斯曼式的作戰方式。

軍事訓練中,兒童與少年相比成人具有更好的服從性,從少年兒童時代開始的共同訓練也能錘鍊士兵間的凝聚力。在文化上,尚未形成系統認知觀念的少年兒童對接受土耳其文化與皈依伊斯蘭教牴觸較小,也容易被灌輸忠誠於蘇丹的忠誠觀念。

耶尼切里新軍並非是奧斯曼帝國建立的第一支步兵部隊,但是卻是奧斯曼帝國軍隊中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常備軍。

耶尼切里在建立後代替了亞亞成為了蘇丹的衛隊,戴上了象徵蘇丹衛隊的白色高帽。在隨後的戰爭中,耶尼切里逐漸成為了奧斯曼帝國陸軍的精銳核心力量

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之後,默罕默德二世繼續對耶尼切里部隊進行改革

部隊的兵營從埃迪爾內搬遷到了加里波利(Galipoli),部隊的人數從1000人迅速發展到了3000至4000人,共計31個團(Orta)。訓練周期由最初的8到9年逐漸縮減為4-6年。

在兵源徵發上,德米舍梅制度逐漸規範化,通常以3到5年為徵召的間期,徵召比例為從每40戶家庭中徵招一名青年。

徵召人員上,除了來自村莊的基督教家庭的適齡青年外,地方貴族與穆斯林家庭的青年也逐漸被納入到徵召體系內。在徵召地域上, 德米舍梅不再局限於徵召巴爾幹地區,安納托利亞的行省也開始成為德米舍梅制度徵召的對象。

15世紀中葉到16世紀末,耶尼切里部隊開始逐漸適應使用火器作戰。為了適應新的戰爭模式,一系列新的耶尼切里團被建立,這些團既包括使用火器的部隊,也有使用傳統冷兵器的部隊,如使用重型十字弓的82團。

在職能上,團與團之間的職能逐漸細化,數個擔負後勤任務的團被組建,隨著部隊規模的擴大,團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為一個個團結的實體,士兵們通常以自己所在的團為一個大家庭,與團內的其他士兵密切聯繫,建立起深刻的同袍之誼。

在對外與其他團的競爭中,團內士兵通常抓住一切機會為自己所在的團贏得榮譽

耶尼切里部隊的團級單位通常以一口烹飪大鍋作為部隊的精神象徵,代表部隊與蘇丹之間的聯繫。團長被稱為制湯者çorbacı)通常由蘇丹親自任命,軍需官被稱為首席廚師(Asçıbaşı),下級軍官則被稱為餐廳主管(Odabaşı)。團長以下的職務通常在團內產生,團內職務如果出現空缺通常通過提拔次一級的軍官或者士兵填補空缺。

團級軍官通常由蘇丹親自任命,在團級及以上指揮官的晉升上,通常以職位的高低進行排序,同級職位按照不同單位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所有團級及以上軍官以自身職位所在序列為基準,依次進行替補。當有高級職位出現空缺時,該職位後面序列上的軍官依次晉級為更高序列的職位

在軍餉發放和社會保障方面耶尼切里部隊的待遇優於奧斯曼帝國的其他部隊。耶尼切里部隊成員每三個月領取一次軍餉(Ulufe),奧斯曼政府時常根據物價動態調整工資數額以保證耶尼切里工資的購買力,並以固定的價格為耶尼切里成員提供食品與生活消耗品。

除了軍餉外,耶尼切里部隊在新蘇丹繼位或者奧斯曼軍隊取得重大戰役勝利後,往往能夠獲得額外封賞。在退休問題上,軍旅生涯中表現合格的老兵有多重選擇,既可以選擇繼續留在軍營或者要塞內承擔較為輕鬆的工作,也可以選擇獲得一塊采邑離開軍隊

陣亡者的家屬會獲得國家的撫恤金,陣亡者的男性後裔可以進入耶尼切里的培訓學校,並享受陣亡者所在團的團津貼。

在 17 世紀以前的戰爭中,耶尼切里部隊通常由蘇丹親自統領,部署在整支軍隊的最中央,是古典時期奧斯曼軍隊的核心力量

參考文獻

[1]派屈克·貝爾福:《奧斯曼帝國六百年:土耳其帝國的興衰》,欒力夫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第21、25頁。

[2]派屈克·貝爾福:《奧斯曼帝國六百年:土耳其帝國的興衰》,欒力夫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27頁。

[3]Mesut Uyar,Edward J. Erickson,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Ottomans: From Osman to AtatürkNew York:Praeger press,2009,p.17.

[4]Mesut Uyar,Edward J. Erickson,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Ottomans: From Osman to AtatürkNew York:Praeger press,2009,p.15.

[5]Mesut Uyar,Edward J. Erickson,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Ottomans: From Osman to AtatürkNew York:Praeger press,2009,p.1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