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愛耳日:耳鳴為何不容易徹底消失?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4-28T11:33:18.655074+00:00

今天是全國愛耳日,很多人為耳鳴而困擾,有些耳鳴容易找到病因,對因治療後可以徹底消失,比如外耳道異物導致的耳鳴,當異物取出後耳鳴就消失了;又比如熬夜後剛剛出現的耳鳴,聽力檢查完全正常,有可能好好休息一周,耳鳴很快就消失了。但如果是特發性耳鳴,就不容易徹底消失了。什麼是特發性耳鳴呢?

今天是全國愛耳日,很多人為耳鳴而困擾,有些耳鳴容易找到病因,對因治療後可以徹底消失,比如外耳道異物導致的耳鳴,當異物取出後耳鳴就消失了;又比如熬夜後剛剛出現的耳鳴,聽力檢查完全正常,有可能好好休息一周,耳鳴很快就消失了。但如果是特發性耳鳴,就不容易徹底消失了。

什麼是特發性耳鳴呢?根據中國耳鳴專家共識,特發性耳鳴是臨床上一類原因不明的主觀性耳鳴,即通過目前的檢查手段(包括耳部和全身的各項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等),除發現聽力下降外無明顯異常,或異常檢查結果與耳鳴之間缺少明確的因果關係。

這類耳鳴本質上很可能是對聲剝奪的一種神經重塑和中樞代償。目前臨床上許多反覆就診於不同醫院不同醫生的耳鳴者,或者被診斷為神經性耳鳴者就屬於這一類。

為什麼這類耳鳴不容易徹底消失呢?關鍵在於產生這類耳鳴的神經電信號是由大腦直接「製造」的。

在沒有耳鳴正常情況下,這類神經電信號也存在於大腦,是聽覺產生的基礎:沒有聲音時(比如安靜環境),這些神經信號處於基線,類似平靜的大海海面;當聲音出現時(比如對話時、聽音樂時),神經電信號會根據耳部傳遞來的聲音出現相應變化,基線狀態改變,類似出現了「海浪」,這樣大腦就可以區分出安靜環境和聲音出現。

但是異常情況下,比如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聽力下降(傳入大腦的聲音信號減少)或者聽功能減退(傳入大腦的聲音質量下降)時,傳入大腦的耳部聲音會減弱,也就是「海浪」很小。此時,大腦會被迫將更多能量用於檢測這些聲音信號(比如升高自發放電頻率,增加神經同步性),就像我們平時聽不清手機或電視聲音時,去調高音量以獲得更清晰的聲音一樣。

這種異常情況下的中樞聽覺系統聽力代償狀態,會影響到之前的基線水平,將基線水平上調。此時即便外界環境安靜,「大海」也不再是平靜的,會有「浪花」出現。這就是因為背景神經活動量增加了,大腦聽覺中樞基線水平上調了。

雖然大腦背景聲音信號基線提高是為了幫助更好處理微弱的聽覺聲音傳入,但是它同時也改變了沉默基線,也即,安靜時「大海」也不再寧靜,會有「浪花」出現。於是,即使沒有聲音傳入,大腦直接「製造」的背景神經活動也存在,耳鳴者也不會覺得安靜,耳鳴會持續出現。

正因此,耳鳴就不能徹底消失,因此耳鳴者一般只能去適應耳鳴的存在。

這類耳鳴的存在表明,大腦在不斷地分析周圍的環境,大腦只是希望能夠幫助耳鳴者聽清楚聲音,上調了基線水平,是大腦因為聽力下降而出現自主神經放電的結果,並不是病理性的。只要外界有聲音出現,並且刺激到聽覺神經,大腦神經放電自然就會從無序狀態投入到工作狀態,「浪花」可以快速變成「海浪」,幫助我們欣賞音樂、與人溝通。

對於這類大腦直接「製造」的耳鳴神經電信號,如果越關注、越期望耳鳴儘快消失或者緩解,大腦就越容易投入更多神經資源來一起製造這個「浪花」的聲音讓人聽到,這時耳鳴就更嚴重了。

如果注意力轉移去關注別的事情,耳鳴聲反而可能下降。所以,醫生會告訴耳鳴者一定要轉移對耳鳴的過度關注,儘量和耳鳴和平相處;建議耳鳴者在安靜的環境、沒有聲音傳入時,可以播放一些輕音樂作為背景,這樣聽覺中樞補償會減弱,耳鳴會減輕。

最後想要提醒的是,特發性耳鳴不容易徹底消失,治療首要目標是緩解耳鳴的伴隨症狀和情緒問題。簡單地說,耳鳴治療的兩大「法寶」就是:少想+多聽。

(作者系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吳擁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