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諾門罕衝突為何影響二戰走勢?

歷史微鑑 發佈 2024-04-28T11:48:24.088734+00:00

指揮蘇軍贏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朱可夫,在戰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既不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也非德軍兵臨莫斯科。為何身經百戰的朱可夫對這一次小衝突的印象如此深刻,日蘇兩國在這次交鋒中又都遺失到了什麼?

指揮蘇軍贏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朱可夫,在戰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既不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也非德軍兵臨莫斯科

而是哈拉哈河戰役(諾門罕戰役別稱)開始的那天

為何身經百戰的朱可夫對這一次小衝突的印象如此深刻,日蘇兩國在這次交鋒中又都遺失到了什麼?

今天我們就從蘇日雙方眼中的諾門罕出發,一窺其背後的遠東博弈

諾門罕衝突中朱可夫的「艱難」取勝

1939年6月1日,時任白俄羅斯軍區副司令員的朱可夫接到了一通來自莫斯科的電話

日本侵犯蒙古邊界,而根據《蘇蒙條約》」,蘇聯有義務保衛蒙古

敏感的朱可夫立馬意識到此事絕不簡單,他早已聽聞已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高層們此時正在為下一步「北進」還是「南下」吵得不可開交,而蘇聯正是日本通過北進路線破局的唯一目標

如今的衝突意味著日本可能已經下定了全面進攻蘇聯的決心,在短暫回到莫斯科了解事情經過後,朱可夫立即動身前往外蒙古

即使早有心理預期,但朱可夫還是在抵達目的地後,被眼前所見現狀震驚了。雖然還不清楚對面的日本人的作戰序列,但僅憑能完全壓制蘇軍的火炮密度,就知道日本人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朱可夫在日後多次重申,這次來犯的日本人不是偽滿洲國的三流部隊,而是日本陸軍精銳,是所謂的「皇軍」

他立即要求國防人民委員會增調不少於三個步兵師與一個坦克旅到此地區,並要求儘快派出空中支援

6月22日,120架日本飛機出現在蒙古上空。而儘管莫斯科方面已經在全速增兵,但此時朱可夫手裡的飛機也依然只有95架

好在莫斯科派來的飛行員中包括了21名蘇聯英雄級別的成員,這支高質量的空軍部隊遏制住了日本空軍的勢頭,避免朱可夫在完成調度之前就丟掉極為關鍵的制空權

這次空戰為朱可夫爭取了十天的時間,7月1日,重新完成整編的日軍發動了新一輪進攻,在戰事最為密集的巴英查崗山,不到兩千人的蘇軍正面對著上萬日軍的進攻

不過空軍英雄們爭取來的十天時間,讓朱可夫等到了他最想要的東西——「裝甲部隊」

蘇聯第11坦克旅在幾天前剛剛抵達,此刻就被朱可夫送到了前線,在空軍的配合下,這支編有150輛坦克的部隊成功擊潰了前來進犯的日軍步兵

這次戰役讓朱可夫意識到一支能同空軍與炮兵協同作戰的裝甲部隊可以從根本上決定戰場形勢

因此在穩定住防線以後,他開始仔細計算組織一支更加強大的機械化力量所需要的補給數量,而這個答案是3500輛卡車、1400輛油槽車與5.5萬噸各類物資

1939年的夏天,深感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日蘇雙方都在默默地為還遠未結束的衝突做著準備,8月20日,率先完成準備的蘇蒙聯軍向日軍發起總攻

蘇軍在戰前進行了極好的偽裝,哈拉哈河對面的日本第六軍在毫無作戰準備的情況下遭受了毀滅性打擊,遠東前線的緊張態勢被暫時緩解了。可勝利後朱可夫的處境反而變得更糟

因為惱羞成怒的日軍已經決定增兵再戰,來自華北戰場的日軍精銳部隊——第2、4、7三個師團的三萬多人即將抵達諾門罕,以接替幾乎被全殲的第23師團

不過突如其來的轉折改變了這一切,9月3日,日本大本營叫停了這次調遣,因為他們已經得知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決定暫時擱置「北進」策略

鬆了一口氣的朱可夫終於可以結束這次遠東之行,結束他生涯中最為「艱難」的一次經歷

諾門罕戰役後日本罕見的承認遭遇「慘敗」

雖然故事中的朱可夫覺得自己在哈拉哈河之戰中打得很「艱難」,但當我們把視角轉到另一邊,會發現真實歷史中,日本人才是受傷最重的那一方

在有關諾門罕的報告中,日本人極為少見地承認此次衝突中日軍「慘敗

為何一向喜歡虛報戰績的日本這次能如此誠實,還要從諾門罕戰役中的日軍作戰序列講起

此次戰役中日軍最主要的參戰部隊是第23師團與第7師團26聯隊

第23師團是1938年4月4日組建於熊本的臨時增設部隊,並不屬於甲種師團序列,不過實際上該師團的戰鬥力並不弱於一般的甲種師團

這是因為第23師團的編成地為熊本縣,這個縣曾經編成的另外一支部隊就是代號為「明」的第6師團

熟悉抗日戰爭史的人都知道,第6師團作為南京大屠殺中的主要犯罪者,是日本陸軍中首屈一指的精銳,不僅裝備水平高,作戰風格也以殘忍堅決著稱

因此同一地區走出來的第23師團,在日軍中的地位完全可以參考第6師團

而第7師團第26聯隊也同樣是日軍中的精銳部隊。該師團雖為甲種師團,但最初的編成地北海道因人口較少,並不足以支撐起一支一萬五千人以上的隊伍,所以吸收了大量來自日本東北地區的兵源,而這些人中有很多就來自日本陸軍內另一支「勁旅」第2師團的兵源地——仙台

諾門罕戰役前,缺乏重裝備的日本人還專門為這兩支精銳部隊配屬了戰車第3聯隊與戰車第4聯隊,其目的就在於集中少量精銳,爭取一戰拿到遠東地區的戰略主動權,為下一步全面北進鋪平道路

然而理想雖然豐滿,但現實卻狠狠地打了日本人的臉。在諾門罕衝突中,第7師團第26聯隊在第一階段就遭受蘇軍重創

而作為日軍主力的第23師團的命運則更加慘不忍睹,日本大本營在戰役後稱該師團「遭受毀滅性打擊

綜合戰後雙方的統計,日軍第23師團在衝突中總傷亡人數在1.2萬到1.8萬之間,而該師團的總人數在巔峰時期也僅有2.5萬人

正常情況下來講,一支部隊傷亡率超過30%就意味著潰散,不可能出現遭受50%以上傷亡還留在戰場上的情況,但第23師團在這場戰役中確實創造了一個「奇蹟」,這主要是因為第23師團被蘇軍徹底包圍,而且還不被允許投降

能證明23師團遭受了難以想像的重創的證據,就是衝突中相對安全的師團指揮官們,幾乎全部死於非命

戰後報告顯示,23師團下轄的三個步兵聯隊居然陣亡了四個聯隊長,其中第71步兵聯隊連續三任主官都被蘇軍擊斃

師團本部的參謀長大內孜被蘇軍炮兵炸死,代理參謀長岡本德三被打成重傷

基層指揮官更是死的七零八落,一位名為福田的日軍士兵的日記就是證據

「所有的軍官都死光了,我被任命為中隊長...這使我非常不安,一夜都睡不著」

而僥倖逃生的幾人也結局淒涼,師團搜索隊長井置榮一中佐因被戰役慘狀重挫精神最終選擇自殺,23師團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在戰役後被立即解職編入日軍預備役,並在不到一年後就因病逝世

蘇聯通過對日軍「矛頭」的毀滅性打擊讓日本在諾門罕戰役發生之後徹底結束了「北進」還是「南下」的爭論,陸軍大臣坂垣征四郎與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相繼下台,北進派自此以後徹底失勢。

正因為如此,雖然看上去諾門罕戰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插曲,然而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在戰前就清楚,這個小插曲將會深刻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勢

朱可夫倍感「艱難」的真實原因

實際上日本在1937年下定決心全面侵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在將來與蘇聯的戰爭中創造更加寬廣的戰略縱深

然而日本人始料未及的是他們並不能快速結束對華戰爭,1938年以來,深陷泥潭後如何脫身就成了日本高層心目中的頭等大事

與中國講和是無法實現的,因為1938年的蔣介石政府不可能與劊子手們簽訂任何有損中國主權的條約,而日本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決定其絕對不會把拿到手的地盤吐出來

因此對於日本而言能走的道路只有繼續擴大戰爭,通過賭一把大的來打開局面,而向哪個方向擴大戰爭,就成了日本內部爭論不休的問題

北進派認為:既然在1936年就已經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那麼蘇聯就是日本的頭號大敵,晚打不如早打,應儘快開始對蘇戰爭

而南下派則認為與寒冷貧窮的西伯利亞相比,英美控制下的東南亞人口密集資源豐富,特別是荷屬東印度能為日本提供支持戰爭繼續的原油

而且英美國家遠在天邊,日本有充足的時間在本土積極防禦,並最終在重創英美軍隊後獲得極為有利的談判立場

兩派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都開始用手中的力量對目標進行試探。1938年關東軍就在邊境上挑起「張鼓峰事件」,最終結果是互有勝負。這種結果不僅沒有讓日本的野心有所收斂,反而使其對更大的衝突躍躍欲試

正因為如此,朱可夫才意識到如果不能在一場衝突中「大勝」、「完勝」,將日本人從身體到精神全部層面徹底擊潰,那麼蘇聯的遠東邊境將永無寧日

而這,也是令朱可夫覺得「極其艱難」的最根本原因

從之後的歷史走向上來看,正是遠東邊境的這一次小小衝突使得日本喪失北進的念頭,並在蘇德戰爭前夕達成《蘇日中立條約》

在蘇德戰爭打響而美日仍未開戰的半年內,這份條約成功阻止了日本進行軍事冒險的念頭,既避免了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情況,也讓蘇聯能在日後的莫斯科保衛戰前大膽調回遠東方面軍精銳,最終幫助蘇聯熬過1941年那個最為寒冷的冬天

所以在諾門罕前線,朱可夫看到的是57特別軍對23師團,而在背後,他關注的卻是蘇日兩國,以及背後暗中觀察著的英美意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