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全港的碎屍案,拍成了賣座三級片

有部電影凌辰 發佈 2024-04-28T11:58:40.840991+00:00

案件目前披露的細節,讓很多人都難以相信,這竟然是2023年發生的案件。實際上,10年前香港也曾發生過駭人聽聞的碎屍案。

前幾天,我在「凌辰說」里簡單聊了一下我對「香港名媛蔡天鳳碎屍案」的思考。案件目前披露的細節,讓很多人都難以相信,這竟然是2023年發生的案件。


實際上,10年前香港也曾發生過駭人聽聞的碎屍案。兇手周凱亮聯合網友,殺害了自己的父母,並將屍體肢解,頭顱放進冰箱。



為了爭取處理屍體的時間,周凱亮對家人謊稱父母去了內地旅遊,之後又高調做戲,通過媒體尋找旅遊失蹤的父母。


因此,這個案件也叫「2013香港逆子弒親案」。


就在最近,根據這個案件改編的電影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正義迴廊》



影片由新人導演何爵天執導,《踏血尋梅》的導演翁子光監製,在香港定為「三級」,上映後票房一路攀升。


從整體來看,這部《正義迴廊》頗有《踏血尋梅》的氣質。


電影沒有故弄玄虛,也未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案件偵破過程,而是直接對準了兇手張顯宗。



他從小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長大,之後去海外留學,因身材矮小,經常被黑人同學霸凌。


回到香港後,張顯宗找工作碰壁,炒股賠了不少錢,惹得父母決定把本該給他的房子,轉到了哥哥名下。因為這件事,全家人的關係一度十分緊張。



可以說,原生家庭賦予了張顯宗自卑、自負的性格,他總是懷才不遇,期待有個施展自我的舞台。


2013年3月,張顯宗通過媒體公開尋親,稱父母去內地後就杳無音訊。



但實際上,父母此刻已經被張顯宗和他偶然認識的朋友唐文奇殺害、肢解,部分屍塊被投入大海,頭顱存放在兩人租住房的冰箱裡。


案件告破的關鍵,是張顯宗跟網友聊天時忽然自爆。


之後影片的重頭戲,便放在了兇案的訴訟環節。


檢方提起公訴,被告張顯宗和唐文奇分別聘請律師辯護,法官主持選出9名性別、年齡、職業、收入、經歷不盡相同的陪審團成員。



也正是隨著陪審團的視角,影片將與案件有關的細節一一揭開。


張顯宗在口供中承認,他與唐文奇早有預謀,將父母帶入他們的出租房,分別用刀行兇,糾纏中唐文奇誤傷了張顯宗。



之後,張顯宗離開兇案現場,跑去醫院治傷,屍體交由唐文奇肢解、烹煮。幾天後張顯宗才返回案發地,與唐文奇一起打包屍塊,去海邊拋屍。


有監控視頻、網絡聊天記錄證明,兩人曾經討論過殺人方法,一起購買大量刀具,案發當天張顯宗在出租屋停留不到20分鐘,之後就去了醫院。



根據警方提供的口供,唐文奇在被捕後,承認與張顯宗合夥殺人分屍。


然而在法庭上,唐文奇卻上演了一出「羅生門」,矢口否認殺人罪行。



唐文奇稱,自己因為智商低於正常人,經常受人白眼,張顯宗卻對他格外友好,兩人就成為了朋友,並且一起租房。


案發當天,唐文奇回到出租房,撞見了正在處理屍體的張顯宗,迫於對方的威脅,唐文奇只能答應幫忙處理碎屍。



之前他之所以承認殺人,是因為警方採用了非法的睡眠剝奪逼供,他才被迫簽了認罪書。


總之,唐文奇一直強調自己智商、記憶有限,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張顯宗的威脅。



但檢方提供的手寫筆記、聊天記錄證據,說明唐文奇也並非如他陳述的那樣與兇案毫無關係。


兩個被告在法庭上相互矛盾的說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控方和兩個被告律師的應對策略,也左右著陪審團成員的立場。



《正義迴廊》最大的看點,就是法庭之外的陪審團討論室。


隨著與案件相關的人員相繼出庭作證,陪審團成員之間也因為個人閱歷、學歷的不同,對各種細節產生了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立場。


談到張顯宗的原生家庭,有人認為他弒親殘忍,畢竟「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有人則反駁,過去的刑事案例證明,父母並非完全善類。



說到張顯宗的個人發展,有人直接以貌取人,認定他是個沒有出息的失敗者;



但也有人立刻反駁,成功與失敗並不能單靠賺多賺少來評判。



談到智商不高的第二被告唐文奇,有人認為以他的智商,之後大概率也不會再犯罪,傾向判他無罪;



有人則話中有話,認為唐文奇也有可能是故意裝傻,博取同情、逃脫罪責。



陪審團的這些分歧和爭論,其實印證了這個制度與生俱來的一個弊端——


比起證據,陪審團更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甚至會將個人經驗投射到案件相關人員身上。


但這種爭論持續沒多久,陪審團的每個成員都開始意識到,討論室里發生的一切並非一場普通的辯論,大家最終得出的結論,足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陪審團做出決定的根本原則,是「疑罪從無」,當出現既不足以證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情況,應推定其無罪。



經過多日討論,陪審團最終給出了結論——


第一被告張顯宗殺害父母罪名成立,被判處終身監禁;第二被告唐文奇謀殺罪名不成立,因「阻止合法埋葬屍體罪」獲刑一年,但因羈押時間已超過兩年,因此當庭釋放。



值得一提的是,判決雖然落下帷幕,但導演還是給出了一些反轉暗示。


比如出庭前,唐文奇的姐姐曾經囑咐要「記住一些話」,而這背後很有可能是辯護律師的授意,有意博取陪審團的同情。



比如智商低於常人的唐文奇,其實通過了會計二級考試,似乎不像法庭上表現得那樣「傻」,但這些證據,當時並沒有被警方納入到證物中。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更是饒有深意,一直宣稱怕蜘蛛的唐文奇,卻任由一隻蜘蛛在身上趴著,周圍布滿了恐怖的蛛絲……



唐文奇到底有沒有參與殺人,影片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讓觀眾和陪審團一起,走進了尋找正義的「迴廊」。


導演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觀眾從這場審判中,延伸出對人性和制度的思辨。



另外,影片雖以法庭戲為主,卻使用了戲劇化的鏡頭語言和打破第四面牆的敘事方式,將略顯枯燥的法庭陳述,變為「沉浸式圍觀情景再現」,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影片也顯露出香港新人導演慣有的強烈表達欲望,講述真實案件的同時,還想把個體與制度、人情與法理等思考融入其中。


只可惜,導演越想在片中面面俱到,就越陷入流於表面的怪圈,導致一部分支線人物的故事和主題只能點到為止,只剩下一些不明覺厲的「金句」。



此外,影片徹底「拋棄」了內地市場,加入了暴力血腥等大尺度的情節,需要身份證才能看的「三級片」這個噱頭,著實吸引了不少人。


但大尺度並非單純為了賣座。



我在前面提到,《正義迴廊》頗有《踏血尋梅》的氣質,是因為它跟《踏血尋梅》一樣,聊的是案件,目的在觀察社會,說的是個體,最終指向的是群體


影片花了不少篇幅刻畫兇手張顯宗的性格和他的家庭。



他來自中產家庭,接受過高等教育,天生有一種優越感,但這種優越感敵不過他的矮小身高帶來的自卑,導致張顯宗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他曾經參加三級片的試鏡,在導演面前誇誇其談,甚至毫不客氣地評價對方的作品優劣。



導演聽了對他頗為滿意,當場叫來女演員跟他對戲。


面對大方寬衣解帶的女演員,他卻瞬間褪去了剛才的老練姿態,一通緊張地造成了不該有的「泄漏事故」……



這個情節正揭露出張顯宗的好高騖遠、剛愎自用,他曾幻想自己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地自我申辯,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他的自負的舞台,只能停留在自我臆想中。



自從面試目睹他人「內定」,房產被父母轉移給哥哥等一系列變故,張顯宗僅有的那種優越感也蕩然無存。


而現實生活中,有同樣性格、類似遭遇的人,絕非張顯宗一個。



影片裡的法庭唇槍舌劍,並不完全為了真相,其中牽扯出的是程序與正義的辯證關係,理性與同理心的博弈,權利與制度的制衡……


總的來說,《正義迴廊》是一部近年來難得的精彩港片,通過真實案件關照當下,案件雖「奇」,卻是最真實的當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