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是從赤道「漂移」過來的?

七里河發佈 發佈 2024-04-28T12:20:13.893722+00:00

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現奇觀1910年,德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發現大西洋兩岸形狀能夠互補,從而萌發了大陸漂移思想。他認為:全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後來由於受到地球自轉分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並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1910年,德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發現大西洋兩岸形狀能夠互補,從而萌發了大陸漂移思想。他認為:全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後來由於受到地球自轉分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並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目前的化石記錄表明,塔里木盆地和華南地區在志留紀早期(距今4.38億年)生活著同一群盔甲魚類。

科學家找到了許多支持「大陸漂移說」的證據,其中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之一是水龍獸的化石。水龍獸是一種生活在約2億年前的一種似哺乳爬行動物,主要生活在陸地上,無法進行跨海遷徙。但是它們的化石卻廣布於我國新疆、非洲南部、印度、南極洲等地的二疊紀末—早三疊世地層中,其跨大洋的廣泛分布格局有力地說明了這些化石點當時可能處於同一個聯合大陸——岡瓦納大陸。來自古生物化石的證據在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除了水龍獸,還有一些魚類,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比如遷移擴散能力有限的盔甲魚類。盔甲魚類在證明板塊漂移學說中同樣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它甚至能告訴我們塔里木盆地竟然是從赤道慢慢「漂」過來的。

目前的化石記錄表明,塔里木盆地和華南地區在志留紀早期(距今4.38億年)生活著同一群盔甲魚類,它們涵蓋了盔甲魚類的祖先類型和多鰓魚類,這表明如今相隔四千公里的兩個塊體,在當時可能連接在一起,並處於同一片海域。

在這一時期,兩個板塊上的志留紀地層均蓋在晚奧陶世的地層上面,而其上均被中晚泥盆世的地層所覆蓋。古地磁的研究認為,早在志留紀時期(距今4.4~4.2億年),塔里木板塊大約位於北緯15°以南,即赤道附近,而且位置偏東。在志留紀期間,塔里木板塊應該是與華南板塊連在一起的,被稱為塔里木——華南聯合板塊。

那麼塔里木板塊(相當於現在的塔里木盆地範圍)後來為什麼從赤道附近跑到了四千公里之外的西部邊陲了呢? 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材料曾分別給出不同的解釋,至今尚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目前,根據古生物化石材料的研究並結合古地磁學、地層學和古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分析得出如下較為合理的觀點:塔里木—華南聯合板塊是在志留紀晚期(距今4.2億年)開始解體。解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南部的羌塘、昌都陸塊帶著巨大的能量衝過來,把聯合板塊撞開。聯合板塊解體之後,塔里木板塊開始按著順時針方向緩慢地向西北方向漂移,大約在晚二疊世(距今2.5億年)才到達現在的位置,而華南板塊則向東平移滑動了800公里。也就是說塔里木盆地4億年前並不在現在的位置,經過漫長的地質歷程,才從華南地區慢悠悠的漂到這裡來。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俯衝,它是否還要向北漂移,尚待觀察。

來源:奧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