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到唐朝,軍事制度的改革,看古代「府兵制」的發展歷程

靚仔史說官 發佈 2024-04-28T12:23:30.657144+00:00

「府兵制」的存在,其實在很多朝代都非常適用,而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北周、隋朝以及唐初。「府兵制」在古代的軍事地位是比較突出的,從興起到鼎盛,古代府兵制的發展歷程漫漫歲月。「府兵制」府兵制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其實算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實行,但在唐初遭到破壞。

「府兵制」的存在,其實在很多朝代都非常適用,而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北周、隋朝以及唐初。「府兵制」在古代的軍事地位是比較突出的,從興起到鼎盛,古代府兵制的發展歷程漫漫歲月。

「府兵制」

府兵制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其實算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實行,但在唐初遭到破壞。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即是農」,簡單來說,他們既是農民也是士兵,既耕種也打仗。沒有戰爭就農耕,不農忙的時候,還需要練兵;

在古代,高貴子弟才能當兵?

雖然人人都能為兵,但在唐初時候,要想成為士兵,卻並非易事。這些士兵大都出身優越,家庭情況非富即貴,主要是「三衛和衛士」。三衛,是唐朝禁衛軍的組成;衛士,主要是由一些官員們或者是有錢人家的子弟充任。因此,真正的權力還是歸皇室和地方貴族所有。

府兵制的形成,大約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大約是在宇文泰當政期間,這時候主要是吸納一些鄉民,使之成為一個全新的軍事體系。這時候,府兵的一切開銷和費用都由國家一併承擔,且此時的府兵和土地、戶籍並無掛鈎,只是鮮卑兵制向漢朝封建軍隊轉化的一個開始。

第二個時期大約是在557年到572年間,這時當值宇文護執政期間,通過進一步的整頓24軍正式確立。

最後一個時期大約是在572年到580年,府兵制越來越被認可,得到了大力發展

府兵制的影響

府兵制的發展確實對王朝的興盛起到積極作用,其一,因為取兵於民,府兵們的開銷由自己支付,就免除了中央政府的一大筆軍用開支。第二,在正常情況下,士兵既是農民,農民也是士兵,除去正常的軍隊訓練時間,平常大部分時間可以不脫離土地生產,有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與此同時,因為平時作為有序的作戰訓練,府兵制的士兵身體素質一般較好,軍隊作戰能力較高。

最後,府兵制的完善,確保了朝廷對軍隊權力的掌控,唐朝時期,每當有戰亂發生時,被啟用的軍府依照中央下發的魚符進行行動,地方府兵迅速改編成軍隊,交達朝廷指派將領。在戰亂結束之後,朝廷將領將魚符歸還中央,集中的府兵被解散回家,這樣便使得將領無法長期掌握軍隊,從而能夠有避藩鎮割據的出現。隨著唐朝國土面積的不斷擴大,戰爭規模的不斷演變,問題便開始出現了。

問題出現,影響府兵制發展

唐初之後,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朝廷也屢禁不止。大量的土地為貴族所有,由朝廷所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這也就意味著能分給農民的土地也越來越少。法律規定,如果府兵出戰,戰力有功,而朝廷就會授予土地,並歸個人所有,即便戰死,封田也能成為子孫所有,不用交還給朝廷。但由於土地兼併現象的出現,這個獎勵機制也很難變現,因此,士兵們的積極性也很難提高。

除此之外,隨著疆域面積的不斷擴大,征戰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士兵們所負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比如說西域戰場的開拓,需要遠征萬里,士兵們跋山涉水,基本上遠離家鄉三年五載。而且邊境條件艱苦,生活條件極為為苛刻。而家中失去了主要的勞動力,一家老小生存都成了問題。

在演繹唐初時期的影視劇中:當兵的兵士遠離家鄉數年,返鄉回來的時候,發現家中一家老小已經全部被餓死,而這一場景也是當時府兵們悲慘境遇的真實寫照。因此,府兵制最終被淘汰。

府兵制沒落,另一個制度興起

自五唐結束後,募兵制便取代府兵製成為古代封建王朝中的重要兵制之一。募兵制,通俗來講,就是去地方徵兵,這樣一來,領將的權利就被分散。在唐玄宗時期,募兵制進一步發展,逐漸演變成了藩鎮格局。對此,中央只能下設節度使一職對軍事管理制度進行調理,此制度一出,確實達到了軍隊作戰能力提高的目標。

但與此同時,節度使的出現,使得唐朝邊境地區逐漸演變成了節度使的個人管區,節度使的個人權利無限放大,直至唐朝末年,出現了像安祿山一樣的節度使叛亂事件。此外,在宋朝時期,災荒年間,招募流民、難民充兵成為當時一項基本制度。

對比府兵制,募兵制確實增強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但也過度加強了邊境地區節度使的指揮權和調度權。其實在安史之亂結束之後,為了更好的應對藩鎮軍閥勢力,唐朝帝王意識到「皇家私人軍隊」的重要性。但這時由於國庫的捉襟見肘,皇帝面對各地勢力,仍然無能為力。

到了唐德宗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便重新下令招募士兵,廣屯良田,企圖恢復府兵制。但正所謂巔峰之後便是下坡,曾經輝煌的府兵制再也不能發揮往昔的作用,只能被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

史學家們對「府兵制」的研究

由於府兵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這種制度一直深深吸引著古代史學者們,對該制度的研究也可體現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學者們對「府兵制」的興起時間進行了確認並達成了共識。「府兵制」出自西魏北周,是由當時鮮卑拓跋的部落兵制演變過來的。

《唐折衝府考》的作者,較早的對府兵制進行考察工作。後又有學者羅振玉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說明,編寫了《唐折衝府考補》和 《唐折衝府考補拾遺》。其中,谷霽光的著作

《府兵制度的起源》《鎮戍與防府》《西魏北周和隋唐間的府兵》《再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

又在府兵制淵源和發展上進行了詳盡的探究,詳細闡釋了府兵制的發展脈絡。

1937年,由陳寅恪主編的《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對府兵制的各種制度提出探討,他認為府兵制前期的特點包括:

鮮卑兵制、大體兵農分離制、部酋分屬制和特殊貴族制。出自陳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

但1939年王樹椒對陳寅恪的觀點提出質疑,作《府兵制溯源並質陳寅恪先生》。與此同時,杜洽、吳廷燮、呂宮助、姚薇元等人對府兵制也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個階段:學者們對「府兵制」的性質進行了確認。這一時期研究進步深入,像如唐長孺作《唐書兵志箋正》,被稱為是研究唐朝兵制案頭必備之書。1962年,谷霽光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府兵制度考釋》, 縱古觀今,包羅萬象,深度研究了府兵制的形成發展的深層原因,試圖將府兵制與整個封建社會相聯繫起來考察,到目前為止,是有關府兵制 最為系統的專著。1955年,《試論隋唐府兵制的作用》,都具有開拓性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但在這個階段的後10年,國內研究卻趨於緩慢,海外研究成果顯著。

第三個階段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期。這一時期,學者們開始在宏觀視野下去探討府兵制與國家權利制度的聯繫。利用相關出土文獻、書籍研究成果,對唐代府兵制的研究更加深入,像1992年,在中華書局,李方編寫的《唐折衝府增考》,發表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上的杜文玉的 《唐京兆府內折衝府考逸》等等。加之中外學者引入新的理論與方法,使得府兵制從性質、分布、作用等方面問題探究更加全面。

對於府兵制的研究的第四個階段是二十一世紀以來。這一階段以來,由於社會史、文化史的相關研究愈加崛起,因此,對於軍制史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少。但值得一提是的,相比較以前唐時的府兵制研究的深入,相對薄弱的隋朝時期的府兵制的研究開始有了起色。比如,200年,張沛 《隋兵府考》;2010年,張小永、王晗的《隋河南郡鷹揚府匯考》等等,根據記錄,直到目前為止,關於隋朝考出的軍府名已經高達上百個。

總結:

幾年來對於府兵制的研究熱情雖然有所削減,但其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仍不可小覷。隨著各種基礎材料的發現,一些新的府名也得以重見天日,但歷史上軍府的增加或是減少,因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仍存在不小的差別。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礎之上,為府兵制進行編年制處理,能更加直觀的看出不同時期內軍府數量的變化情況。無論是橫向或者是縱向來看, 府兵制在中國古代兵制史上所起到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視的,也對如今的相關軍事改革有所啟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