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如金陵?杭州不如臨安?汝南改駐馬店很差勁?

自說文史 發佈 2024-04-28T12:58:31.315096+00:00

之前有幾年,一到冬天下雪的時候,總會有人發這樣的文案:啊,一下雪,南京就成了金陵,杭州就成了臨安……這裡面,涉及到的學問,是城市改名。因南京之前曾叫過金陵,杭州在南宋時期,是都城,名字就叫臨安。這個文案里的潛台詞,就是南京這個名字,不如金陵美;杭州不如臨安好聽。

之前有幾年,一到冬天下雪的時候,總會有人發這樣的文案:啊,一下雪,南京就成了金陵,杭州就成了臨安……

這裡面,涉及到的學問,是城市改名。因南京之前曾叫過金陵,杭州在南宋時期,是都城,名字就叫臨安。這個文案里的潛台詞,就是南京這個名字,不如金陵美;杭州不如臨安好聽。

每次說到這些的時候,還會有人拿出更多的例子。

比如,有人吐槽,駐馬店之前叫汝南,改成駐馬店之後就太差勁了。常山改成石家莊,九原改成包頭,蘭陵改成棗莊等等,也不好聽。

為了證明不好聽,許多人又會說「九原呂布比包頭呂布霸氣多了」「蘭陵王比棗莊王高大上」。

我個人也覺得,汝南改成駐馬店不好聽,棗莊不如蘭陵有文化底蘊……但是,你不能厚古薄今,從而就否定所有的改名,認為現在這些地方都不如以前的名字好聽。

我舉幾個例子來說,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南京之前確實叫過金陵,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叫金陵了。當時,楚威王在南京建造了金陵邑,於是南京就叫做金陵了。

至於金陵二字,意思也很簡單,陵就是高大的山。後來帝王經常在山中為自己修墳,於是陵又有了帝王墓的意思。究其本意,陵就是大山。

現在的南京鐘山,以前最初就叫金陵山,唐代《建康實錄》有明確記載,說「因山立號,置金陵邑」。也就是說,楚王是因為金陵山,建造了金陵邑,從而南京成了金陵。所以,《輿地誌》說: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

金陵,解釋來說就是金色的大山。但是,當時的金不是指黃金,而是指銅。

鐘山頂上的岩石。因為泛著紫色,像紅色,所以稱金陵,所以其名是從山石的顏色而來。當然了,其實山上並沒有金礦。金陵的金,雖然可以作金色解,但其實是指銅的顏色,而非黃金,因為銅也稱赤金。後人之所以稱鐘山為為紫金山,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金陵也就是銅色之山。這個名字,說它年代久遠還行,但說它好聽,有什麼好的寓意,那就不對了。

南京呢?能帶京的地方,中國都不多,因為這個字很不一般。京字,本意是指高大的建築物,建在高處的房屋,國都一般會修建在高地上,所以「京」又指國都、首都。南京,就是南方的都城之意。

提到南京,很多人會以為,明朝才有南京。因為朱棣遷都北京後,就把應天改為南京了。實際上不對,中國古代大王朝,一般都有好幾個都城,比如陪都、行都留都、東都、西都等。

東漢時期,南京就是今天的南陽。曹植的《漢二祖優劣論》中,就提到「軍未出於南京,莽已斃於西都。」

另外,唐代以今天的成都為南京,宋代以今天的商丘為南京,遼代以今天的北京為南京,金代以今天的開封為南京,到明朝時,朱棣以應天府為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了。

南京這個稱呼,既有文化歷史底蘊,又代表南方都城,不是很好聽嗎?在今天這個時代,也依然很合適。所以,說南京不如金陵,不客觀。

同樣的道理,說杭州不如臨安,這也不對。

臨安,是宋高宗趙構定都杭州時,改的名字,這個名字和當時的政治有關。所謂臨安,就是臨時安置的意思,雖然這個名字之前就有,但本意如此。只有這樣,趙構才能表明自己不會苟且偏安,才能安定民心。

這是因為,當時趙構雖然做了皇帝,但全國上下還是希望能夠北伐,能夠收回故土,能夠迎回二帝,不然太憋屈了。所以,杭州不能算正式的都城,只能算臨時安定的地方。

最初,臨安甚至不叫都城,只叫「行在」(皇帝巡行所在之地,),到了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趙構已經做了十幾年皇帝,才正式定都臨安府。

至於杭州這個名字,起碼比臨安早了500多年。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以後,南巡會稽(今浙江紹興),途經杭州時「造舟以渡」「舍杭登陸」。古文中「杭」通「航」,為「方舟、渡船」之意。其後經過演變和傳播,於是就有了「禹杭」「餘杭」的說法。

所以,要這麼看的話,杭州的杭,起碼有四千年歷史了。

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改錢唐郡為杭州,這是杭州第一次出現。所以,這個名字的歷史淵源,比臨安還早,寓意也比臨安好。

同理,還有駐馬店。這個名字,你可以說不好聽,但你要說沒文化底蘊,很差勁,那也不對。這是一種沿用,因為很久之前,已經用這個名字了,並且一直沿用下來了。

根據《駐馬店市志》記載,駐馬店本名「苧麻」,明天順初年(公元1457年)成鎮,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這裡成為驛站,驛站要停馬,所以為「駐馬店」。新中國成立後,先後設有省轄市、縣轄鎮,都是用「駐馬店」名稱。1965年設駐馬店專區,兩年後又改稱駐馬店地區,在2000年8月撤地設市。

這種沿用的地名,一旦改了,會很麻煩,能省就省吧,所以駐馬店就這樣一直沿用了。說白了,人家不是在新中國時,直接從汝南改成的駐馬店。

棗莊也是這樣,早在明代時就有了這個名字,1928年有了棗莊鎮,1948年成為棗莊行政區,1960年建立棗莊市,一年之後,棗莊市成為省直轄,一直沿用到今天。

像徽州府改為黃山市,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是,在80年代,旅遊業興起的時候,利用黃山來打響招牌,不也是很自然的嗎?畢竟,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可是詩仙李白說的啊!

另外,當時因旅遊景點而改名的城市不在少數,像「灌縣」改名「都江堰市」、「崇安縣」改名「武夷山市」,都是如此。所以,黃山市的改名,也算是符合時代潮流之舉。

可以發現,很多地名並不是亂改,也不是改了之後就不好聽。改名的具體原因也不會只有一種,而是一種綜合考慮,其中有歷史、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時代的因素,不是說哪個名字用得早,就要用哪個名字。

總體來看,一個名字決定不了什麼,就好像你的名字不能決定你的命運一樣。要想每個地方都有美好的前景,不能靠改名,還是得好好發展,提高經濟,提高人民的幸福。

當然,你可能會說知名度高,知名度高固然好,但如果基礎不好,那也很要命。就像是飯店,招牌亮不行,得飯菜好才可以。

(註: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