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醫生知道》:輕鬆克服醫療恐懼,了解女性健康其實沒那麼難

酒熟梅子青 發佈 2024-04-28T13:31:00.484476+00:00

據說,在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但這句看似簡單的話,恰恰最難做到,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對自己身體的了解,特別是健康知識方面其實相當匱乏。

據說,在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但這句看似簡單的話,恰恰最難做到,我們甚至可以說:

我們對自己身體的了解,特別是健康知識方面其實相當匱乏。

曾經在美國有一項社會調查,聲稱94%的女性在常見婦科健康問題上缺乏基本知識,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當然了,造成這種如此「誇張」比例的情況,很大概率是由文化背景和收入水平所導致的。

從不少社會調查看,一些文化傳統可能會限制女性獲取健康信息和服務的渠道,或者要求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而忽視自己的身體需求。

但影響更大的原因其實是「收入水平」。在我國,大多數民眾的收入水平並不高,不少女性朋友實際上是難以頻繁去醫院找醫生了解生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更別說應付保險、藥物和治療等健康支出了。

要知道,頻繁去醫院,先不提醫藥費,單單掛號費和檢查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還有背後隱形的假期支出和誤工費用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可以通過書籍和網絡來檢索知識呀!確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然而我們卻不得不面臨這兩個問題:

一是書籍雖然是比較實惠的知識獲取方式了,但專業的健康方面書籍往往會因為專業詞彙太多的生理知識往往難以接受和弄懂。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來說,這些詞彙難免會讓我們感到困惑與不解。

二是網絡固然沒有那麼專業化了,但網絡信息往往碎片化,不成體系,東一榔頭、西一錘子,最終可能看似「學習得熱熱鬧鬧」,實際上卻「亂花漸欲迷人眼」。

於是乎,尋找一本通俗化的專業人士寫的女性健康書,或許才能解決「既要」、「又要」的問題,才能讓我們在系統學習時不那麼費力。

最近,湊巧收到了朋友所贈送的《只有醫生知道》這套書。本來呢,看到這個書名,我是不大想看的,總感覺這樣的書大概只是誇大罷了。

不過,當我翻開扉頁時,興致卻來了,因為作者居然是極其專業的人士——中國協和醫院婦產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張羽博士。更難得是,粗略地翻前幾頁,卻被第一冊裡面的一篇文章吸引了。

在第一冊中,作者用一篇《精子的聖戰》來講述了人類受精的過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和比喻,將一個複雜的生物學現象變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在輕鬆的故事下,作為讀者的我便從醫學角度理解了這場繁衍現象。

當然了,類似這樣的亮點還有不少:

比如在第二冊中,作者則講述了她如何與患者共同面對疾病和死亡,展現了醫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在第二章《我的朋友懷孕了》中,這個醫生列舉了懷孕期間的一些經常出現的風險,用故事化的方式讓我們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妊娠終止都是女方的過錯」。

其實,在她的筆下,我們會明白一個孩子的健康出生到底有多難,不應該過度苛責女性,相反要正確認識到「胚胎染色體異常」才是主要的原因。這種直接擺出來的觀點,既是一種醫學科普,也是從根本上減輕患者的「自責」情緒。

我相信,在現實里像這樣有醫德的醫生不在少數,類似的故事也不止一次上演。但當我們通過手中的書品味這些故事時,難免還是會心生波瀾。

我曾經搜過這本《只有醫生知道》的評價,發現讀者們的好評還不少,其中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專業的書很,兼具故事性的很少」。

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因為通俗化的故事講述,才更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想像和共鳴,而用簡單而生動的語言來傳達健康信息,則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記住。

在我看來,這本書還有一個價值,那就是克服我們的就醫恐懼。我們很多人往往會在去醫院的時候感到一種「進退失據」,而適度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可能的治療方案,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不確定性和擔憂。

至少,了解完這些女性健康知識,起碼我們能懂得該去醫院掛什麼科,這至少是妥善照顧自己健康的第一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