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燒腦神作,登上高校推薦書目:虛擬世界都是真的!

中信出版集團 發佈 2024-04-28T13:43:13.042134+00:00

在豆瓣熱門科普圖書排行榜第二的位置上,端坐著評分高達9.4的《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出版25年來,這本橫跨數理邏輯、認知科學、繪畫、音樂等多個領域的作品,因過於燒腦,而被封為「傳奇神書。」其作者,便是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學者侯世達。

在豆瓣熱門科普圖書排行榜第二的位置上,端坐著評分高達9.4的《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

出版25年來,這本橫跨數理邏輯、認知科學、繪畫、音樂等多個領域的作品,因過於燒腦,而被封為「傳奇神書。」

其作者,便是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學者侯世達

不過今天,阿信要為你介紹的主角是侯世達的高足,大衛·查默斯

大衛·查默斯

從人生經歷來看,他比自己的老師更為傳奇,研究領域更是跨越心靈哲學、認知科學、物理學和技術,以及語言哲學、形上學和認識論等多個領域。

作為當代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2022年12月,大衛·查默斯的扛鼎之作《現實+:每個虛擬世界都是一個新的現實》中文版一經上市,就被國內眾多高校的學者列上了課程的推薦書目。

雖然好評如潮,但不少小夥伴還是反映:像他老師的書一樣,有點燒腦,讀不懂。

今天,阿信就請來了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知名青年哲學家吳冠軍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室主任、科技哲學界旗幟性學者段偉文研究員, 傑出青年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王小偉副教授

三位學者在2023開年,圍繞「走進現實世界我們能擁有更好的虛擬人生嗎」這一主題,舉行了一場關於《現實+》新書分享會。

在元宇宙、VR、AI各個科技熱點輪番上場的當下,查默斯的這本《現實+》或許是幫助你進行撇去喧囂浮塵,冷靜、深入思考的最佳伴侶。

《現實+》在國內為何關注度如此高?

段偉文:2022年初,查默斯在《紐約時報》有一個訪談,當時國內有公眾號專門轉載了這篇訪談。因為這個,大概在這本書英文版發布的同時,我就了解到相關的信息。

以前我們都知道查默斯是一個哲學家,是研究意識、認知科學等領域的哲學家。但是在去年元宇宙元年的時候,他有關虛擬實境和現實+的觀點,在國際上和媒體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受到國內學術界和科技界關注。

吳冠軍:《現實+》推出的時刻,我們正好完整地經歷了段老師前面講的「元宇宙元年」,當時,很多專家大呼「未來已來」。

一年過去了,相對於年初的狂歡,將臉書改名「元」的扎克伯格,年末在大量裁員;「元」在去年10月28日發售的新一代頭顯,儘管提升已經堪稱非常巨大,但戴時間長了仍然有暈眩感。

我們看到,未來仍未來。我們並沒有邁到元宇宙巨頭們當時所宣稱的境地:「只有想像構成我們的邊界」。然而,技術不到位,思想卻可以繼續起飛。商業資本堆起來的狂熱退潮後,恰恰是我們沉下來思考的時刻。

正是在這個時刻,《現實+》中文版問世了——它正是讀者們展開思考時可以藉助的一本絕佳讀物。

《現實+》討論的問題,為何值得嚴肅對待?

王小偉:段老師,您對元宇宙整體上有什麼樣的看法?

段偉文:我們說到元宇宙,一般有兩個視角。一是比較煽情的未來願景和商業炒作,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元宇宙主題的出版物。當然,它們本身就是創新的一個環節,不存在好與壞。

另一個是對元宇宙究竟是什麼的相對冷靜的探討,這本書的主題所採用的就是這個視角。

這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雖然沒有用元宇宙這個熱詞,但以「Reality」這個概念為切入點,對元宇宙願景所實際指涉的虛擬世界進行了前瞻性的哲學思考。

說到「Reality」這個詞,意思就是某種事物是真實的或真的存在,它對應的中文有「現實」和「實在」兩種表述——普通人更容易接受的是「現實」,而哲學家大多喜歡說「實在」。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將他們感知和體驗到的東西稱為「現實」,一般會模糊地認定它們是真實的,而很少去反思它們究竟是不是真實的。哲學家則喜歡探討某個事物是不是「實在」——真實的或真的存在。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揭示和創造出的新事物是不是實在的、現實的,成為了重要的哲學問題。

在科學哲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原子、分子之類的微觀的東西或電磁力(場)等是不是真實存在的物理實在?

主張它們是實在的實在論或現實主義者認為,我們雖不能直接觀察到這些事物,但可以觀測到它們存在的效應,因此它們是真實的存在。

在數字時代,「現實」或「實在」這一抽象概念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虛擬技術驅動的各種虛擬世界帶來了諸多現實的新形態。由此導致的一個根本性的哲學問題是:人們在虛擬世界中所感知和體驗的虛擬實境是虛假的還是真實的?

針對這一問題,查默斯在這本書中論述的核心觀點是,由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實境雖然不同於一般的物理現實,但跟物理現實一樣是真正存在的現實。這種觀點就是所謂的虛擬實境主義或虛擬實在論。

在他看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感知和體驗的虛擬實境並不是虛假的,而是真實的,由此所呈現的虛擬實境與日常世界所呈現的現實一樣真實,不僅是名副其實的現實,甚至可以產生勝過現實的「現實+」。

耐人尋味的是,這本書以「現實+」為題,抓住了技術驅動的現實的開放性。

從技術的角度來講,扎克伯格講元宇宙之後,查默斯從虛擬世界這個角度來探討元宇宙,他們思考和論述的技術背景主要是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擴展現實等虛擬技術。

而現在討論這個現實的新形態,已經不完全是計算機模擬、計算機視覺等虛擬技術及其疊代升級,而越來越關注人工智慧驅動的虛擬技術對現實的新挑戰。

當前,有兩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深度合成/深度偽造等網絡視頻、音頻媒介中各種通過人工智慧合成的媒介化的現實。

二是最近非常火的ChatGPT、DALLE2等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不僅可以與人進行幾乎以假亂真的談話、根據主題撰寫文章,還能根據人的創意將各種素材轉換為藝術作品。

要討論這些具有現實性、時代性和面向未來的東西,關鍵是要抓住那些相對來說不變的、可以解釋的、有規律性的東西,而這就需要提出有關世界和現實的實質的假說並展開論述。

所以,當查默斯設法論證虛擬世界是名副其實的現實,甚至可能勝日常現實一籌時,他談到了因果關係的重要性,談到我們這個世界不會是玻爾茲曼大腦之類完全沒有規律的東西。

在這本書中,他通過深入淺出的論述,透過他獨特的現實觀念,對虛擬世界進行了一番形上學的思考,包括模擬假設等多少有些燒腦的東西。

王小偉: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可能也是很多人的感覺,它最有爭議的一點,就是似乎查默斯認同我們的物理現實未必是唯一的現實,而虛擬實境未必不現實。

吳冠軍老師對這個有什麼看法,為什麼用《現實+》這個題目來命名這本書?

吳冠軍:我對查默斯的觀點,是持同情性支持的,其實這本書是非常具有野心的。

首先,查默斯這個人就很有意思,他做哲學的風格,很對我的胃口——他相當跨界,是一個「哲學家+」。

查默斯的背景是搞數學和物理學的,當年研究「意識的難問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時一路走到了哲學,他自己還是搖滾樂隊「藍調殭屍」的主唱。所以,他是一位身上承載著「加號」的哲學家。

進而,查默斯酷愛挑戰顛覆性的論題。這本書的論旨可能會讓很多人無法接受。查默斯認為每一個虛擬世界,甚至很多VR遊戲,都是真實的,這被很多人詬病。

他把「real」重新做了一個解釋,他認為這些都是真實的。然而,這在定義上就碰到麻煩——virtual reality在定義上就不是reality,而是被體驗為reality,具有reality效用或素質。

他把「real」重新做了一個界定,所以,這本書立論就是很具刺激性與挑戰性。

這本書你真的讀下來,會細思恐極:它意味著我們的世界在本體論層面上,跟我們今天所體驗的虛擬實境遊戲沒有差別,甚至同二維電腦屏幕上的遊戲也沒有本體論差別。

我們總覺得自己進入元宇宙後,那只是一個虛擬世界,一切都是虛幻,玩玩而已。那麼,假使你在元宇宙裡面,你愛上某個人,這個愛是不是real love,還是一個illusion?這其實很值得思考。

查默斯的論旨真正精彩的地方在於,商業化的元宇宙成也好,不成也好,我們都能藉助它的可能性,來思考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宇宙的本體論狀態。

我們是否也活在類似遊戲的世界裡面,僅僅因為幀數足夠高、刷新足夠快,被我們體驗為真實?

《現實+》中認為的真實,究竟是什麼?

王小偉:查默斯有著非常驚人的立場,他認為虛擬的現實未必是現實,而物理的現實未必是唯一的現實。

吳老師非常同情這個立場,也很認同這個立場,當然他可能稍微折中一下。

我們都知道我們要看一個東西是否特別真,我們常常說是在顯微鏡和科學語境下可以看得多細,看得越細越真。所以你用電子顯微鏡看到的就更真。

假如有個生命體在視覺程度總是微觀的,它看到的總是原子和亞原子,可以說他眼中的世界更真嗎?

段老師,你怎麼看?

段偉文:認為一個東西為真,我覺得有兩個層面。

一是,人們可以根據日常感知作出的判斷,主要的判斷依據是人們的常識、經驗和一般的知識背景。

第二個層面是,人與世界的交互,其中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如果我們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跟世界和世界中的他人交互,而且整個過程是自洽的話,這個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其間所遇到的事物和發生的事情就是真實的現實。

對於這一問題,查默斯所採取的立場,就是冠軍老師談到的一個觀點:其實我們對於真和不真並沒有一個絕對的認知。

反過來,一旦將對真假的認識等同於對真假的絕對的認知,就意味著人們必須找到絕對充分的理由才能論證他可以相信其對世界的信念的真實性,而這種過於較真的論證很容易引向笛卡爾式的普遍懷疑論。

為了避免陷入笛卡爾式懷疑論的萬能論證的陷阱,查默斯轉而指出,模擬系統所構建的虛擬世界或虛擬實境是真實的,虛擬實境設備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假象製造機,而是現實製造機。

他將模擬假設當作一個形上學假設,用來解釋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是從何而來的:假設我們所處的每個世界是由更為基礎的模擬系統創造出來的,因而可以從基礎和來源的意義上,運用模擬假設說明虛擬世界的真實性。

這樣一來,即便我們無法知道是否生活在模擬系統構建的虛擬世界之中,虛擬世界中的事物對我們來說依然是真實的,我們仍然可以知道外部世界的大量信息,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

根據這一思路,查默斯對笛卡爾式的普遍懷疑論進行了反擊。他在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設法論證我們對世界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實的,我們所體驗的物理現實和虛擬實境的表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真相而不是虛幻的。

由此,世界在大體上不是虛幻性的,我們可以局部懷疑某個東西是真的、還是假的,而不是徹底懷疑現實和世界的真實性。

為了論證虛擬實境是真實的,查默斯做了一個比較大膽的論證,他將我們生活在計算機模擬系統中的模擬假設,視為物理學中萬物源於比特假設的一個變體版本。

所謂萬物源於比特,就是信息物理學和量子資訊理論中惠勒提出的It from bits(大千來自比特)

這一假設假定在終極的物理層次結構(夸克)的下面還有一個數字層,也就是說,夸克是由比特(位元)構成的,在終極物理現實(實在)的表面下隱藏著我們尚不了解的更深、更基礎的層次。

在書中,查默斯還談到了萬物源於比特的一個拓展版本:It-from-bits-from-It,即不僅大千來自比特(位元),比特也可以來自大千

這種物位相生論假定不論是物理的(physical)還是數字的(digital),比特還是原子,都是相互生成的。

顯然,作為哲學家,查默斯討論萬物源於比特和物位相生論的目的是為了指出,任何現實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還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基礎,至於這個基礎究竟為何物並不重要

在我看來,《現實+》帶給我們的是一場在科技海洋中的哲學奧德賽。作為讀者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我想說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當代科技哲學,或者是百科全書式的認知科學哲學,它講了很多的有趣的故事。

王小偉:聽幾位老師說,包括查默斯的說法,仿佛是現實沒有那麼硬的標準了,我們無法分清楚真實的和夢幻的,那我們還需要做分別嗎?

吳冠軍:查默斯極其反對樸素實在主義,反對所謂經驗性的常識、直覺。

《現實+》這本書好就好在它儘管提出一個非常刺激性的論題,但他是用一個論據性與分析性的方式來展開談論,甚至是用一種窮盡式的方式,把所有的角落都納入討論,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極其嚴謹。

這本書很多篇幅,都是在梳理文獻,很體貼地讀者了解來龍去脈,書里哪些觀點來自哪個文獻,而哪些觀點是他自己的觀點,都講得清清楚楚。

很多人覺得哲學很複雜,要敬而遠之,查默斯這本書,會讓你覺得錯過哲學悔終身。

他不是直接是在一個專業領域裡面直接就一個專門論題開始討論,這本書沒有閱讀門檻。你沒有讀過哲學著作,這本書同樣可以津津有味地讀下去。你不用覺得這麼厚的書,像磚頭一樣,又是哲學,肯定啃不下來。

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哲學書,你肯定能讀懂。

這本書第二個特點,是把分析理路展示得很清楚,它沒有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他的寫作很嚴謹,一分論據說一分話,他會說如果我前面這些東西你同意的話,那麼我下面展開1至5個點。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同有些哲學寫作,那種神神叨叨的著作完全不一樣。後面這種乍讀很艱深,但對裡面的話仔細分析的話,卻發現什麼都不可靠。這種情況不會在《現實+》中出現。

所以有這兩個特色,你可以比較放心的閱讀。它是燒腦的,但不會燒壞你的腦子,而恰恰是能幫你鍛鍊出良好的思考能力。

至於剛才小偉老師提的問題:哲學把很多問題複雜化了,是否為夢境,是否為真實生活?

那麼,是哲學把問題複雜化了麼?

我們哪怕不說「莊周夢蝶」的古典寓言,在當代大眾文化裡面,同樣有很多刺激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的作品。

今年有一本非常現象級的網絡小說,叫做《道詭異仙》,我讀得很壓抑。

主角是個精神病人,他不認為現實世界是真實的,他一半時間生活在一個非常克蘇魯、非常恐怖的修仙世界。讀者一路讀下來,還是不知道主人公生活的哪個世界是真實的。

最後就有很多讀者,懷疑作者本人就是一個精神病人,否則寫不出這樣又真實又恐怖的作品。

其實這樣的作品閱讀後你再真的想想,你背後是會出來一身冷汗的:我們憑什麼來依照樸素現實主義來進行判斷,這就是真,這就是夢境?

查默斯舉了一個更日常的例子:照鏡子。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抬頭看反光鏡,正是這個動作,提醒你你看到的事物並不是在你前方,而是在身後,我們腦海裡面自己做了一個轉換,認為看到的車在我背後。

但如果我們把事先這個知識拿掉呢?

我們再往下思考。實際上還有一點,就是你很多的確信,都是你旁邊的人來告訴你,你靠他們作為坐標來判斷世界的真實,那麼,這些references(參照系)本身是不是可靠的?

王小偉:非常感謝兩位老師。

回到《現實+》這本書,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要看這麼深奧的一本書?

事實上,我們看待現實或者一本書的時候,可以把它看成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們說要「投入生活」,但大部分人不是投入,而是沉淪。

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觀醒,沒有辦法透過另外一個視角來看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們偶爾來翻一番看似有些玄思的書,對於觀照我們的當下,拓展我們的生活意義,可能很有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