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社:鮑威爾試管——美國如何編造入侵伊拉克的理由

環球網 發佈 2024-04-28T14:22:31.491951+00:00

來源:環球時報 俄新社2月5日文章,原題:鮑威爾試管:美國如何編造入侵伊拉克的理由20年前,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在聯合國發表了一份關於伊拉克擁有化學武器的報告。他還展示了一個據稱裡面有危險物質樣本的試管。此後,美國入侵伊拉克。

來源:環球時報

俄新社2月5日文章,原題:鮑威爾試管:美國如何編造入侵伊拉克的理由20年前,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在聯合國發表了一份關於伊拉克擁有化學武器的報告。他還展示了一個據稱裡面有危險物質樣本的試管。此後,美國入侵伊拉克。但後來,這名美國國務卿所說的危險物質在伊拉克卻並未找到。

採用勒索手段

當時,美國時任總統喬治·布希和英國時任首相托尼·布萊爾對伊拉克一直採取極為激進的政策。他們指控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此,聯合國成立了一個監督、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簡稱監核會),專門負責防止伊拉克生產此類武器。2002年9月,英國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由英國武器專家大衛·凱利起草的報告。報告聲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準備了用於攻擊行動的移動實驗室。伊拉克人只需45分鐘就能用其發動化學武器攻擊。

來自俄羅斯的聯合國生物和化學武器委員會前成員伊戈爾·尼庫林表示,當時除了美國人,沒有人支持凱利的這一說法。尼庫林表示:「大多數檢查人員都不相信這份報告,認為報告是在美國的壓力下編寫的。當時的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前總幹事何塞·布斯塔尼也對此持懷疑態度。後來,美國逼迫他辭職。美國未能在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和聯合國大會上獲得支持這一報告所需的票數,於是,美國開始採用勒索手段。」布斯塔尼是一位有聲望的巴西外交官,但他不得不提前離任,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尼庫林稱:「美國提出,要麼該組織在伊拉克找到某種違禁物質,要麼布斯塔尼離開。」當時,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也不相信英國的說法,他試圖避免對伊拉克採用軍事解決方案。然而,就在和平倡議停滯不前之時,美國提出了入侵伊拉克的理由。

神秘的粉末

2003年2月5日,在凱利報告公布不到6個月後,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建議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鮑威爾談到伊拉克擁有移動實驗室時說:「這些實驗室就隱藏在向檢查人員隱瞞的卡車和火車車廂中。在幾個月內,他們就能生產出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前幾年生產的生物毒素的數量。」隨後,他拿出一個裝有某種粉末的試管。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凱利在接受英國《觀察家報》採訪時承認,伊拉克沒有移動實驗室,這是一個錯誤。2003年7月,他被發現死在自己家附近,英國官方說他是自殺。

時任俄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安德烈·巴克拉諾夫回憶說,鮑威爾在聯合國的所作所為激怒了全世界。他說:「外交官是受過訓練的人,特別是在安全方面。以前也有過類似的事件,比如收到裝有粉末的包裹,但從來沒有一位官員如此大膽和魯莽。在這件事上,鮑威爾要麼是在虛張聲勢,這意味著在我們面前他是一個騙子和煽動者;要麼他就是沒有責任心,這對一個大國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謝爾蓋·奧爾忠尼啟則認為,鮑威爾是美國情報機構的受害者。這位外交官回憶說:「鮑威爾不可能懷疑本國情報部門提供的情報。鮑威爾過於相信情報部門,他可能被中情局欺騙了。」

隨後,美國和英國開始入侵伊拉克。一年後,鮑威爾懺悔了。他說:「我在2003年2月做的報告是基於中情局提供給我的信息編寫的。但事實證明,信息來源不準確、不可靠,我對此感到不滿和遺憾。」

不可避免的入侵

後來,在伊拉克並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給喬治·布希和布萊爾蒙上了陰影。當時布萊爾也捲入了凱利可疑死亡的醜聞。謝爾蓋·奧爾忠尼啟則說:「美國展示了一個試管,它成為了這場戰爭的扳機。無法確定這是誰想出來的主意,鮑威爾本人、中情局還是白宮,這些只能猜測。但令人關注的是,後來,國務卿鮑威爾辭職了,並退出了政壇。」

當時,美國入侵伊拉克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除了英國人之外,沒有人真正站在美國一邊。後來,作為美國侵略伊拉克理由的「鮑威爾試管」讓世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正是由於伊拉克的崩潰,讓恐怖組織重新崛起。對美國政客來說,2003年2月5日的事件是歷史上最大的聲譽損失之一,對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本人來說也是如此。(作者列納特·阿布杜林,柳玉鵬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