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秦國大勝,殲滅40萬主力,為何沒能接著滅掉趙國?

冷熱軍事史 發佈 2024-04-28T14:32:46.032051+00:00

作者:孤寂寒光公元前260年,戰國晚期最重要的長平之戰落下帷幕。按照既有史料,兩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60-70萬兵力。這個數字相當誇張,因為當時的中國總人口可能才2000萬。趙國當時在北地,人口密度遠不如韓、魏、齊等中原國家。

作者:孤寂寒光

公元前260年,戰國晚期最重要的長平之戰落下帷幕。按照既有史料,兩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60-70萬兵力。這個數字相當誇張,因為當時的中國總人口可能才2000萬。趙國當時在北地,人口密度遠不如韓、魏、齊等中原國家。


但不管怎樣,如此大規模戰爭應該足以決定當時中原六國的命運。秦勝則六國被一統的進程不可逆,趙勝則關東六國又可以延續國運。但誰能想到,長平之戰大勝的秦軍,竟然在邯鄲之戰折戟沉沙。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也因此停下腳步。40萬主力已經被殲滅的趙國,憑什麼能阻擋秦軍?


長平之戰

邯鄲之戰開始於公元前259年。雖然僅過去一年,但秦趙兩國在國力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先看秦國方面,根據《戰國策》秦昭王與白起的對話,我們能看出,相比於長平之戰時秦軍糧草匱乏,此時的秦國已經緩過勁來了。


當時秦昭王說:「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可見,秦軍後勤已經有所好轉。長平之戰時趙軍之所以敢於接收上黨17城,一個原因也是秦國當時正鬧饑荒。這也是廉頗在長平與秦軍對峙的重要原因。秦軍在經歷商鞅變法之後已經完全脫胎換骨,整個軍隊陷入了某種狂熱中。


當時的關東六國雖然也進行了一系列變法,但相比於秦國很不徹底。比如趙國的變法就主要局限在軍事方面的改革,在經濟上與原來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雖然秦國鬧饑荒,但先支持不住的反倒是趙國。相比於秦國占據關中與成都兩大平原,趙國僅有邯鄲周邊可以提供大量糧草。趙國的太原舊都自古以來就不是重要的糧食產地。


此時的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國力大減。首先是割讓了太原郡等八座城池。太原本是趙國重要龍興之地,趙國的建立就是太原之戰中擊敗了智家,從而奠定了三家分晉的格局。割讓太原之後,趙國在經濟實力上起碼要減少1/3。再有就是兵員的缺乏。戰國時代常備軍很少,所有的士兵都是從農民中臨時徵召。長平之戰趙國40萬主力被坑殺,能夠用於邯鄲保衛戰的士兵相當匱乏。


根據統計,參與邯鄲保衛戰的兵力大概在十萬人左右,有很多士兵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兵。再有就是後勤的匱乏。長平之戰趙軍之所以主動出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國糧草已經不支。如果繼續跟秦國耗下去,自己可能先崩潰。而且長平之戰為了擊敗秦軍,趙軍已經損失了自己不少輜重。這就導致邯鄲之戰時趙軍糧草很難為繼。


這種比長平之戰時更大的實力差距,在白起看來卻成了趙國不可伐。白起在《戰國策》中的原話是:「其國內實 ,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


白起已經說出了長平之戰後趙國的情況。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殲滅了40萬人,導致趙國上下對秦國恨之入骨。趙國平民努力耕作收穫大量的糧食,君臣努力工作積蓄力量。而且在此期間,趙國與魏、楚、齊等國結好,向這些國家送去了大量的歲幣還與他們結親。這也是白起認為趙國不可伐的原因,相比於長平之戰趙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白起

但秦王並沒有聽取白起的建議還是發兵攻打趙國。其結果也正如白起預料的一樣,趙軍確實上下一心。為了鼓舞士氣,平原君更是讓自己的妻妾為士兵縫補衣物。一開始由於兵力差距,秦軍在進入華北平原後勝了幾局。但隨著進入邯鄲城防禦圈,王陵率領的秦軍根本打不下邯鄲。由於白起稱病不出,秦王只能派長平之戰的副將王齕統兵繼續進攻邯鄲城。


此時趙軍開始發揮騎兵的優勢。趙王派騎兵騷擾秦軍後方,導致秦軍多次戰敗。最終,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被趙、楚、魏三國聯軍擊敗。


秦軍

這次秦軍被擊敗是戰國後期各大諸侯國軍事潛力還沒有被耗盡的重要表現。趙國家底非常厚,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的慘敗,但趙國的軍事力量核心——騎兵並沒有被殲滅。我們可以看長平的地形,這裡屬於山西丘陵地帶。趙軍能夠阻擋秦軍的進攻靠的就是長平地區的崇山峻岭。在這樣的地形作戰,騎兵顯然沒有優勢。


而邯鄲城附近是一望無盡的大平原,趙國騎兵得以馳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趙王派出輕騎兵騷擾秦軍後防線。而趙國騎兵也是趙國最後能與秦國對抗的主力。在後來秦始皇滅趙的過程中,李牧率領的趙國騎兵仍然能大敗秦軍。而且此時趙國還有能征慣戰的廉頗坐鎮,想要擊敗秦軍也不是不可能。


李牧

再有就是平原君的作用。平原君作為趙孝成王一朝的重臣,一直都排擠廉頗、趙奢這些老臣。比如在趙孝成王二年與燕國的戰爭中,平原君寧願割濟東幾城換取田單指揮趙軍都不願意用廉頗、趙奢。再比如長平之戰,主張替換廉頗的就有平原君。平原君想要獨掌趙國大權,這些老將就是自己的阻礙。


但這次邯鄲之戰不一樣了,因為有滅國之危。能夠獨掌大權的前提是趙國必須存在,平原君再利令智昏也不至於是非不分。平原君發揮自己人脈廣的特點,組成了外交團隊前往魏、楚兩國求援,對內讓自己的妻妾為士兵縫補衣物鼓舞士氣。而且這次指揮邯鄲之戰的就是廉頗。正是因為將相和,趙軍相比於之前反倒是更有戰鬥力。


秦軍這邊雖然在長平取得大勝,但在趙軍多次突圍中,秦軍也是實力損失巨大。秦軍也一直受到後勤糧草不濟的影響,所以在前線一直都只有20幾萬人。想要吃掉40萬趙軍如此龐大的軍事集團,主要靠的就是趙軍出擊之後留給自己的丘陵屏障。


趙軍被包圍後完全陷入死地,自然拼死突圍。按照白起的說法,此戰秦軍也傷亡過半。所以在邯鄲之戰時秦軍在兵力上並沒有絕對優勢。如果楚、魏兩國救援,秦軍在人數上可能只是持平而已。


最後就是戰國後期少有的能打贏秦軍的信陵君出山了。在商鞅變法之後能打贏秦軍的將領並不多,趙國有趙奢、李牧,楚國有項燕,而魏國就是信陵君。戰國後期魏國已經是個小國,遠不如趙、楚、齊等大國。但在邯鄲之戰中,信陵君能夠靠著十萬魏軍與趙軍裡應外合打敗秦軍。信陵君最厲害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47年合縱擊敗秦軍。


在邯鄲之戰打敗秦軍後,秦國對魏國也恨之入骨。於是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停地派出大軍征伐魏國。魏國在失去信陵君領導後根本不能跟秦軍抗衡,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只能請信陵君回國。


蒙驁

由於邯鄲之戰的威望,信陵君得到了趙、楚的全力支持。而韓、燕兩國作為小國一直都是牆頭草,自然也加入了合縱隊伍。信陵君在河外擊敗蒙驁率領的秦軍一路追趕到函谷關。此戰也為關東六國迎來了十年的喘息時間。趙國能在邯鄲之戰中擊敗秦國,證明此時六國還未到山窮水盡之時。只要指揮得當、上下齊心仍然可以戰勝秦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