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滅夏,盤庚遷殷,武丁征伐——商朝大事記

莎談史記 發佈 2024-04-28T16:25:21.797385+00:00

在商人早期的發展歷史上,曾經發生了以下幾個重大的事件。據《尚書序》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毫,從先王居。」

在商人早期的發展歷史上,曾經發生了以下幾個重大的事件。

一是自契至湯,共遷徙八次。據《尚書序》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毫,從先王居。」這八次遷徙是:契從毫遷蕃;昭明先遷砥石,後又遷商;相土遷至泰山下,後又遷商丘;上甲微遷於殷,又遷商丘;最後是湯遷毫。總之,不出今河南、河北和山東一帶。

二是相土乘馬,王亥服牛。相土是契的孫子,為商人第三代祖先。他的主要貢獻是發明了駕馬的技術。《世本·作篇》記載:「相土作乘馬。」乘,就是駕馭。馴服馬匹讓它們為人類提供動力,這當然是了不起的一項發明。相土因為此項發明而被後人尊為「馬社」,在每年的秋季要受到人們的祭祀。

王亥是商人的第七代祖先,即前面提到的振,他的貢獻是發明了使用牛的技術。《世本·作篇》記載:「胲作服牛。」其中的胲,就是王亥。服牛,就是訓練牛,讓它們為人服務。所以有的文獻也寫作「仆牛」。馴服大型動物為人類提供動力,這是商人祖先在華夏文明史上的巨大貢獻。

三是冥勤其官而水死。冥是商人的第六代祖先,是王亥與王恆的父親。《國語·魯語》曾提到他因治水而死,即「冥勤其官而水死」。冥因為有此功勞而受到商人郊祭的禮遇。《禮記·祭法》云:「殷人褅嚳而郊冥。」商人認為自己出自帝嚳,因而報之以禘祭。郊祭是祭天之禮,商人用以祭祀冥,從中可以看出冥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這一點還可以說明,治水在商人早期的生活中仍占有著重要的位置。

從上甲微開始,商人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據說上甲微滅掉了殺害商首領王亥、搶奪商人仆牛的有易氏,使商人的勢力大為增強。到成湯統治的時候,商人的勢力已極為強盛。與此同時,在中原占統治地位的夏王朝,卻在孔甲以後,國勢一天天地衰落,其末代君王桀的殘暴統治,更使國內矛盾日趨尖銳,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條件日漸成熟。

輔助商湯的大臣,主要是伊尹,此外的仲虺、女鳩、女房等人,也都是商湯的得力助手。商湯滅夏主要採取了兩個方面的策略。一是團結各地諸侯,建立廣大的反對夏桀統治的聯盟。史載「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二心歸之」。對於拒不服從號令和指揮的諸侯,商湯就將他們伐滅。

商湯以救民於水火為由,發動了很多次對外征伐,還發布了名叫《湯征》的號令,指出自己將根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來判斷各國政治的好壞,對於不敬命的諸侯,將「大罰殛之,無有攸赦」。商湯的這種政令,受到了天下百姓的普遍歡迎。

商湯滅夏的第二個策略是加強宣傳,也就是假借天命而大造輿論聲勢。史載商湯曾有過「景毫之命」,即在亳這個地方宣布膺受天命、代夏而興。

商湯滅桀的戰爭從消滅葛伯起就已開始。葛是夏王朝的盟國,地處湯都毫地附近,對於商湯發展自己的勢力是個很大的威脅。湯原來曾想利用施惠的方式拉攏葛伯,但是未能如願。於是湯便乘葛伯放縱無道所提供的機會,一舉消滅了葛伯,拔除了夏王朝設置在自己身邊的這個據點。

滅葛戰爭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商族戰士的士氣,在湯的指揮下,商人又先後滅掉夏桀最有實力的三個盟國,即韋、顧和昆吾,掃清了消滅夏王朝道路上的障礙。最後,商湯乘勝率軍征討夏桀。

決戰的前夕,湯對商族的士兵發布了動員令,這就是至今仍保存在《尚書》中的《湯誓》。在這篇著名的討桀檄文中,商湯歷數夏桀的種種暴行和黑暗統治,聲稱要代表上天來拯救夏民,號召大家齊心協力幫助自己完成上天賦予的伐桀之命。數次激戰之後,夏王朝的軍隊被徹底擊潰,商湯班師回毫,天下諸侯齊來朝拜,商湯也在眾諸侯的同聲擁戴下即天子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統一的中央王朝一一商王朝從此正式建立起來。

據《史記》,商王朝從成湯建國到紂王滅亡,共傳17世31王。不過,這31個商王中,太乙之子太丁並未真正即位。因此,商王朝前後實際應只傳了30個王。

商王朝30位王的王位在17代人之間傳承,這是因為商代的王位繼承除了父死子繼以外,還實行兄終弟及,即王位在數個兄弟或從兄弟之間按長幼順序依次繼承,這樣才造成了商王數遠多於商世數的情況。

成湯是商王朝的開國之君。在他統治時期,商王朝的各項制度逐漸建立。《史記·殷本紀》記載,湯「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會以晝,說明在成湯建立王朝之後,曾經在制度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與建設。商湯是一位非常賢明的君主,他曾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否。」即老百姓的生活才是衡量一個國家治理好壞的根本標誌。商湯也由此獲得了後人「以寬治民」的評價。

在商湯的統治下,商王朝的國力迅速發展起來。《詩經·商頌:殷武》稱讚湯的功績說:「昔有成湯,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從仲丁開始,歷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和陽甲共九世,商王朝的政治十分動盪。《史記·殷本紀》描述這一階段的商王朝是「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因而稱之為「九世亂」。到陽甲即位的時候,商王朝的國勢衰落到最低點,諸侯們都不來朝見商王了。

繼陽甲而立的商王是盤庚。他即位後,為了改變商王朝的困難局面,決定將商的都城再遷回成湯的故都毫(也稱為殷)。他的這次遷都遭到了不少貴族與大臣的反對,一些平民不願離開已經生活習慣的奄(今山東曲單),也反對遷都。但盤庚堅持自己的主張,在這場遷都的較量中取得了勝利,將商王朝的國都由奄(今山東曲阜)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

通過此次在遷都鬥爭中的勝利,盤庚加強了商王的權威,鞏固了對王朝的統治。遷殷以後,商王朝的國都從此固定下來,一直到商紂王滅亡,前後273年的時間,不再遷都。

盤庚遷殷,是商王朝由衰落走向中興的一個轉折。盤庚之後,歷小辛和小乙,到武丁時期,商王朝國力發展到極盛。

據文獻記載,武丁在做世子的時候,曾經久居民間,從事稼穡等生產勞動,與下層百姓有過廣泛的接觸,對他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非常了解。武丁後來提拔了出身卑微的傅說做自己的相,在以傅說為首的朝中大臣的協助下,使商王朝的國力迅速發展起來。《史記·殷本紀》就記載說:「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興。」

經過武丁時期的開疆拓土,商王朝的版圖空前擴大,商王朝的國力也達於鼎盛。與此同時,商朝的王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因為武丁對商王朝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被商族後人尊奉為「高宗」。

武丁的征伐,客觀上為中原地區與周邊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對華夏多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也是一個貢獻。

就在武丁時期,商王朝湧現出很多優秀的將領,其中包括不少女性將軍,武丁的配偶婦好就是她們當中的代表。婦好,在甲骨卜辭中也稱作「妣辛」。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遺址中心的小屯村西北,發現了婦好的墳墓,出土了大量帶有「婦好」銘文的青銅器,證明這座墳墓的主人就是婦好。這座墓中共隨葬有各類武器120多件。

武丁、祖庚之後,商王朝開始由盛而衰。繼祖庚而立的商王祖甲、廩辛、康丁,都是養尊處優,「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的君主。最高統治者與下層人民群眾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起來,到帝辛統治時期,商王朝的腐朽發展到了極致。

帝辛就是商紂王,紂是後人給他的一個諡號,意思是「殘義損善」。在紂王統治下,商王朝內部的社會矛盾空前尖銳。這時,地處商王朝西邊的新興方國——周,在文王與武王的領導下迅速強大起來。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周國軍隊及聞風趕來的各地方國的部隊,舉起了討伐暴君紂王的義旗。他們渡過黃河,直逼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在正月甲子日的早晨與紂王的大軍相遇於商郊牧野(今河南淇縣南)。

紂王軍隊的人數雖然遠遠超過周人及其同盟軍,但他們都是臨時湊集起來的烏合之眾,很多士兵對商紂王的倒行逆施早就十分痛恨,他們陣前倒戈,引領著周武王的軍隊沖向商都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便逃進鹿台自焚而死,殷商王朝也在一場熊熊大火中滅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