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採薇》,感受3800年前的那場漫長戰爭

回車不晚 發佈 2024-04-28T16:47:37.324072+00:00

#歷史開講#《採薇》東晉大名士,政治家,淝水之戰的總指揮——謝安,居家時,常與家族子弟閒談,並觀各人性情志向。一次家庭聚會中,謝安問眾人:《詩經》中何句最佳?侄子謝玄,後來任淝水之戰的前線指揮官,率爾作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玄最愛的這句詩出自《採薇》。

東晉大名士,政治家,淝水之戰的總指揮——謝安,居家時,常與家族子弟閒談,並觀各人性情志向。一次家庭聚會中,謝安問眾人:《詩經》中何句最佳?

侄子謝玄,後來任淝水之戰的前線指揮官,率爾作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玄最愛的這句詩出自《採薇》。該詩是《詩經》名篇之一,也是一篇反映戰爭題材的佳作。它以一位出征戰士的視角,講述了一場漫長戰爭的全過程。

而謝玄所以對《採薇》共情,大概也因為他征戰沙場的志向。

有人也許會疑惑,《採薇》從篇名看,像是采野菜,如何與戰爭有關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把它搞清楚了,才能真正讀懂《採薇》。

采野菜與戰爭

可以說,《詩經》中,以采野菜為開頭的詩歌均與戰爭有關。

這樣的詩歌共計有十首,分別是《周南》的《卷耳》《芣苢》;《召南》的《采蘩》《采蘩》;《王風》的《采葛》;《唐風》的《采苓》;《小雅》的《採薇》《采芑》《采菽》《采綠》。

如果稍加留意,便會發現這十首詩歌均出自姬姓周人的地盤其中,《周南》和《召南》,流行於周武王弟弟周公和召公管理的地區,《王風》為東周都城洛陽,《唐風》為周成王弟弟的封國,《小雅》為西周都城鎬京。

也就說,在其他異姓諸侯國的「國風」裡面,找不到以采野菜為開頭的詩歌

為什麼唯獨是周人喜歡采野菜?有沒有可能,采野菜只是比方,是周人對戰爭的喻稱?畢竟周人向來喜歡用打比方說事,這在《詩經》中也是極為常見的修辭技巧。

周朝是周人的天下,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禮崩樂壞」之前,只有「天下共主」的周人才有發動戰爭的正當性,其他異姓諸侯在戰爭中只能充當僕從軍的角色,是沒有資格發動戰爭的。

所以,假如采野菜喻指戰爭成立的話,就能解釋這個問題。

換言之,只有周人可以采野菜,其他異姓諸侯國則不可以。

那麼周人為什麼要用采野菜來喻指戰爭呢?

第一,歷史傳承在人類採集狩獵時期,每個部落有著各自的採集狩獵範圍,到別人家地盤採集狩獵也就意味去打仗。周人將采野菜喻指戰爭可謂歷史記憶的傳承。後世儘管不再賦予采野菜的這種特殊含義,但仍保留了用狩獵來喻指戰爭。曹操南下進攻孫權,給孫權的信中稱,「與將軍會獵與吳」,就頗有古人遺風;

第二,實質相似。周朝實行分封制,封地又叫采邑、采地。從這些稱法來看,與采野菜一樣,都是為了獲取,而戰爭的實質也是為了獲取;

第三,如影相隨。遠古時期的戰爭與今天不同,在生產力低下和交通落後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後勤補給。軍隊的食物來源相當程度依賴就地採集狩獵。由於戰爭區域鳥獸驚走,也不便於大規模狩獵,那麼採集就成了主要食物來源。可以說,采野菜是當時行軍打仗的標配,去哪裡打仗等同於去哪裡采野菜。

綜上所述,則當明白,《採薇》中反覆吟唱的「採薇採薇」,並非普通人采野菜的場景,而是喻指戰士們在不停地打仗

尤為巧妙的是,《採薇》把這種喻指的比喻功能充分發揮,將「薇」生長變化的四種形態,與戰爭的開始、發展、相持和決戰相對應,形象地呈現出戰爭各個階段的特點。

《採薇》中戰爭的五個階段

通常一場戰爭會經歷開始、發展、相持、決戰和結束五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戰場形勢和戰士心理是不一樣的。《採薇》全篇共六章,前五章為戰爭過程,各章對應描寫戰爭的五個階段,最後一段寫歸程。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這是第一章。首句中「薇亦作止」的「作」,為「發作」之意,指「薇」發芽,喻示戰爭開始(止為語氣詞,無含義,下同);

戰爭開始階段,戰士的心理比較樂觀,認為戰事很快會結束,最多年末就能回家,是謂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歲亦莫止的莫,通暮);戰士的士氣也比較高昂,有著一往無前的豪邁,是謂「靡室靡家」「靡室靡家」的靡,指「無」。「靡室靡家」不是說無室無家,而是戰士不顧家之意),有著連續行軍,不怕疲勞的頑強意志,是謂「不遑啟居」「不遑啟居」的「遑」,指閒暇;「啟居」,指休息;「不遑啟居」就是顧不上休息)。

同時第一章,也交代了戰爭的起因,為「獫狁之故」,即獫狁入侵。獫狁是周人對少數民族的蔑稱。據王國維先生考證,「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也就說,這次獫狁入侵發生在周宣王時期,距今約3800年

《採薇》第一章,也是戰爭開始階段,呈現了戰士在奔赴戰場時的樂觀、豪邁和頑強意志。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這是第二章。首句中「薇亦柔止」的「柔」,為「柔軟」之意,指「薇」長出了柔軟的莖條,喻示戰爭進入發展階段;

當戰爭進入發展階段,戰場形勢要麼向著有利進行,要麼陷入不利局面。很明顯,第二章呈現的是後者。

首先,戰士對於戰爭結束的預期,從樂觀變得擔憂,是謂「曰歸曰歸,心亦憂止」;其次是士氣不振,表現為既無勝利的信心,又不停抱怨沒吃沒喝,是謂「憂心烈烈,載飢載渴」;再者是戰士開始思念家人,說自己「我戍未定」,即不斷轉移防守陣地(也可理解為節節敗退),因而「靡使歸聘」遣使互相通問叫聘),即不能與後方家中通訊。

《採薇》第二章,反映了戰爭陷入不利局面之後,戰士的士氣低迷和思家之情。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這是第三章,首句中「薇亦剛止」的「剛」,為「剛硬」之意,指「薇」的莖條已然結實,喻示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在戰爭相持階段,戰士對於這場戰爭何時能結束,更加悲觀,從開始認為的年底就結束,到轉過年開春都覺得未必,謂之「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歲亦陽止」的「陽」,與「暮」相對,年初之意),也從對這場戰爭的悲觀,上升到對周王室的憂慮,所謂「王事靡盬,不遑啟處」「王事靡盬」的「盬」,指停止),其實在說周王室苦於連年征戰,軍隊無暇休整,民眾無法休養生息,所以擔憂周王室派不出援軍來,是謂「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我行不來」的「行」,讀háng,為「行伍」之意,指軍隊)。

《採薇》第三章,寫出了戰士在戰爭最艱難的相持階段,不僅對這場戰爭的悲觀,由於援軍遲遲不到,甚至有了對周王室的隱憂。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這是第四章,首句中「維常之華」中的「常」,指「棠棣」,「華」,指「花」,以棠棣花開代指「薇」花綻開,喻示戰爭進入決戰階段(維為語氣詞,無含義)。

戰士盼星星盼月亮,每天望著大路,終於盼來了戰車滾滾的援軍,而且是諸侯親率,是謂「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援軍兵強馬壯,是謂「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指四匹馬拉的戰車,周朝是天子駕六,諸侯駕四);援軍的到來,也就意味最後的決戰,是謂「豈敢定居?一月三捷」。援軍連戰連捷,決戰取得勝利

《採薇》第四章,表現了戰士對援軍到來的欣喜,以及對援軍展示強大實力,連戰連捷,取得決戰勝利的頌揚。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這是第五章,不再有「採薇採薇」的詠嘆,喻示戰爭的結束。

戰爭結束後,一方面會戰後總結,一方面要戰後安排。第五章主要寫了這兩點。

前四句是戰後總結。由於正是諸侯親率強大援軍的到來,才贏得戰爭的勝利,所以說,諸侯是王室的依靠,是百姓的護佑,謂之「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小人所腓」的腓,原意指脛骨後的肉,延伸為護佑之意);

後四句是戰後安排。由於獫狁問題很棘手,所以需要諸侯援軍留守,以加強防備,是謂「豈不日戒?獫狁孔棘」「獫狁孔棘」的孔,指很;棘,原意指棘樹多刺,延伸為棘手之意)。

《採薇》第五章,表面在寫對諸侯援軍的依賴和歌頌,實際襯托周王室軍隊的衰弱,為終章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埋下伏筆。

終章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是《採薇》第六章,也是全詩的終章,寫戰士的歸程。這段歸程,千古以來,一直被傳唱:

楊柳依依時節,我奔赴戰場;

歸來時,已是雨雪紛揚;

儘管早已饑渴難耐,

回家之路,卻依然漫長。

心中滿是悲苦,

可誰人知道,我的哀傷!

問題是,明明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凱旋而歸,為什麼戰士的情緒卻如此傷感?

這應該與戰士的身份有關。

《採薇》出自《小雅》,是流行於西周都城鎬京的一首詩歌,也就說《採薇》中的主人公戰士屬於周王室軍隊。

回顧這場戰爭,當邊境由於獫狁入侵燃起烽煙時,周王室的軍隊首先開赴戰場。作為天下共主,這是周王室對於諸侯國的責任和義務。然而,曾經強大的周王室軍隊已經不再強大,硬是將戰爭打成了苦苦支撐的相持戰,結果卻是諸侯援軍一到,便取得決戰勝利,甚至戰後安排也要仰仗援軍。

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場戰爭的勝利和榮耀完全屬於諸侯援軍,不屬於周王室軍隊,更說明諸侯軍隊的實力已經非周王室軍隊可比。

面對這樣的現實,身為王室軍隊的一員,戰士又如何能高興起來。

而戰士還看到,在這冷酷現實的背後,對於周王室而言,潛藏著更可怕的危機。主弱臣強,王朝岌岌可危矣。戰士又怎能不心生哀傷!

這場戰爭發生於周宣王時期,周宣王之後,便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周幽王。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寫了一段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段故事所反映的,其實就是《採薇》主人公戰士心中難以言說的悲哀,一旦諸侯不來救,王室就將面臨失敗的命運。

因此,也可說,《採薇》全詩的最後,既是終章,也是預言的開始。

在漫天飛揚的雪花中,在無比艱辛的歸程上,在瀰漫千古的哀傷里,我們仿佛看見西周王朝即將迎來他的滅亡。

讓我們再回到本文開頭時,謝安與家族子弟閒談的場景。

謝玄最愛《採薇》,但他讀懂《採薇》了嗎,恐怕未必。

那麼,謝安呢?

謝安應該讀懂了《採薇》,他在聽完謝玄的回答後,不咸不淡地說了句,還是「訏謨定命,遠猶辰告」有雅人深致。

大概謝安想告誡子弟,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在戰爭,而在內政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