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就是有才,將一首離別詩,寫得格外感染人心

一號詩巷 發佈 2024-04-28T16:55:46.928359+00:00

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人人都道離別苦,但殊不知,正是因為有了離別,才讓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顯得更加珍貴。而也正是因為離別的存在,才讓許多的古詩詞擁有了感動人心的力量。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葉孤帆,將李白的思念載到了天之盡頭,也載到了歲月的風煙外。

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人人都道離別苦,但殊不知,正是因為有了離別,才讓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顯得更加珍貴。

而也正是因為離別的存在,才讓許多的古詩詞擁有了感動人心的力量。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葉孤帆,將李白的思念載到了天之盡頭,也載到了歲月的風煙外。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日落酒醒,故人不見,許渾的離思如滿天風雨,綿綿不盡,拂之又來。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柳花吹雪,春風不定,鄭谷的別緒無聲無息,卻沉重得令人愁腸百結。

……,愈吟愈罷不能,這樣的詩句,真讓人能夠為之痴狂。

追逐古詩詞,以詩意的姿態行經歲月;詩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黃庭堅的一首詩,此詩用簡單四句將「離別」之情寫得格外感人,後兩句尤其經典。

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

宋·黃庭堅

山色江聲相與清,捲簾待得月華生。

可憐一曲並船笛,說盡故人離別情。

對於作者黃庭堅,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因為詩巷在平時分享過好多首他寫的詩,並且在每一期分享的時候,都會順帶著對黃庭堅本人做簡單的介紹。

黃庭堅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在寫詩方面遵循「點鐵成金」的理念,還講究「無一字無來處」。所以黃庭堅的詩,每一句都很耐推敲,蘇軾曾將其稱為「山谷體」。

元豐六年(1083),黃庭堅在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任縣令,他的一位朋友(李和甫)給他寫了一封信,所以黃庭堅便寫此詩以作回復。

詩中主要描寫了作者與友人離別後的思念之情,四句情景相融,既美又感傷,頗有動人之力。

詩的首句點明作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並將一種清冷的氛圍營造出來:山色江聲相與清;天近黃昏,山色與江聲都顯得很是清幽涼爽。

太和縣山水相依,風景秀麗,而作者也是很好地將眼前的風景裁剪下來,從而利用適當的景語為自己的情感表達做服務。

首句的描寫雖然看似平淡無奇,但實則它卻包含著視覺、聽覺以及感覺三方面的效果。

「山色」重在突出視覺效果,「江聲」重在突出聽覺效果,而一個「清」字則不僅很好地刻畫出山色的迷人、江聲的清幽,更是將山色與江聲給人心靈帶來的那種清爽、冷寂之感充分地表達出來。

所以當讀者在看到「清」字的時候,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詩中所要表達的那味與「離別」有關的感傷情緒,這便是首句的作用所在。

面對黃昏時分的山色與江聲,作者有什麼樣的舉動呢?我們來看接下來的一句:捲簾待得月華生;「我」捲起帘子,靜靜地等待明月從東方徐徐升起。

和首句相比,承句要顯得柔美許多,而也正是這樣的柔美,才能有助於詩的情感色彩的進一步呈現。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承句的七個字之間,還貫通著嚴謹流暢的邏輯關係:「捲簾」是為了「待得月華升」。

那麼通過「捲簾」「待月華」這樣小小的舉動,我們看到的除了作者孤獨的形象外,還能品讀到他孤獨的內心。

「月」這一物象向來在古詩詞中就屬於表達「思念」的典型物象,所以將它用在句中與作者的孤獨形象相搭配的時候,那種隱隱的思念之情也便很容易就被讀者體會到。

後兩句直抒胸臆,是詩的情感高潮處:可憐一曲並船笛,說盡故人離別情;從江邊相併停泊的船隻上面,傳來了悠揚的笛聲,它仿佛在向遠方的朋友訴說著不盡的離別之情。

朋友寫給黃庭堅的詩中有什麼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通過黃庭堅的這首詩,我們倒是可以推出,其中所寫的應該也有李和甫對黃庭堅的思念吧。

作者在待月升起的過程中,聽到了江邊傳來的笛聲,而當他聽到笛聲的時候,又不由得想起了遠方的朋友。從詩句的步步安排來看,「待月」「聞笛」在先,「思人」在後;但是當結合詩的背景去品讀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在「待月」與「聞笛」之前、之中,都是有「思人」的情感做基礎的。

所以說,詩中的月華也好笛聲也罷,它們都不過是作者情感的「觸發點」,是作者借來承載情感的對象而已。而當作者的情感被這樣的物象所承載的時候,不但「情感」變得深沉有力,且詩句本身也變得美妙而吸引人。

作者對朋友的思念,在一曲笛聲中被形象化,它隨著江風飄向了遠方的朋友,也隔著屏幕流淌到了讀者的心裡,讓人越品越覺得有韻味。

此詩的後兩句不但富有畫面感和藝術魅力,而其以流水式的表達也是一大亮點所在,故而稱其為經典之筆,可謂理所應當。

風笛隔江吹白月,又教離思不由生;各位看官,當讀完黃庭堅的這首詩後,不知你有何感想?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我們大家一起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