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美元打水漂?萊希訪華結束,伊朗傳出風聲:同中國保持距離

四分三十三秒 發佈 2024-04-28T17:04:53.699259+00:00

上月中旬,伊朗總統萊希到訪中國,同中方領導人舉行會晤,雙方就中伊關係和地區及國際事務進行深入坦誠溝通。

上月中旬,伊朗總統萊希到訪中國,同中方領導人舉行會晤,雙方就中伊關係和地區及國際事務進行深入坦誠溝通。在國際政治風雲動盪,美西方霸權主義甚囂塵上的大背景下,有著相似處境的中伊兩國,急需在更高的維度上促進雙邊戰略合作的達成,確保兩國關係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為全球反霸權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而在經濟合作領域,存在較高互補性的中伊兩國,也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前些年,中伊簽署4000億美元戰略合作方案,計劃在25年的時間內,重點向伊朗經濟貿易、醫療衛生、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等領域展開大規模投資,而伊朗當局,則用當地盛產的石油作為回報。

藉此合作,中方極大地增強本國能源安全,而伊朗方面則收穫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於合作雙方而言,無疑是雙贏局面。

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中伊全面合作協議的達成,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至於能否到達勝利的終點,關鍵還要取決於伊朗政壇和社會各界如何看待中伊合作,假使對中國依舊抱有深深的不信任,那麼任何形式的所謂「合作共贏」,都不過是空中樓閣。

據伊朗媒體報導,萊希訪華行程剛剛結束,但伊朗國內卻出現一些不和諧論調,不少人認為現政府在外交上過於依賴中俄,呼籲要儘量保持與西方的交往。

而反映在具體言論中,對於俄羅斯的表述所占篇幅很小,基本聚焦於對中伊關係的盲目批判上。

伊朗一名保守派議員受訪時表示,萊希政府對外宣稱的外交政策是「既不向東也不向西」,但最近的外交動向卻表明,德黑蘭完全是靠疏遠同西方國家的代價,換來與中國等東方國家的加深經貿與政治聯繫。

他認為,一旦這種趨勢長期持續下去,伊朗可能被動捲入中美俄之間的大國戰略衝突,而自己可能成為大國博弈的「外交籌碼」。

事實上,不僅是保守派政客,連同一些以「改革派」自居的專家,也對萊希政府的外交政策提出批評。例如,有學者在媒體上發文稱,當今國際局勢正處於一個過渡期,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復興對美國國際地位構成嚴重威脅。

為警惕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美國已開始擔心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現在伊朗向中國靠攏,將迫使美國在對伊關係上表現得越發強硬。

簡言之一句話,中伊關係會限制伊朗在國際舞台的立足,伊朗必須向西方大開外交大門。

上述言論生動形象地表明,即便在外部環境已經異常嚴峻,美西方對伊朗撕下偽善面具之後,伊朗政治精英依舊沒有在外交戰略上達成一致,幻想通過妥協退讓獲得美歐的諒解,從而讓自己成為被「主流國家」接納的「正常國家」。

這部分人的心態,實際上同幾十年前的普京異常相似。現在以「反美硬漢」聞名的普京,在剛上台之初,表現得異常親近西方,而西方國家也裝模作樣地將俄羅斯拉入「小圈子」,G7變身為G8。

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美西方一夜間對俄羅斯徹底翻臉,各種經濟制裁和國際封鎖蜂擁而至,看清西方真實面目的普京,從此開始走上與西方決裂的道路。

之所以現在的伊朗當局全力推進「向東看」政策,恰恰是西方國家率先堵死同伊朗對話的通道,用拜登的話說,就是伊核協議「已死」。既然對話大門已經徹底關閉,無論伊朗內部的親美勢力如何向華盛頓「表忠心」,美方都不會輕易轉變態度。

當今國際社會雖不是20世紀下半葉的冷戰時代,但美國挑起的大國博弈和陣營對抗,已經出現零和博弈的冷戰苗頭,非黑即白、非友即敵,已是美國政客秉持的基本思維。因此,伊朗選擇「向東看」,和俄羅斯在俄烏衝突後加速與中國戰略合作一樣,都是美國人的「傑作」,如果沒有美國人的助推,現階段中俄、中伊合作升溫的局面,實際上很難實現。

在美西方逼迫和自身努力尋求國際突破的雙重因素之下,中伊關係的穩步發展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不存在誰依賴誰。而如果伊朗各黨派和政治勢力將中伊關係當成政治鬥爭的工具,那麼無疑將讓自身承受最糟糕的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