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宗其香畫「鐵道兵」原創 /梅梓祥

鐵道兵文化 發佈 2024-04-28T17:26:40.764859+00:00

抗美援朝時期,他赴朝鮮鐵道兵部隊體驗生活,創作了反映鐵道部隊搶修鐵路的系列作品《早春》《搶修》《大同江橋》,以及軍事題材名作《不朽的英雄楊根思》。


宗其香是我國著名美術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抗美援朝時期,他赴朝鮮鐵道兵部隊體驗生活,創作了反映鐵道部隊搶修鐵路的系列作品《早春》《搶修》《大同江橋》,以及軍事題材名作《不朽的英雄楊根思》。



宗其香1917年出生於江蘇,自幼家貧,自學繪畫,1937年以中國傳統山水畫入選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展,1939年考入中央大學藝術系,1944年畢業被徐悲鴻聘為中國美術學院助理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國畫系山水科主任,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著名畫家。

宗其香是20世紀中國畫改革派的旗手,與蔣兆和、李可染、李斛大師並稱為改革派四大家之一。他最早用西方繪畫改造中國山水畫,素養全面,擅持諸法,是繼他的老師徐悲鴻之後的又一位藝術全才,中國畫、油畫、水彩畫、素描佳作,皆載入現代美術史冊。

宗其香早年成名,一生創作了大量飽含家國情懷的美術作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新中國的建設成就,畫家都留下了許多記錄時代的不朽作品。他創作的巨幅油畫《強渡大渡河》成為軍事題材的經典之作。文革時期,他受到錯誤批判。晚年在桂林定居,創作了表現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的一批優秀繪畫作品,得到了藝術界的高度讚譽。1999年以82歲高齡辭世。

宗其香與軍隊,尤其是與鐵道兵部隊有著不解之緣。他曾先後在國軍、美軍、解放軍、志願軍的部隊短期生活,從事教學與創作,是新中國首位創作大型戰爭組畫的藝術家。 1949年8月,他參加解放軍,任職三野政治部文化教員,組織創作了二十多幅大型淮海戰役題材的油畫。1952年轉業,任教中央美術學院。他曾先後兩次到鐵道兵部隊體驗生活、創作美術作品。1953年冬,應志願軍鐵道兵團邀請,赴朝鮮前線創作反映鐵道兵搶修鐵路的主題畫。1964年,再次受到鐵道兵邀請,赴西南邊陲貴昆鐵路工地採風、創作。


宗其香攝於1950年。


關於宗其香大師在鐵道兵部隊創作的經歷,作家張玲的著作《為畫而生——宗其香傳》《畫家宗其香傳》等書中有簡短的記述,字裡行間充滿對鐵道兵的讚美。現摘編如下:

戰場上的生活,熱火朝天。在朝鮮的冰天雪地中,白天,沿著鐵路線行走;夜晚,住在鐵道兵的駐地。在這裡,他親眼看到緊張、激烈、艱苦的戰鬥生活:美軍的飛機輪番轟炸,地毯式地投彈;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勇猛機智地還擊;炮兵部隊用大炮將他們的飛機打得粉碎;鐵道兵戰士捨生忘死,冒著炮火硝煙,搶修鐵路和橋樑。宗其香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戰鬥,但是跟著嚮導鑽山洞,涉冰河,爬戰壕,躲敵機,一路走,一路採訪、記錄,一路速寫,也另有一番艱苦、驚險。一次走在半路天色已晚,上不著村下不著店,幾個人又困又乏,就別無選擇地住進鐵道邊上一間廢棄的木板房裡。

宗其香一旦投入畫畫,個人的煩惱就丟到了腦後。轉眼間,戰士的臉,鐵道兵操工具的手,蜿蜒的戰壕,戰後留下的瓦礫、廢墟,都一一繪入他的速寫本。就是經過這樣反覆的辛勤播種,他又獲得了豐收,創作了《搶修》《大同江橋》《早春》等作品。

從這段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宗其香是沿著鐵道線採訪、寫生。最後,完成了以「大同江橋」為題的系列作品。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大同江橋的背景。

抗美援朝美軍「絞殺」鐵路線,首當其衝的是轟炸易炸難修的橋樑。敵軍共破壞橋樑1607座次。其中,清川江、沸流江、大寧江、大同江橋是美機轟炸、鐵道兵重點保衛的「咽喉」大橋。大同江正橋多次遭受轟炸,鐵道兵隨炸隨修。為增強抗炸能力,鐵道兵又先後搶建了三座便橋,加上正橋,總共4座橋,曾有五名戰士犧牲。大同江橋被譽為「打不斷、炸不爛的英雄橋」。鐵道兵工程副科長陳柯曾撰寫日記體文章《真正的鋼橋》,被選入軍事文學名著《志願軍一日》。宗其香完成的鐵道兵搶修鐵路的三幅作品,多取材於大同江大橋。

現分別欣賞這三件作品:



《早春》,水墨畫,中國美術館收藏。春寒料峭,雪紛飛,朝鮮婦女攜帶孩子給志願軍送食品。轟炸後的橋樑上,冰河中,鐵道兵戰士正在奮力搶修。表現中朝軍民共同抗擊敵人的動人情景。朝鮮婦女昂首挺胸、自信樂觀的精氣神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搶修》,油畫。1954年由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宣傳畫發行。久負盛名,現在是收藏珍品。畫面戰雲密布,巍峨的大橋,橋墩累累彈痕,鐵道兵緊張有序地架設鋼樑;滾滾急流中,指戰員各具性格風采,呼喊著奮力運送建築材料。鐵道兵勇敢頑強、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撲面而來,極具震撼力。



《大同江橋》,水彩畫,作品參加第一屆全國水彩畫展覽並獲獎。這是戰爭中搶修橋樑最為常見的場景:殘損的橋墩,廢棄的橋樑,忙碌的人群,充溢硝煙的戰地氣氛。占據畫面主題的是建築物,而人在宏偉的大橋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這正好反襯出戰士力量大如天,一座遍體鱗傷的大橋,正在英雄們的戰鬥中獲得新生。作品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鐵道兵抗美援朝搶修橋樑照片選登——


大同江橋,戰士們將美機炸落於江中的鋼樑拉上岸。


搶建大同江第一便橋。


搶架大同江第二便橋。


搶修清川江大橋


搶修南沸流江大橋。


搶修大寧江第3便橋。


美軍飛機轟炸後的橋樑。


齊心合力抬工字梁。


搶架大橋。


水中作業,搶架便橋。


宗其香赴貴昆鐵路建設工地採風。摘錄自《為畫而生——宗其香傳》:

1964年應鐵道兵之邀,采寫天生橋鐵路建設工程。

雲貴高原,向來是「地無三尺平」,一路崇山峻岭,地形複雜,鐵路施工極其困難,常常是山洞連著山洞,橋樑接著橋樑,橋樑又連著山洞。由於沒有平地,就得先在半山腰開挖平地。鐵道兵、民工不得不分散安置在一個個山包的平地上。


宗其香攝於1970年。


宗其香住的是臨時搭建的簡易工棚。夏季的夜間,山頂十分寒冷,需蓋棉被,被上再罩以油布雨衣。清晨起身,雨衣上也是一汪雨水。天氣放晴的時候,他站在山頭,極目四望鐵道兵和民工一個個安營紮寨的山包,其上彩旗招展,機器轟鳴,人聲喧譁,此情此景使已屆中年的畫家才算真懂得了「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意境。

哦,雲貴高原的群山,如此奇雄,如此博大!兀立於它們的巔峰,就是對它們的征服,攀緣於它們之間而視若走於泥丸,這樣的人的胸襟,該以何種尺度衡量!

回到家中,留在高原上的鐵道兵戰士、民工日夜奮戰的身影印在他的眼底久久不去。宗其香顧不得享受休息和家室天倫之樂,情不自禁就將一張八尺大紙(長266厘米,寬133厘米)釘在小小居室的粉牆上,立即構圖、潑墨、著色、皴點,飛快地畫出了那幅《天生橋鐵道兵》,題字為「烏蒙磅礴走泥丸」,日後參加了畫展。


上圖:貴昆鐵路天生橋;下圖:施工現場。


宗其香的重要作品——


不朽的英雄楊根思(油畫)


強渡大渡河(油畫)


編輯:樂在其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