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斌:鼓搗農機的一線「土專家」

南方農村報 發佈 2024-04-28T17:28:43.247767+00:00

梁慶斌今年53歲,是佛山當地的農機改造達人,也是廣東省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他的一雙巧手,不僅會修理農機,還能根據地方農業生產特點,用不同的配件組裝改造。經他改造的農機具,幫助自己和周邊農戶的農業生產提高了不少效率。

梁慶斌今年53歲,是佛山當地的農機改造達人,也是廣東省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

他的一雙巧手,不僅會修理農機,還能根據地方農業生產特點,用不同的配件組裝改造。經他改造的農機具,幫助自己和周邊農戶的農業生產提高了不少效率。

在他珍愛的庫房裡,藏著不少寶貝:旋耕機、拖拉機、噴藥車、噴藥無人機、稻穀烘乾機等多種農機,個頂個的「種田神器」。

今年春耕備耕期間,經他改造的打漿機吸睛無數:雙摺疊機型耕水田打漿機寬達6.6米,能夠一次性完成水田耙漿、碎土、埋茬、平地作業,一天能作業200畝;5米耕寬三摺疊機型無動力水田打漿機,更適合於滅茬打漿作業,每小時能夠作業30畝。

在雙摺疊機型耕水田打漿機的改造中,除優化了傳動結構之外,打漿機刀片也是獨特設計,具有更低入土阻力和更易起漿功能,後置加壓草彈簧具有很強壓草功能。

「個頭大是雙摺疊機型耕水田打漿機的亮點之一,它可以採用100馬力拖拉機驅動。」梁慶斌介紹,未改造情況下,100馬力只能驅動3.8米寬雙翼的打漿機。

說起這些種田神器,梁慶斌頭頭是道,這得益於他過往的經驗和肯鑽研的勁頭。

2012年以前,梁慶斌在東莞從事機電工程研發工作,有著十餘年機械設計工作經驗,對各類農機較為了解。之後,懷念家鄉土地的他,也想著能照顧家人,決定回家專職種田,成立了佛山市明麗農業有限公司。

返鄉創業一開始,梁慶斌計劃實行機械化的田間管理,「只要機械化程度跟上去,生產成本定能大幅降低,農業生產就會有盈利空間」。

彼時,由於村民不同意平整田埂,機械化規模化的種田計劃暫時擱淺。隨後,國家推行農田確權相關政策,梁慶斌可以把田地平整了,馬上購置大馬力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水肥一體車等大量農機。

「使用農機後,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人由原來80人降為10人。」梁慶斌感慨,雖然運用了農機,提高了效率,但不是所有農機都適合在當地使用,更別提效率能達到最大化。

時間倒回5年前。他發覺國內農機具發展比較落後,特別是農具方面較發達國家落差更大,而廣東農機製造更是較國內的山東、河南等地落後,再者北方農具在設計等方面不太適合應用到南方地區。

「國外可以有那麼多發達的農機公司,為什麼我們不能改造適用自己的農機?」梁慶斌透露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

為了少走彎路,他對國內外多種農機具進行對比,深入分析某些關鍵部件,比如防泥水油封等,儘可能做好關鍵部件設計,有些零部件直接引用工程機械上的成熟設計。

「這樣達到優化農機設計,也節省成本。」梁慶斌說。

他一方面,與國外廠家合作引進部分先進農機,通過實用性測試、引用和參照部分功能,改造農機。另一方面,和山東、河南等地的農機廠家進行合作,代工零部件生產出高效適合南方使用的農業機械。

巧手改農機,巧思做農業。這幾年,靠著改造先進適用的農機,他不但端得了「鐵飯碗」,而且收起了「金蛋蛋」。

剛剛過去的一周,馬鈴薯收穫機亮相基地,機械化收穫了200畝。緊接著,他一刻沒閒著又種上了850畝水稻。這種模式被稱為「稻稻薯」,一年三茬,傳統主糧與新主糧相結合。

「今年冬種馬鈴薯獲得了不錯收成,馬鈴薯每斤1.5元,算是比較好的年份,但產量稍低了點,因為年前陰雨天比較多,影響部分產量,平均四五千斤。」梁慶斌說。

考濾南方雨水多,馬鈴薯生產需要滿足高壟深溝的農藝要求,他對馬鈴薯種植機和收穫機進行相應功能改造。「目前,馬鈴薯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今年底,能夠起三壟的馬鈴薯種植機和收穫機將在基地投入使用,屆時效率更高了。」他興奮地說。

近幾年,梁慶斌嘗到了改造農機的甜頭,2022年已經投入了230萬元經費,2023預計投入資金600萬元。「育苗是水稻生產中的重要環節,而且用工比較多。」他籌劃,今年要解決機械化育秧的問題,並完善好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農機。

目前,梁慶斌帶著公司10餘人,管理者千畝良田,幾年來累計提供整地、插秧、收割、烘乾等社會化服務作業面積為5600畝,服務農戶超過100戶。

農機一響,種地不慌。現在,梁慶斌支持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機行業。

「主要是以前的農機效率低下,故障率偏高,現在買了比較先進的拖拉機,用上自己改進過的農機具,工作條件也比較舒適了。」他說,「特別一些智能化農機的投入使用,年輕人比老一輩農人更容易熟悉這些農機操作,表現也很突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