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去世後83小時:人們對他進行了緊急救治,被做臉模和保留DNA

國學長亭 發佈 2024-04-28T17:40:10.692846+00:00

1936年10月22日下午,上海相對偏僻的一條公路上,幾千人的送葬隊伍如滾雪球般增加到幾萬人。直到這一刻,在場的人才終於意識到,這位用筆劃破黑暗的勇士,永遠地離開了大家。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繼承魯迅先生遺志」

1936年10月22日下午,上海相對偏僻的一條公路上,幾千人的送葬隊伍如滾雪球般增加到幾萬人。

人們口中不斷高喊著上面那兩句話,一直將魯迅的遺體護送到萬國公墓,目送魯迅入土為安。

直到這一刻,在場的人才終於意識到,這位用筆劃破黑暗的勇士,永遠地離開了大家。

從19日早上停止呼吸,到22日下午正式入土,短短83小時的時間,各界人士為魯迅先生舉辦了一場隆重又特殊的葬禮,還意外地將他的DNA留存於世。

這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魯迅的葬禮又是什麼樣的?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日凌晨。

搶救與臉模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點25分,上海大陸新村9號,在忍受了半年多病痛折磨後,文學巨人魯迅與世長辭。

在此之前,魯迅原本與內山完造(在中國旅遊的日本人,與魯迅是好友兼鄰居)約好小聚。

可沒想到魯迅的病情突然加重,只能趁著自己還清醒時,勉強給內山完造寫完一封解釋信,大致意思是:

半夜時突然病重,無法按時履行約定,十分抱歉。

在寫完這封信半個小時後,魯迅撒手人寰。除了這封絕筆信,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這個消息很快便傳到了百米外的內山完造耳中,他用最快的速度趕到魯迅家中,緊緊地握住魯迅的手,並將另一隻手放在魯迅額頭上,感受魯迅留在世上的最後一點溫暖。

與此同時,七歲的周海嬰(魯迅的兒子)也來到魯迅床前,拉著許廣平的手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的父親,淚水不斷滴落在魯迅的衣服上。

正在周海嬰悲傷難耐抑之時,日本女護士終於趕到,對魯迅先生進行最後一番急救。

可惜的是,奇蹟沒有發生,女護士收拾好儀器離開了魯迅家中,也意味著官方宣布了魯迅的逝世。

之後的幾個小時的時間裡,許廣平為魯迅稍微整理一下儀容,便迎來了為魯迅拍遺照、攝像的人,這也是魯迅留在世上最後的影像資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魯迅去世的消息傳遍了上海,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趕到魯迅家中,或是痛哭流涕,或是默默瞻仰先生儀容,用自己的方式送魯迅最後一程。

到了下午6點多,日本塑像家奧本杏花也聞訊趕來,徵得許廣平的同意後,開始準備為魯迅做石膏面具。

在那個科技還不成熟的年代,這是為數不多的,能夠留下立體相貌的方式。

奧本杏花先是為魯迅塗抹油膏,隨後將石膏均勻塗抹在魯迅臉上,等到石膏變干後再接下來,就能得到最真實的魯迅相貌石膏面膜。

但在製作面具的過程中,由於許廣平要處理後續一系列事務,沒有精力盯著面具的製造。

而其他人也都沉浸在悲傷之中,沒能想起來為魯迅戴上假牙,導致面具的臉部有些凹陷,與魯迅生前的樣子有些出入。

更重要的是,在奧本杏花小心翼翼地揭下石膏時,不知道是哪一個步驟出現了疏忽,使得面具上粘上了魯迅的眉毛和鬍鬚。

直到現在,這個帶有魯迅DNA的面具仍存放於上海的魯迅紀念館,以供後人瞻仰。

但對於許廣平來說,魯迅的葬禮該如何舉辦才是最大的難題。因為魯迅並沒有留下具體遺言,更因為魯迅的特殊身份以及反動派的阻撓。

突如其來的離世,艱巨的後事

自從1936年初開始,魯迅的胃和肺部就出現了一些併發症,且病情時好時壞。

患病的第一時間,魯迅就找來了須藤醫生(日本人,魯迅生前的家庭醫生)為其診治,得到的結果是魯迅自身不好的生活習慣所致,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據周海嬰回憶,須藤醫生一直給魯迅使用激素及治療胃病的藥物,有時能夠緩解症狀,但有時卻越來越嚴重。

也不知是魯迅曾在日本學習的緣故,還是出於對須藤醫術的信任,每次許廣平等人想帶魯迅去醫院檢查時,都會遭到魯迅的拒絕。

眼看魯迅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宋慶齡專門為魯迅請來美國肺科專家,診斷出魯迅肺部有積水。只要將積水抽出,再輔助些藥物治療就能痊癒。

誰知須藤卻堅決反對美國專家的診斷結果,聲稱美國醫生是誤診,說什麼也不肯接受抽水的治療方案。

此時的魯迅雖然病重,但卻還沒有嚴重到威脅生命的地步。

可須藤卻一直用各種藉口拖延治療進程,直到魯迅肺部的光片拍出來,才不情不願地將魯迅肺部的積水抽出來。

可此時距離美國專家的診斷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魯迅的病情更加嚴重,體重也急速減少。即便是將積水抽了出來,身體也沒有太大的好轉。

之後的治療過程中,魯迅的病情雖然沒有明顯改變,不過也沒發展到最糟糕的地步。就在去世的前兩天,魯迅還在桌子前進行文學創作。

但令許廣平、周海嬰沒有預料到的是,死亡的腳步正在悄悄逼近這位老人。

10月19日凌晨,魯迅毫無預兆地突發哮喘、呼吸急促。妻子許廣平想將魯迅送到醫院搶救,卻被須藤阻攔下來,理由是:「過了今晚就好了。」

有了須藤的寬慰,所有人都放下心來。不料在5點25分時,魯迅突然停止了呼吸,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這一突發狀況使得許廣平措手不及,對於如何辦理魯迅的後事也毫無頭緒。

就在魯迅去世前一個月時,他曾在文章《死》中提到過自己的後事,希望家人能夠低調地為他辦理葬禮,不要興師動眾麻煩別人。

但魯迅忽略了一點,他不僅是國民思想的拯救者,更是對抗反動派的先鋒、堅定的抗日革命人士,在全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大家都不能答應讓他低調又安靜地與世界告別。

那魯迅的葬禮到底該怎麼辦?如何保障葬禮的順利?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宋慶齡、毛主席等人挺身而出,為魯迅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葬禮。

治喪委員會成立,商議葬禮細節

魯迅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宋慶齡、馮雪峰等人相繼來到魯迅家中。

不過宋慶齡等人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離開,而是主動留下來幫助許廣平和周建人(魯迅弟弟)共同商量後事。

除了確定葬禮的規格外,還要想辦法保證國民黨不會出來搗亂。

在馮雪峰看來,魯迅曾經批判過國民黨的行為,早就被國民黨視為眼中釘。

而像自己一樣的革命人士,也正在被國民黨暗中打壓。一旦出面籌辦魯迅的葬禮,勢必會引起國民黨的針對,影響葬禮的順利進行。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葬禮交給一個相對中立的機構籌辦,具體事宜由治喪委員會協商決定。

恰好此時的宋慶齡是救國會的執行委員。而救國會就是一個抗日救亡的組織,立場相對中立不說,還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由救國會承辦這個葬禮,不僅能滿足葬禮規格,還能阻止國民黨的惡意阻撓。

經過大家的一致協商,最終決定將喪事交由救國會承辦,出殯的相關事宜則交給萬國殯儀館承辦。

隨後在宋慶齡的提議下,由蔡元培、宋慶齡、毛主席、馬相伯、沈鈞儒、蕭三、茅盾、內山完造、史沫特萊(魯迅的美國朋友)組成的治喪委員會正式成立。

按照魯迅曾經留下的心願,治喪委員會對外發布了魯迅的遺言:

「不收喪禮錢,不收任何人饋贈的金錢。」

按照治喪委員會的商議,魯迅的弔唁儀式於20日10點開始,出殯儀式在22下午,其間還要完成入殮儀式。

19日下午3點左右,布置妥當的萬國殯儀館將魯迅的遺體用車接走,工作人員為其簡單化妝後,便開始接受眾人的祭拜。

為了能夠讓大家更直觀地瞻仰魯迅儀容,宋慶齡專門參與採購了一座半玻璃式的棺材。

20日10點開始,各界人士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弔唁魯迅。

經歷過病痛的折磨後,魯迅僅剩六七十斤的體重。雖然換上了新衣服,又被工作人員精心打扮一番,可依然掩蓋不住他的瘦弱。

看著安詳地躺在棺材中的魯迅,所有人都不能接受這位文學巨人的離世,但也只能儘量忍住自己的哭聲,以免打擾了先生的安靜。

就在大家悲痛地瞻仰魯迅儀容時,治喪委員會、救國會以及魯迅的親朋好友,正在為出殯時的細節而爭論。

首先在葬禮的規格上,所有人都同意按照國葬規格舉辦魯迅的葬禮。

可國葬要求逝者覆蓋國民黨的旗幟,魯迅與國民黨之間又存在著解不開的仇恨,肯定不願意覆蓋國民黨旗幟。

如何保證國葬的規格下,又能不覆蓋國民黨旗呢?

考慮到魯迅對民族的功效,大家一致決定在魯迅的棺材上覆蓋自製寫著「民族魂」字樣的旗幟,為魯迅舉行一場民族性質的葬禮。

又考慮到魯迅先生的特殊性以及對社會各界的影響力,為魯迅起靈時由文藝界抬棺,人員為巴金、胡風等16人,之後便由各界人士抬棺。

一切事宜商定後,時間轉眼來到了出殯當天。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可眼前發生的一幕還是超出了眾人的預料……

聲勢浩大的葬禮

10月22日下午2點,巴金、胡風等16位文藝界知名人士抬起靈柩,宋慶齡、蔡元培、內山完造等人共同扶棺,在眾人的見證下將靈柩安放到車上

隨著靈車緩緩啟動,早就等在殯儀館的各界人士隨車緩慢行走。一些因為種種原因還在路上的人,也正向著靈車必經之路聚集。

隊伍中有人手持魯迅先生的畫像,有人拉著「民族英雄」等字樣的橫幅,神情悲切地走在隊伍之中,臉上早已被淚水沾滿。

學生、農民、商人……加入隊伍中的人越來越多,從幾千人逐漸擴大到幾萬人,哭聲也越來越大,逐漸掩蓋了其他聲音。

民國政府擔心會發生意外,派出大量警察維護秩序,以免有人趁機作亂。

突然間,不知誰喊了一聲:「魯迅先生永垂不朽!」

這一聲吶喊仿佛驚醒了眾人,將滿腔悲切從口中宣洩而出,震耳欲聾的吶喊迴響在街道的每一個角落: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繼承魯迅先生遺志!」

「魯迅先生永垂不朽!」

在幾萬人的吶喊聲中,出殯人群行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將魯迅的靈柩送到萬國公墓。

隨著哀樂聲音的響起,原本大聲呼喊的人群瞬間變得安靜,哭聲此起彼伏般響起,所有人再次沉浸在痛失魯迅的悲傷情緒之中。

在那個國人麻木、政府腐朽的年代,魯迅毅然棄醫從文,用手中的筆劃破黑暗,指引光明驅散大地的陰霾。

可還沒等到革命勝利,魯迅卻與世長辭了,又怎麼能不令人心痛!

哀樂聲停止後,「民族魂」旗幟緩緩覆蓋在靈柩之上,而後將魯迅的靈柩小心放入墓穴之中,用水泥封住每一處縫隙。

直到這一刻,所有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哭聲來表達自己對魯迅的思念與不舍。

直到泥土逐漸將棺木覆蓋,直到大家再也看不到「民族魂」旗幟,這才從悲傷中逐漸甦醒過來,哭聲漸漸變為啜泣。

葬禮結束後,幾萬人先後離開墓地,邁著沉重的腳步離開先生的長眠之地。

許多返程之人會多次回頭眺望,想要再多看一眼魯迅的墓地,仿佛在與魯迅做最後的告別。

從這一天開始,中國文壇失去了一位巨人,革命者失去了一位先鋒,身處黑暗的學者也失去了一盞明燈。

但魯迅的精神卻並未因此而消失,而是被眾多有志之士發揚光大,完成了先生最大的願望。

結語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中,作為最先覺醒的革命者,魯迅忍受著眾人的不解與國民黨的明槍暗箭,不遺餘力地喚醒國人的良知。

他呼籲所有炎黃子孫要奮起反抗,為無數革命者指明前行的方向。

魯迅已逝,可他的精神卻化為燎原烈火,燃燒在中華大地之上,驅趕籠罩已久的陰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