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童年 | 故鄉老井

齊魯壹點 發佈 2024-04-28T18:09:46.586075+00:00

文 | 耿繼成井,故鄉的眼睛,用清澈明亮的眼睛,看著故鄉的春華秋實 ,榮辱興衰。對於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老家北邊那口老井。

文 | 耿繼成

井,故鄉的眼睛,用清澈明亮的眼睛,看著故鄉的春華秋實 ,榮辱興衰。

對於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老家北邊那口老井。

各種的石頭青石,紅石,褐黃的不規則的石頭,從井的最底層從明亮清澈冒水處垛壘上來,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寒武紀、奧陶紀、地球上各種時期紀石頭帶著歲月凸凹體形,壘築了這口老井。

聽爺爺講,這口老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他老人家剛記事時就有這口老井了,爺爺已經去世40多年了,爺爺去世時我才五六歲,隱約記得那時來老井打水的人絡繹不絕。老井用眼睛看著這川流不息的村民。老井的具體位置就在我老家,泰安岱嶽區祝陽鎮祝陽村,總司廟正南偏西五十米,現在已經建成文化廣場。

每年農曆十月初四是總司大帝的誕辰(據傳說總司大帝的原型是北宋有名的賢臣——宰相寇準)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總廟會。南來北往的都來趕會,南方的各種名吃,還有北方馬戲團、歌舞團前來雲集!全國各地的商販也來銷售各種商品,再加上慕名而來的各方遊客,川流不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文體搭台,經貿唱戲,讓遊客回味無窮。

難以忘懷的是用甘甜爽口的老井水和口感純正的泰山女兒茶燒出來的茶水,也讓遊客們讚不絕口!

方圓幾十里一說到老井都特別的熟悉,一到春節臨近都慕名而來取水,說起這口老井最出名的就是,用它的水做的豆腐,說起做豆腐來,又使我想起了我的大娘。

記得大娘的娘家,是我們村北三公里的鄰村一一一徐家樓村,在村口有一座明清時期的古樓,全是土木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對專家們研究古建築學,有很好的利用價值!

說起我的大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老人家個子高高的,雖然蒼老的臉上已經布滿了皺紋,像一張深秋的樹葉,她眼睛不大,神情卻精神氣爽。大娘為人熱情厚道,深得村里人的敬重。

我清晰的記得每年進入臘月中旬,大娘總是提前把自家種的黃豆拿出來,一粒一粒專挑粒大的,把癟了的有蟲眼的黃豆粒挑撿出來,然後她把挑好的大豆粒用從老井打上來的水浸泡,據大娘介紹,我們村所有的甜水井都不如總司廟前這口老井的水做出來豆腐細嫩筋道,口感好。

說起做豆腐,大娘可是老把式了,方圓幾個村莊都知道大娘會做豆腐,一到春節臨近,有的外村的村民都慕名而來,請教大娘做豆腐的工藝,他老人家是耐心的講解,娓娓道來,從不保留的傳授給別人,因此贏得很好的口碑。

當時浸泡黃豆用的是泥巴瓮子,只要發現漫泡的黃豆表面上冒了一層泡泡,證明豆粒已經浸泡透了,就可以用石磨磨成豆糊糊,然後按比例加入適量的井水。大娘用白布做成的布袋子,裡面裝上豆糊糊,放到特製的豆腐床子上,按壓把豆漿全擠壓出來,等豆腐布袋裡沒有豆漿流出了,裡面全是擠壓後剩下的豆腐渣,說起豆腐渣在當時作用可大了,既可以用香菜炒著吃,也可以做豆腐乳,最後剩下的可以用來餵豬,餵雞鴨等牲畜,沒有浪費的。

大娘把擠出來的豆漿放進大鐵鍋內,然後用杆,棒子皮等燒大鐵鍋,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拉風箱,一拉一推,使鍋底的火燒的更旺。可惜的是,木製風箱和大鍋台、大鍋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被現代化的櫥櫥櫃所替代。

據大娘介紹,等鍋燒開要看火候,點滷水,滷水也是有比例的,滷水和黃豆的對比是六斤黃豆二兩石膏,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看火候點滷水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豆腐太老,成了饅頭,晚了太嫩,壓不成形,口感不好,等看到蒸汽一直往上冒,成直直的升騰冒的時候,抓緊點滷水,太神奇了,真是老人有俗語說的好,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在鍋晶瑩透明,如碎玉似雪絨,成了我們所說的「豆腐腦」

這時候大娘用白布做的豆腐袋子,把用大鍋燒好的豆腐腦,用瓢子舀出來倒入豆腐包內,然後把布袋口用麻繩扎死,然後放到大泥巴盆子裡,再用高粱杆做成的泥巴瓮蓋墊子,蓋到紮好的豆腐布袋上面,蓋墊子上壓上幾塊重點的大石塊,等把多餘的豆漿水全壓出來,成型的豆腐就做成了。

說實在的,這是一種最古老的製作豆腐的方法,做出來豆腐細嫩可口,讓人吃了回味無窮。匆匆歲月,轉眼大娘去世已經十多年了,她的手藝傳給了後人,但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還浮現在我的眼前,大娘用老井的甜水加上自產的黃豆,製作豆腐的手藝也將代代傳承下去,

詩是心靈的故鄉, 故鄉,心靈的港灣,靈魂的歸宿,是盼望的守候。世界上最美的風景,都不及那條回歸老家的,彎彎曲曲的黃土路……

作者簡介:耿繼成,泰安市泰山區財源辦事處王莊小區人,熱愛文學,喜歡用心記錄生活,在文字裡徜徉勞苦中的滿足。發表散文多篇於當地文刊及雜誌。

壹點號山東金融文學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