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上美術館,看馬路四十五年藝術發展之路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4-28T19:47:45.302651+00:00

3月1日,展覽「從表象到炁象——馬路四十五年藝術發展之路」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雲上美術館隆重啟幕。

3月1日,展覽「從表象到炁象——馬路四十五年藝術發展之路」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雲上美術館隆重啟幕。展覽由中央美院、中國油畫學會、中國藝研院油畫院聯合主辦,由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中國藝研院油畫院院長楊飛雲擔綱總策劃,中國藝研院油畫院副院長朱春林、雲上美術館王鶴館長進行展覽統籌,由中央美院美術館理論出版部主任紅梅副教授擔任策展人。

雲上美術館展覽現場

據紅梅介紹,此次展覽是楊飛雲先生策劃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重要的學術品牌展「中國現代藝術大家」展的「一個人的藝術史」系列中的「先生們的歷史研究」展覽的啟動展。此外,該展覽不是傳統意義上馬路從藝45年(1978-2023)的回顧展,而是梳理、追溯、論證馬路「炁象藝術」這一與西方「抽象藝術」和中國「意象術」區分開來的新的藝術觀念及作品面貌形成的必然發展之路的研究展。

展覽展出藝術家馬路出各時期重要作品500餘幅,包括油畫、水墨、丙烯、水彩、素描、綜合材料繪畫等。按照時間順序和馬路藝術創作實踐的變化,分為「從何而來(1978-1984):國內求學與國外留學探索期」「具象還是心象(1985-2004):表現主義探索期」「超越心象還是超越現實(2005-2009):超現實主義探索期」「從抽象到炁象(2010-2022):抽象藝術與炁象藝術探索期」四個部分,全面展現馬路在近半個世紀裡的創作思想和作品面貌如何走出了一條從表象到炁象的藝術發展之路。

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

在展覽開幕式上,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致辭時談到,馬路同志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屆的本科畢業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中國在經濟上、在文化藝術上一個大的變革時期。馬路在這個時期去德國留學,回來在畫風上有很大的變化,在原來的基礎上向著表現主義發展。幾十年過去,中國的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了紮實的進步,馬路在這個時期又產生了一批新的作品,我相信這批新的作品在他的表現性的繪畫基礎上又更加豐富和成熟。

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楊飛雲

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楊飛雲致辭時談到,馬路成長在藝術世家,父親馬常利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油畫大家,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他從小近水樓台、耳聞目染。馬路又是1978級中央美術學院在改革開放後招收的第一屆學生,系統地接受了中國最好的藝術教育,在高規格的文化環境中一路成長,造就了他始終能夠超前探索的藝術觀。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馬路先行獲得了赴德留學的機會,正是表現主義繪畫德國發展的黃金時期。他以堅實的寫實繪畫的基礎,順暢轉型,全然進入了地道的表現主義繪畫的研習。回國以後,他成為了中國第一批具有強烈表現性繪畫風格的現代藝術家。他將表現性的繪畫自覺地融入了中國畫的書寫性特徵與意象性的審美。

楊飛雲說,繪畫藝術的質量不在於表現形態涉獵的寬度、表現視角變化的力度,而在於涉足的深度、表達精神境界的高度。馬路在繪畫的抽象形態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範疇,也表達了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近些年,他將西方抽象繪畫與東方意象的氣息相融合,創作了「炁象」的繪畫,自由地釋放了自己的繪畫才情。我站在具象繪畫的一端,看到老同學在抽象繪畫的另一端構建出開拓性的新面貌,十分高興,向馬路致敬。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傑則談到,央美的校訓叫「盡精微、致廣大」,其實一走到展廳裡面,看到從寫實到具象、表現到抽象,到今天的炁象藝術,這種兼容並蓄有一個共同點,正如靳先生剛才所指出的,他是以堅實硬實的功夫為基礎的。今天馬路老師的自由來自紮實的基礎,來自學院的饋贈,而這種自由可能正是我們藝術學院培養的目標,是我們藝術學院的驕傲。

藝術家馬路

藝術家馬路在開幕式上回顧了自己的學畫歷程:經過了美院、經過了出國、進過了留德,然後又回到央美壁畫系。他說,油畫系讓我學會了去觀察,但是壁畫系告訴我空間特別重要。包括我們這次展覽,特別強調空間的意識。我們不再關注於自己的一個畫面,而是把畫面放在空間裡面去觀看。所以我們會產生一個大的氣象,這種畫面和建築它是一種互相結合的關係。由此我們想通過這種觀看的方式來改變展示的方式,改變中國美術界的那種觀看,除了看到自己的畫面,還要看到畫面以外,這些才是我們心裏面所想的。

何為美術?馬路認為,美術應該是畫我們看不到東西,如果你能看到的東西你們去看就是了,但是如果畫畫的話,應該去畫出我們看不到的心裡想的,甚至於是宇宙的,甚至於是我們心裏面達不到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是一個非常宏觀的、非常博大的。

展覽開幕式嘉賓合影

觀展現場

觀展現場

觀展現場

開幕當天還舉行了「從表象到炁象——馬路四十五年藝術發展之路」學術研討會。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以及美術界、美術評論界的知名藝術家、學者代表出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李軍主持。

研討會現場

范迪安在研討會上談到,40多年來馬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該說一個藝術家在藝術形態面貌,包括風格語言上的變化,是因為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裡,世界比藝術家當然要大,但是重要的是一個藝術家如何能夠在自身世界的時空裡形成自我心理、自我性格,包括藝術訴求和這個世界的關聯。他的作品呈現出來的整體的「象」,讓我們看到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家應該要在建立世界眼光之後,和自己傳統的,特別是傳統文化精髓性的這些元素形成連接。所以馬路的藝術是不斷地尋找一種「通」的過程,把中西古今貫通起來,把繪畫的表達和他對於繪畫形象的把握融通起來。所以一個「通」字就構成了馬路一路走過來不斷寬闊的境界。

研討會現場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從哲學史的角度解釋了「炁象」二字。他說,道家丹學興起以後,認為整個宇宙是由氣發生而來,氣有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炁」指的就是先天之氣。有點像戰國以後的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屬於先天之氣,也有點像印度哲學裡的「四大」(地水風火),那也是先天的東西。所以「炁」形成的「象」和氣象萬千的「氣」形成的「象」是不一樣的。《道德經》裡有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王魯湘說,馬路的45年展就是大曰逝,逝曰遠,在「炁象」這個地方又返回到自己的文化和哲學。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中國美學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誌社社長尚輝說,這個展覽讓我發現馬路所走的路不是他一個人的路,而是這一代人在經歷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現代美術思潮所走過的路。他的苦悶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這一代藝術家的苦悶,他的藝術實驗也成為這一代藝術家的實驗。今天這個展覽很成功地把一個人的作品變成了一個時代的作品。

南都記者 黃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