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是北宋立國的生命線

讀者報 發佈 2024-04-28T20:05:01.041786+00:00

中國大運河開挖於春秋時期,至隋朝時已基本完成工程,但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社會、經濟的強大塑造力,則要到北宋時才完整呈現出來。


中國大運河開挖於春秋時期,至隋朝時已基本完成工程,但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社會、經濟的強大塑造力,則要到北宋時才完整呈現出來。

大運河奠定了開封的國都地位,也撐起了北宋的社會繁華。

趙宋立國,繼承後周的政治遺產,以汴梁為首都。但宋太祖趙匡胤打心底不希望定都於汴梁,因為開封乃是「四戰之地」,並無天險可據,易攻難守,從軍事上考慮,確實不是建都的首選。為了守衛國都,必須在京師駐以重兵,成本非常高。開寶九年(976),時距宋朝開國不過16年,趙匡胤到西京洛陽祭祖,留洛期間,便與近臣發生了一次是否要遷都的辯論。

原來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有意遷都於洛,祭祀完畢,便在洛陽行宮住了下來,不欲回東京汴梁。隨行的群臣不知如何是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進言:「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若慮遷都,臣實未見其便。」李懷忠的意思是,東京縱有千般不是,但畢竟得運河之便,每年可以從江淮運入漕糧數百萬石,京師數十萬駐軍,全靠它吃飯。陛下如果搬居洛陽,得從哪裡弄到這麼多的糧食?因此,遷都之事,極不可行。

但趙匡胤不聽,「上亦弗從」。看來很難改變皇上的主意了。

此時,太祖之弟、晉王趙光義從容說道:「遷都未便。」

趙匡胤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

趙光義「叩頭切諫」,決心要打消太祖遷都的念頭。

趙匡胤又說:「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

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沉默半晌,沒有說話。等趙光義離開後,趙匡胤對左右近侍說:「晉王所言,也有他的道理,我就聽他一回吧。只是,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太祖深嘆了一回氣,悠悠說道。

太祖皇帝聽從了其弟晉王的勸告,實際上也是遷就於時勢。趙匡胤並不是一名固執的君王,他通達,既能尊重傳統,也願意承認現實,順應時勢。南宋時,朱熹與朋友談論起太祖開國創製一事,朋友問朱熹:「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朱熹說:「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換成現在的說法,這正是保守主義的改進路徑。

說回遷都的事。趙匡胤內心雖有「循周漢故事」、定都長安的情結,但他也不能不尊重現實,在他所處的10世紀,已經全然不同於周漢之世。經長年戰亂摧殘,長安等舊都城早已不復舊日繁華,南朝時衣冠南渡,南方獲得大開發,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轉移至江南,而軍事、政治重心則依舊保留在北方,一南一北兩個重心彼此分離。如果缺乏發達的交通網絡將南北連接起來,南方的經濟資源無法輸送到北方,北方那些軍政重鎮勢必難以維持,進而危及整個王朝的安全。

在鐵路與火車被發明出來之前,水運線無疑是最為經濟、快捷的運輸網絡。但中國的黃河、長江大體上都是東西走向,南北之間找不到貫通的水運線。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當然並不是為了下揚州看瓊花美女,而是要打通南北的補給線。

大運河鑿成,南北貫通,富庶的南方才能夠成為源源不斷地向北方輸送物資的大後院。位於運河線上的汴梁,近水樓台先得月,其地位便日益重要了,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與後周政權,均定都於汴梁。宋承五代之舊,也以開封府為首都,因為不能不順應歷史趨勢。

北宋時期的汴京開封府,漕運網絡遠比洛陽、長安發達。汴河、惠民河、金水河與廣濟河流貫城內,並與城外的河運系統相銜接,合稱「漕運四渠」。來自陝西的物資可從黃河—汴河運至汴梁,蔡州的物資直接由惠民河入汴,山東的物資可通過黃河—廣濟河抵京,東南六路的物資,可以借道大運河北上,轉入汴水,運達京師。

其中連接東南六路的汴河—大運河是北宋最重要的漕運線,用宋人自己的話來說:「唯汴水橫亘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因此,北宋立國未久,便設立了一個叫作「發運司」的機構,來統籌東南六路的物資運輸:「所領六路七十六州之廣,凡賦斂之多少,山川之遠近,舟楫之往來,均節轉徙,視江湖數千里之外,如運諸其掌。」

那麼每年從東南六路經大運河運入汴梁的物資有多少呢?據沈括《夢溪筆談》的記錄:「發運司歲供京師米,以六百萬石為額。淮南一百三十萬石;江南東路九十九萬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萬八千九百石;荊湖南路六十五萬石;荊湖北路三十五萬石;兩浙路一百五十萬石。通羨餘,歲入六百二十萬石。」僅僅官運的漕糧一項,每年就以六百萬石為常額,多時竟達八百萬石。如果作為口糧,可供六七十萬人一年之需。

除了漕糧,汴河—大運河運輸線每年還從南方運入大量的其他物資,用於政府消費。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知制誥富弼在一份報告上說:「朝廷用度,如軍食、幣帛、茶、鹽、泉貨、金、銅、鉛、銀,以至羽毛、膠、漆,盡出此九道(指東南六路加上福建、廣南東、廣南西)。朝廷所以能安然理天下而不匱者,得此九道供億使之然爾。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給也。」

因此,我們說汴河—大運河是北宋立國的生命線,並無半點誇張。實際上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熙寧五年(1072),北宋著名的經濟學家張方平說:「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漕運以河渠為主……汴河廢,則大眾不可聚,汴河之於京師,乃是建國之本,非可與區區溝洫水利同言也。」


(摘自《生活在宋朝》 吳鉤/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