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流浪地球2》製片人龔格爾:沒有現實的背書 科幻就沒有真實的土壤

光明網 發佈 2024-04-28T22:03:53.039639+00:00

「我曾在高考前幾晚,夢見遙遠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個巨大且熾熱的太陽,而我就矗立在那回頭看著太陽……」出現在龔格爾夢中的場景,仿佛註定了他與《流浪地球》的不解之緣。

「我曾在高考前幾晚,夢見遙遠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個巨大且熾熱的太陽,而我就矗立在那回頭看著太陽……」出現在龔格爾夢中的場景,仿佛註定了他與《流浪地球》的不解之緣。

記者 王皓然 攝

《流浪地球2》的成功「破圈」讓製片人與編劇龔格爾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媒體報導中,但對於第一次做製片人的他來說,也曾遭受過無數質疑。能不能做成?可不可以干好?在《流浪地球2》的拍攝中,龔格爾和導演郭帆每天都在懷疑跟自信之間較量。

成績是打破偏見的「利器」。憑藉「硬核」科技和中國價值觀,《流浪地球2》獲得了影迷的一致稱讚,打破了過去三年科幻片累計票房紀錄,也創下了中國影史春節檔科幻片檔期票房紀錄。

在他看來,「科幻題材電影需要充沛的想像力和紮實的執行力。」「如果沒有現實的背書,科幻就沒有真實的土壤。」

「希望給別人帶來快樂」

雖然是80後,但龔格爾卻有著一張頗為成熟且滄桑的臉。

從歌手、配音演員再到製片人,龔格爾不斷嘗試新職業,「這些職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在採訪中,龔格爾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通過科幻電影實現人們的想像並呈現在熒幕上,給大家帶來驚喜和震撼,是他的興趣愛好,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標。

而他與科幻的結緣,則要從龔格爾小時候說起。

彼時的龔格爾酷愛閱讀《科幻世界》《三體》,各種國內外經典科幻作品成為了他兒時的科學幻想啟蒙,也為他成為《流浪地球2》的製片人埋下了伏筆。

「現在想來,當時我有點兒膽兒太肥了。」龔格爾調侃道。雖然是專業學習製片管理出身,但《流浪地球2》確實是他第一次做製片人。

「我覺得我不行,但郭帆覺得我行。」龔格爾回憶道,2015年,他和郭帆去了趟紐西蘭的維塔工作室,在溝通中漸漸地發現他們倆人對於科幻電影的理解非常契合,郭帆當時就說:「要不咱們下一個項目你來做製片人。」其實當時的龔格爾對於製片人的概念,還停留在學校的書本理論知識,並不知道作為一個製片人應該怎麼展開工作,「我第一反應就是感謝老郭,但這事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在郭帆多次遊說後,龔格爾決定嘗試一次,加入《流浪地球2》的團隊,「現在想想看,確實是一段非常難忘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旅程。」

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不僅僅是對龔格爾做製片人的質疑,還有團隊彼此之間的互相懷疑,以及自我懷疑。導演郭帆曾說,他們每天都在懷疑跟自信之間相互較量。當消極的情緒多了,團隊之間的「信任」就變得尤為重要。

郭帆放「狠話」力挺給龔格爾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這個團隊明白了龔格爾的重要性,更讓他們堅定了把這件事做成的信心與底氣。

「本以為是從1到2,後來發現是從0開始」

據龔格爾回憶,2019年8月,團隊曾對《流浪地球》進行了一場映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大眾對《流浪地球2》的期待值非常高,並且沒有任何具體指向性。「80%的觀眾對《流浪地球2》的要求都是『想要看到中國科幻電影的進步』」,這樣的高期盼無疑給主創團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時合作調研的專業機構直接建議他們先開發其他項目,暫時不要拍《流浪地球2》,降低開發難度。但龔格爾和團隊還是覺得讓「中國科幻電影進步」這個事總得有人做,於是他們決定冒險試一試。

「如果《流浪地球》是一幫毛頭小伙子一腔熱血,《流浪地球2》就是一群中年人的『死磕』。」龔格爾說。

事實證明,「小破球」團隊頂住了壓力,沒有讓大家失望。

在2023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為大家送上一場視覺盛宴。貫穿天地的「太空電梯」、驚險刺激的「空戰對抗」、縱情馳騁的「工程機械」,不禁讓人發問,這些特效質感以及濃厚的重工業美學鏡頭,是如何呈現的?

為了滿足團隊和觀眾的預期,《流浪地球2》從前期籌備、製作理念、拍攝期間到後期視效製作上,都引入了許多新技術。而這背後,正是中國製造的全力支持。

在《流浪地球2》拍攝過程中,徐工集團先後提供了42款61台主機設備、約400多套零部件及車間道具、61套三維模型,319名工作人員「為愛發電」半年多。除了徐工集團,還有大量科學顧問為「小破球」保駕護航。

但如此規模的拍攝場景也讓團隊面臨著新的課題。

徐工集團的車隊應該怎麼控制,怎麼協同調度?調度過程中導演組應該拆分成幾個組別?頂峰時片場會達到2200多人,吃飯又該怎麼解決?這些都變成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問題。「本以為是從1到2的過程,後來發現是從0開始的過程。」龔格爾無奈地說。

從《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龔格爾認為最難的一點是個人成長速度必須要跟上作品所要達到的完成度,「這是一場長達兩、三年的『拉力賽』,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快速學習和成長,非常艱難。」

龔格爾坦言,劇組在實際拍攝的時候是缺少經驗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但在《流浪地球2》拍攝完後,他們終於可以說有一點自己的「經驗之談」了,也開始摸索出了一點工業化的「門路」。

網友們評價《流浪地球2》是「憑藉一己之力把中國的科幻水平拉到世界水平」,但在龔格爾看來,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鞭策和鼓勵。用他的話來說,《流浪地球》項目的工業化還在路上。

中國科幻電影要植根於中國文化

拋開「硬核」科幻,最能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家庭、親情的刻畫。

影片中劉培強與妻子韓朵朵至死不渝的夫妻情;周喆直以一根斷裂後癒合的人類股骨化石的故事,向世界闡明「人類的團結,延續著人類文明的火種」;在中國航天中隊的帶領下,那些為引爆月球而義無反顧犧牲的老太空人……《流浪地球2》多維情感中的「中國式浪漫」,無不展現家國意識和使命擔當的「中式表達」,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更為宏闊的世界觀。

可以說在《流浪地球2》中,將「中式元素」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電影剛開始改編的時候,郭帆曾讓大家花費了6個月的時間去排除科幻「固化思維」的干擾,比如設計上的精美感,光滑的、銀色的、極簡的、個人英雄的……這一切都是在科幻電影當中熟悉的元素。

「如果腦子中想像的東西來得特別輕巧,覺得理所當然,可能我們就做錯了。」龔格爾說,以往的科幻電影在人們的腦海中已經形成了某種特定語境。但是當大家停下來仔細思考的時候,才發現身邊最熟悉的東西其實跟它有很大不同,甚至有些是相反的。

恰恰正是那些習以為常的,才能夠觸達更多中國觀眾,引起共鳴。

在整個影片的塑造過程中,如何讓觀眾沉浸於其中不出戲,能夠相信虛構的世界當中發生的事情,是一個特別難的事情。「《流浪地球》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支持,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科學幻想基於我們國力的強大和製造業的發達。」龔格爾始終認為,如果沒有現實的背書,科幻就沒有真實的土壤。

在龔格爾看來,科幻題材電影需要充沛的想像力和紮實的執行力。「我們已經基本上能把自己放到一個『中國語境』下,堅定自己的態度、出發點是準確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改變。」

至於拍科幻電影掙不掙錢,龔格爾說,他一開始真沒想過。但他認為,「只有更多的人覺得科幻電影能賺錢,這個產業才算有戲。」(記者 李安然 北京報導)

來源: 經濟參考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