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英雄被譽為「王老虎」,他對家人溫情脈脈,率騎兵力掃千餘日軍

河北青年報 發佈 2024-04-28T23:38:19.247454+00:00

王零餘烈士照片,現存於石家莊市正定縣高平村王軍社家中,系其在騎兵部隊時所拍攝,這張珍貴照片,也是烈士的「標準像」。

【文物名片】

王零餘烈士照片,現存於石家莊市正定縣高平村王軍社(王零餘之孫)家中,系其在騎兵部隊時所拍攝,這張珍貴照片,也是烈士的「標準像」。

抗戰時期,在晉西北戰場馳騁著一支鐵騎勁旅,它轉戰長城內外,屢建功勳。這支令敵人聞之膽寒部隊的指揮員,就是河北省正定高平村的王零餘,他作戰勇猛、智勇雙全,曾率部與日軍作戰近百次,斃傷俘敵近千人,被稱為「王老虎」。近日,記者走進王零餘烈士後人的家中,重新感受了英烈不朽的革命精神與紅色遺志。

【文物·故事】

照片上的王零餘是一身騎兵裝束

照片上的王零餘精神幹練,目光炯炯有神,上身的肩帶和腰帶扎的一絲不苟。

  王零餘身體右側佩戴胸章、臂章,這是證明軍人軍種和身份的標識。他的右側口袋插有一支鋼筆,這是當年軍隊幹部的「標配」。

值得注意的是照片中王零餘的姿勢,他左臂向右微曲,右臂向左側伸,兩手像是在合力抓住某個東西。考慮到王零餘從軍後主要在騎兵部隊,由之可推斷,王零餘拍攝這張照片時很可能是在馬上,當時的他目視前方,兩手緊握韁繩。

因為年代久遠,照片右側有些劃痕,胸章上的文字,我們已經無從辨認。

徵集烈士文物唯獨留下這張照片

1933年,26歲的王零餘在黨組織的指導下,進入東北軍何柱國的騎兵部隊,在士兵中秘密進行革命宣傳。當年因為鬥爭環境複雜,他一度失去了和黨組織的聯繫。

1937年秋,何柱國部南下,王零餘脫離部隊,輾轉來到山西偏關縣尋找黨組織,重新取得了聯繫。

騎術精湛、又受過良好教育的王零餘,成了「全能型」幹部,加入八路軍後,他成了120師騎兵中的軍事主官,帶領戰士們在晉西北打擊日寇,開闢新的根據地。

不幸的是,時任雁北軍區補充團團長的王零餘,於1947年犧牲於山西神池縣。後來石家莊營建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王零餘烈士被遷葬到了石家莊市區。當年,河北省民政廳的幹部來高平村家中徵集走了不少東西,唯獨留下了這張烈士照片。這張珍貴的照片,是王零餘一次回家時帶回來的,也成了烈士的「標準像」。

那麼,王家人為何執意要留下這張照片呢?烈士的家人道出了原因。

【講述·幕後】

為革命籌集經費還動員家人參軍

1929年夏天,王零餘已經22歲了,家裡人送他讀書、學習,希望他將來出人頭地,能讓家業壯大發展。但是,已經成年的王零餘沒掙回錢來,還賣了家裡的地。

烈士的孫女王愛琴說:「我二奶奶(王零餘的二嫂)生前常埋怨我爺爺,說他把家裡的地賣了,拿走了一筒筒(紙筒)的洋錢(銀元)。」錢拿去幹什麼了?大家不得而知,多年後,王家人才知道,他把錢當作了革命經費。

1928年,在正定師範(今正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讀書的王零餘光榮入黨。他曾以教員身份為掩護,宣傳革命主張。缺少經費,王零餘賣掉家中一部分田產,拿著幾百塊大洋供組織開支。除了自己外,他還動員家裡人參加革命。

王愛琴的四弟王軍海還向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

他說,抗戰後期,王零餘讓身邊的戰士來到正定老家,想接走獨生子王紅妮,讓他參加八路軍,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王零餘曾在抗大七分校擔任軍事教官)。

戰士到了家裡,可是王零餘妻子卻不幹了。她把15歲的王紅妮打發到了自己娘家東房頭村(在正定縣),沒有告訴孩子真相。戰士來到高平村後,沒找到人,只好離開。

多年後,孩子對沒能參加八路軍遺憾不已,他母親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你爹不管不顧去革命了,家裡人不知道他的生死,你是家裡的獨苗兒,你再沒了,老王家怎麼延續香火?」母親的一席話,讓王紅妮陷入了沉默。後來他給家裡男孩起名為軍社、軍海、軍堂,家中長子應徵入伍,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他的遺憾。

烈士舍小家為大家,全身心地投入革命鬥爭,有時候也會「忽視」家人的感受。但是,王零餘從來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漢子,他對家人、對妻子也有脈脈溫情。

照片成了烈士家人的「傳家寶」

王愛琴年輕時,曾讀過爺爺的家信。

王愛琴回憶說,那封信是他寫給父母的,信件大意是,自己多年在外革命,對家人關心不夠,很多事兒都是妻子勞累。她孝敬公婆,操持家務,把里里外外照顧得非常周到,每次想到妻子,都讓他充滿愧疚。多年獨自在家,自己也對她很心疼。

王軍海剛參加工作時,拜訪過王零餘當年的戰友谷奇峰(曾任河北省軍區副政委),谷奇峰說王零餘作戰勇猛,戰士們佩服他,敵人們怕他。他還受過中央領導人接見,被稱讚為「王老虎」。「王老虎」錚錚男兒,讓敵人聞風喪膽,但「老虎」也有脈脈溫情,這封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革命軍人。

每每想到這封書信,王愛琴都會熱淚盈眶。

可惜的是,因為年代久遠,家信已經不知去向,只留下了這張烈士照片,成了王零餘留給家人的唯一遺物。

王軍社說,當年省民政廳的同志來家裡徵集文物,我父親沒有交出這張照片,他的意思是,這張照片代表了家人對烈士的思念,我們要以他為榜樣。王家人一直將照片視作「傳家寶」,會好好保存下去。

王軍海說:「父親晚年自感時日無多,就讓我們帶他來陵園掃墓。他執意不讓人攙扶,顫巍巍地來到烈士墓前鞠躬、獻花,那是他最後一次來陵園。老人低調淡薄,在村中口碑極好,生前最後的願望是希望到革命聖地西柏坡參觀,可惜他最終沒能如願。他生前跟我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踏踏實實工作,靠自己的本事吃飯,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精神·傳承】

重修烈士故居 傳承發揚先烈革命精神

王紅妮膝下子女五人,大家或務農或教書,在自己崗位上干出了精彩。

王愛琴和王軍海成了教育大軍中的一員。巧合的是,王軍海的學校就是王零餘曾經就讀過的正定師範學校。因為烈士的影響,讓王軍海格外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身為小學校長的他,鼓勵學校教師將革命故事運用到教學中,激勵大家好好學習。

大家工作各有不同,但是清明節來石家莊的陵園掃墓緬懷烈士,成了王家人共同的習慣。

村中出了這樣一個著名烈士,也讓大家倍感自豪,2021年,高平村的王零餘烈士舊居進行了重修。

高平村黨支部書記周利鋒說:「當時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原有建築的樣式,對屋頂進行了翻修、加固,修建舊址用的磚頭、木料也大都是原來房子的,在門口也掛上了「歷史建築」的標牌,專門寫了王零餘的烈士簡介。下一步,我們會對烈士事跡進行重點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故事,我們會傳承、發揚先烈的革命精神。」

■文並攝/本報記者郭會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