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藥物會形成尿路結石?

上士聞道pro 發佈 2024-04-28T23:39:46.775491+00:00

藥物相關性結石的形成機制有兩個,一是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沉澱、結晶形成尿路結石;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形成的結石:磺胺嘧啶、複方磺胺甲惡唑和柳氮磺砒啶、頭孢曲松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環丙沙星、諾氟沙星等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呋喃妥因、阿莫西林等廣譜青黴素類抗生素、茚地那韋、沙奎那韋、奈非那韋、安潑那韋、利托那韋、阿扎那韋、氨苯蝶啶、麻黃鹼、愈創甘油醚、美沙拉嗪、別嘌醇、非氨酯、苯妥英鈉、奈呋胺草酸酯;

​​​​​​​​​​藥物相關性結石占尿路結石的l%~2%。藥物相關性結石的形成機制有兩個,一是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沉澱、結晶形成尿路結石;二是藥物代謝過程中通過改變尿液酸鹼度或尿液成分導致尿路結石的形成。

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形成的結石:

磺胺嘧啶、複方磺胺甲惡唑和柳氮磺砒啶、頭孢曲松等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環丙沙星、諾氟沙星等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呋喃妥因、阿莫西林等廣譜青黴素類抗生素、茚地那韋、沙奎那韋、奈非那韋、安潑那韋、利托那韋、阿扎那韋、氨苯蝶啶、麻黃鹼、愈創甘油醚、美沙拉嗪、別嘌醇、非氨酯、苯妥英鈉、奈呋胺草酸酯;

藥物代謝誘導形成的結石:

鈣劑/維生素D、碳酸酐酶抑制劑、呋塞米、托吡酯、乙醯唑胺、唑尼沙胺維生素C、 促尿酸排泄藥物、別嘌醇、酸化藥物、尼美舒利、鹼化藥物、吡多酯、長期使用的糖皮質激素、緩瀉藥;

一、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形成的結石: 

1、蛋白酶抑制劑:蛋白酶抑制劑可有效治療HIV感染,包括茚地那韋、沙奎那韋、奈非那韋、安潑那韋、利托那韋及阿扎那韋。茚地那韋結石是近年來最常見的藥物性結石,用藥過程中的發生率為3%-22%。當尿pH>6.5時茚地那韋晶體檢出率高達56%,而當尿pH<5.5時,晶體檢出率為22%。除用藥劑量和尿液酸鹼度外,C肝感染、同服阿昔洛韋或複方磺胺甲惡唑、尿液代謝異常等也是茚地那韋結石形成的風險因素。純茚地那韋結石在X線和CT檢查均不顯影,但B超和IVU檢查可顯示。大部分茚地那韋結石經保守治療可排出;  

2、氨苯蝶啶:氨苯蝶啶是一種臨床常用的保鉀利尿劑。氨苯蝶啶結石的形成主要與藥物劑量、尿液酸鹼度、既往結石病史3個因素有關;

3、磺胺類藥物:磺胺類藥物磺胺嘧啶、複方磺胺甲惡唑和柳氮磺砒啶能夠引發泌尿繫結石。在使用磺胺嘧啶時鹼化尿液和保證充足的尿量對預防該結石形成很有必要;

4、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最常見的是頭孢曲松鈉,頭孢呋辛也有報導。頭孢曲松鈉結石易發生於兒童,由於頭孢曲松易與鈣形成晶體沉澱,嚴禁將頭孢曲松鈉與含鈣製劑合用輸液。在兒童患者中大多因雙側尿路梗阻而導致無尿和急性腎衰竭,需行雙側輸尿管支架置入術或輸尿管鏡手術,但在成年患者中很少導致急性腎衰竭;無症狀的頭孢曲松結石,通常體積較小,呈疏鬆泥沙樣,常可自行排出;

5、矽酸鹽:人的矽酸鹽結石則非常罕見,其主要成分以抗酸劑三矽酸鎂多見。近年發現含矽的牛奶增稠劑可導致嬰幼兒矽酸鹽結石的形成; 

6、麻黃素和愈創甘油醚:麻黃素和愈創甘油醚是植物成分提取藥,麻黃素常被用作興奮劑、感冒藥和麻醉升壓藥,愈創甘油醚常用於祛痰、治療哮喘。麻黃素和/或愈創甘油醚結石採用ESWL治療效果較佳,也可以通過鹼化尿液溶石;

7、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如環丙沙星、諾氟沙星等,臨床上環丙沙星結石非常罕見。環丙沙星結石具有尿pH依賴性,在pH>7.3時特別是藥物劑量>1000mg能夠引起晶體尿,而pH<6.8時則很少發生晶體尿;

8、抗癲癇藥:苯妥英鈉是一種抗癲癇藥物; 

9、奈呋胺草酸酯:奈呋胺草酸酯是一種治療缺血性腦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的藥物。奈呋胺草酸酯可明顯增加尿液草酸排泄,因此對長期使用該藥的患者,應鼓勵其多飲水,預防草酸鈣結石的形成。  

二、藥物代謝誘導形成的結石

1、 鈣劑和維生素D:由於大部分泌尿繫結石屬含鈣結石,過去通常認為結石患者需要限制含鈣的攝入。目前研究結果表明限制鈣飲食反而增加結石的發生風險,較高水平的含鈣飲食能降低結石的發生風險。多項研究認為鈣補充劑既不增加也不降低結石的發生風險。鈣補充劑和維生素D與結石發生的關係仍需進一步研究,適量的鈣和維生素D補充劑且與食物同時服用似乎更加安全;

2、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在體內代謝為草酸,過去認為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增加草酸鈣成石風險。目前有關維生素C的補充與尿液草酸排泄和pH的關係仍存在爭議,與結石發生風險的關係仍需進一步研究;

3、碳酸酐酶抑制劑:乙醯唑胺、托吡酯、唑尼沙胺均屬碳酸酐酶抑制劑,臨床上用於治療青光眼和頑固性癲癇等。碳酸酐酶抑制劑能抑制腎小管碳酸氫鹽的重吸收和氫離子的分泌,從而繼發性增加構櫞酸的重吸收,因此該藥治療患者的尿液pH通常較高,而枸櫞酸鹽較低,這就易於誘發磷酸鈣類結石;

4、呋塞米:呋塞米是一種強力袢利尿劑,可導致尿鈣升高,早產嬰兒在長期使用呋塞米治療後會發生腎鈣質沉著和腎結石。藥物劑量、尿鈣濃度、草酸濃度、尿酸濃度以及嬰兒體質量是腎鈣質沉著的主要風險因素。呋塞米引發結石的成分可以是草酸鈣、磷酸鈣或二者混合;

5、緩瀉藥:緩瀉藥是臨床治療便秘的一類藥物。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使用緩瀉藥可引發一種尿酸類結石。該類結石的發生機制主要是長期使用緩瀉藥可導致腸道水分和電解質丟,體內發生缺水和細胞酸中毒,繼而尿量減少和pH明顯降低;

6、草酸桿菌敏感性抗生素:草酸桿菌是寄生於人體結腸、以草酸為唯一能源的共生菌,能降解腸道中的草酸和減少草酸的吸收。研究結果表明草酸桿菌能夠顯著降低尿液中的草酸水平以及草酸鈣結石患者的復發風險。一些抗生素對草酸桿菌具有特殊敏感性,抗生素的使用特別是濫用,可能會通過影響腸道草酸桿菌繼而增加草酸鈣結石形成的風險;

7、別嘌呤醇:別嘌呤醇是一種黃嘌呤脫氫酶抑制劑,能限制次黃嘌呤向尿酸轉化,減少尿酸的合成,但該過程中次黃嘌呤和中間物黃嘌呤的濃度也會增加,導致後兩者的尿液濃度升高,尿液中黃嘌呤過飽和後就可能形成結石。別嘌呤醇結石的防治措施以水化為主,由於黃嘌呤溶解度受酸鹼性影響小,鹼化治療溶石的可能性較小。  

藥物相關結石多是醫源性結石,患者均有相關藥物用藥史,臨床醫生在問診時應重視患者的用藥史。藥物相關結石形成的危險因素既與藥物本身特性有關,如藥物或其代謝產物溶解性差、藥物劑量高、治療時間長;也與患者的身體情況有關,如患者尿量少、尿pH異常、尿液代謝成石鹽異常、既往結石病史等。臨床醫生在使用這些藥物治療患者時,需將藥物和患者相關的成石危險因素結合考慮。含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的結石的影像學檢查表現較為特殊,X線下多不顯影,需行CT、B超、IVU等檢查來判斷。藥物相關結石需以預防為主,其治療方法包括停用或減量相關藥物治療、水化、調節尿pH等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具體方法應視藥物相關結石具體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UptoDate:成人腎結石的流行病學和危險因素

2.中國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9版):泌尿繫結石診斷治療指南

3.泌尿系藥物性結石研究進展[J]. 中華泌尿外科雜誌, 2015(3):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