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農民鄰里及其他社會人際交往關係,具體表現在幾方面?

趣史輯錄v 發佈 2024-04-29T00:48:23.944921+00:00

鄰里、朋友及師生等之間的聯繫與互動同樣是兩漢農民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家族及姻親一起構成農民人際關係中所謂的「熟人社會」。如果您喜歡該作品,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讚加關注!

鄰里、朋友及師生等之間的聯繫與互動同樣是兩漢農民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家族及姻親一起構成農民人際關係中所謂的「熟人社會」。

如果您喜歡該作品,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讚加關注!

(一)鄰里人際交往互動的具體表現

在古代社會,鄰里之間的交往主要是不同血緣關係的人在一定價值規範下的聯繫與互動,具體體現在相保相受、互幫互助的交往活動中。對於生活在兩漢鄉村聚落中的農民而言,鄰里之間的日常往來是其進行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儒家倫理觀的影響,兩漢農民宗族血緣意識得以提高,聚落中若干族姓聚族而居的現象逐漸增多,但基於農民自身特點,其聚族裡居的程度不會太高,個體小農家庭仍是其主要的生產生活單位,這就使聚落中沒有血緣關係的鄰里之間的聯繫與交往變得必不可少,其內涵和外延也隨著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的不同而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

1、生產生活中的互幫互助

兩漢農民作為個體小農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使其在抵禦大的自然災害及生活中的突發情況時應對能力相對弱小,儘管救災、濟貧以及其他社會保障措施一直是漢代統治者推行「仁政」的重要內容,但限於當時的社會條件和國家經濟實力等因素,其覆蓋面及時效性無疑都會受到限制和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出於傳統社會聚落共同體精神的延續以及兩漢農民生活中的實際需求,鄰里之間生產生活中的互幫互助就顯得尤為必要。

首先,農民鄰里之間的人際交往由農業生產中的互助活動來體現。兩漢時期,農民主要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獨立的生產活動,但基於各自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勞動力資源等情況,農忙季節鄰里之間的生產互助是在所難免的,這既是對古代聚落共同體精神的一種延續,也是出於農民生活中的實際需求。

由此可知,漢代鄉村社會中的街彈之室是一種農業互助團體,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聚落中鄰里之間存在著農業生產上的互助活動。

兩漢時期,雖然鐵製農具和牛耕逐漸得到普及,但從現有的史料來看,並不是所有的農民家庭都能負擔得起。對於價格更昂貴的耕牛來講,大部分農戶更是難以承擔,再加上當時耕作技術的局限性,鄰里之間在農耕期間幾家共同使用耕牛或農具,或進行簡單的生產協作也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

無論是出於耕牛的短缺,還是基於生產力的落後等因素,農耕期間鄰里之間進行生產互助既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密切聯繫了鄰里之間的情感,加強鄰里之間的人際往來,從而有利於農民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

其次,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互幫互助來具體體現鄰里之間的交往。兩漢農民鄰里之間的交往,主要是通過平時生活中鄰里之間扶危濟困、相互援助等活動,來幫助面臨困境的鄰人解決一時生活所需。雖然上文曾談到農民家族內以及姻親成員間的互助活動也是其人際交往互動的一部分,但鑑於大部分農民個體小農家庭及宗族發展的實際情況,正如俗語所說,遠親不如近鄰,所以鄰里之間的互助則相對較為實際和經常。

其一,較富有的鄰人對生活窘迫的鄰人慷慨解囊,特別是在遭遇大的自然災害時。

其二,對一些婚喪嫁娶都無能力承擔的貧困農民,鄰人也會給予援助。

兩漢農民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既是鄰人之間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也促進了和諧鄰里關係的建立,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地方社會秩序的作用,這既有利於淳厚民風的形成,也符合統治者統治的需要。因此,兩漢歷代統治者都對鄉村社會中的義行善舉進行表彰和支持,以此來教化鄉里,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鄰里之間更加和諧鄰里關係的形成,使得鄰里之間的交往與互動更加密切。

2、情感層面上的相互理解與溝通

兩漢時期,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和諧鄰里人際關係逐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王吉夫婦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因鄰里之間的相互理解、禮讓而使得鄰里關係更加融洽。在鄰居遭遇喪事或其他不測時,從鄰人的一些具體表現中也可看出這種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和諧鄰里關係。鄰里之間的這種行為無疑從情感和精神方面給予遭遇喪事的鄰人以極大的理解和安慰,顯現出鄰里之間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

日常生活的瑣碎性以及鄰人之間情感溝通方式的多樣性,也使得農民鄰里之間的聯繫與交往變得豐富多彩。如通過節日期間的拜訪、宴飲活動,鄰人的婚喪嫁娶、生子等,都是鄰里之間聯絡情感、加強交往的重要方式和具體體現。兩漢時期,無論貴賤貧富在結婚時都會操辦隆重喜慶的婚禮,除了親戚、朋友參與其中之外,四鄰也是很重要的宴請對象。這既聯絡了鄰里之間的感情,也促進了鄰里之間的和睦。

3、鄰里之間以特定目的組成的團體、組織

從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兩漢農民鄰里之間有時也會通過一些組織或團體而建立起一定的聯繫與交往。從參加販約的成員所入販錢的數量來看,其成員應大多來自鄰里鄉黨內的農民,或許他們正是利用農閒季節來合夥經營一些販運生意,這也可看作兩漢農民鄰里之間的一種特殊交往方式。

據此可以看出,在兩漢農民鄰里之間的確存在著為了耕作、商業及地方組織等不同目的所成的各種團體和組織,雖然還不能確定這種交往方式在漢代農民鄰里人際交往中的普遍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組織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鄰里關係搭建了一個新的交際平台,拓展了農民交往的空間。

(二)朋友、師生間的人際交往與互動

兩漢時期,朋友、師生關係也是人們社會交往關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被列入對後世倫理關係影響較大的「三綱六紀」之中。對於兩漢大部分農民而言,因為個體小農身份的特殊性及生活環境的閉塞性,朋友、師生關係或許在其社會交際圈中處於較為邊緣的位置,但卻和家族、姻親及鄰里等人際關係一起構成了農民社會交往的「熟人圈」,使得農民的人際交往關係變得更加豐富。

1、朋友之間的人際交往關係

從傳統儒家的「五倫」與漢代儒家的「三綱六紀」來看,朋友關係是其二者唯一有重合的倫理關係,可見朋友關係對時人的重要性。相比其他儒家倫理綱常所強調的人際關係,因朋友關係沒有血緣、姻親及從屬關係,所以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小,具有相對的平等性和獨立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朋友之間的交往更容易使人從精神層面進行溝通和聯繫,從而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調適。

首先,從兩漢農民在節日及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中所進行的拜訪和宴請對象來看,朋友是其重要成員之一。對於生活相對簡單的大部分兩漢農民來說,藉助這種方式可以加強朋友間的聯繫與交往。對於兩漢農民而言,因其自身經濟狀況,在節日及其他重要活動中,其宴飲的場面或規格可能不如豪門望族那樣隆重,但藉助這些活動同樣起到增進朋友間感情的作用。

其次,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重義輕利的朋友價值觀。對於農民中的朋友人際關係而言,一方面,因朋友間的交往相對沒有太多政治經濟等利益方面的衝突,彼此之間主要是源於最簡單的自然情感,所以朋友之間的聯繫與交往也就較為樸實;另一方面,鑑於兩漢大部分農民的經濟條件和實際生活狀況,朋友之間的人際交往更多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互幫互助。

2、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關係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於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經博士,設立太學。從此,封建的官學制度開始形成,農民的學校教育也得到相應的發展。西漢末年在王莽的提倡下,鄉村聚落中的學校更有增多之勢。

東漢時,隨著私學的發展與興盛,鄉村社會中甚至出現了「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局面。這雖略有誇大之詞,但當時鄉村社會中的學校教育應該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還是可信的。在這種背景下,生活在鄉村聚落中的農民及其子弟也能夠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受教育的人數逐漸增多,史籍中也不乏農民求學的史例。

隨著教育的發展,鄉村聚落中師生人際關係逐漸成為農民人際交往關係中的一部分。誠然,兩漢農民因從事農業耕作的繁瑣性、季節性以及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等,所受教育的時間和程度可能都會受到影響,這就使我們在探討農民的社會人際關係時,似乎師生關係很難與農民人際關係相關聯。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兩漢時期,師生關係的確是農民人際交往關係中的一種現實存在,且同樣受到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其內涵也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

西漢中期以後,隨著儒家倫理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通經入仕成為時人的一種求學追求,師生之間便摻雜一些功利性的因素,再加上受當時傳播媒介的制約,使得求學必須靠老師的傳授。這樣,師生關係片面地強調為人師的地位和尊嚴的不可侵犯性。

東漢時期,更是把師生關係提升到君臣關係和父子關係的高度,以此來強調為人師高高在上的地位,這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依附關係,老師與學生之間處於支配與被支配的地位。張先生所論述的主要是東漢時私學中師生關係的現狀,但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這種師生之間不平等的依附關係應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農民中間應同樣存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