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潛學潛說 發佈 2024-04-29T01:26:04.636714+00:00

近代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先行者之一,是中國文壇匕首魯迅先生。如果獲得了這個世界大獎,中國人將會驕傲起來,不能繼續努力和提升自己。

近代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先行者之一,是中國文壇匕首魯迅先生。魯迅自謙地表示:中國人暫時還「不配」擁有這個獎項;如果獲得了這個世界大獎,中國人將會驕傲起來,不能繼續努力和提升自己。魯迅先生的言外之意,近代的中國人首先應該精神獨立,其次才有能力登上舞台。

魯迅先生無意於諾獎所給予的榮譽和財富,與以往他的思想主張和行為一致。通過拒絕任何東方榮譽的方式,走在民族反思的路上。

在近代的法國,另外有一位文哲大家-薩特,也曾以直率的方式,拒絕瑞典文學院為其頒發這一殊榮。諾獎頒發儀式舉辦的當天,他與往常一樣,陪著女友逛街吃飯。他表示:一、不接受西方機構給予的獎項;二、不願意在文學的路上,摻雜任何政治因素,文化應該更純粹。

作為存在主義,以及社會人道主義的薩特,意識更傾向於東方生命智慧觀,拒絕資本主義對人類整體幸福的危害。他對於諾獎的拒絕行為,本質上就是真正的自由、浪漫與人格獨立。

一、諾獎是什麼?

在我們年輕從學的時期,由於某種書本教育的因素,多數人總會在心裡留下這樣一個概念,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高、最公正、最權威的榮譽獎項。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理解逐漸加深,忽然發現,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純粹的東西。所有最高的、公正的、權威的東西,總會帶有某種人為的團體意識形態。

雖說諾獎最初由瑞典的公益大家所成立,其目的在於人類共同的事業。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東西方文化的隔閡,以及思想意識的逆全球化,如今的諾獎,已經完全淪為西方政治的「工具」。

正如薩特所說:「我個人深切地感受到兩種文化的矛盾:我本人身上就存在著這些矛盾。我的同情無疑趨向於社會主義,也就是趨向於所謂的東方集團,但我卻出生於一個資產階級的家庭,在資產階級的文化中長大。這是我能夠與一切願意使這兩種文化衝突互相靠攏的人士合作共事……」

他同時認為:「所以我不能接受西方的高級文化機構授予的任何榮譽,哪怕是我完全理解這些機構的存在……有些事情恐怕並不是瑞典文學院的成員所能決定的。」

以薩特的觀點來看,諾貝爾文學獎本身,即是對文學的「迫害」。這一獎項沒有超越西方政治衝突的局限性,沒有人類共同命運的意識感。諾貝爾文學獎,配不上「文學」這個字眼。

二、中國人應該拒絕諾獎

等未來某一天,有一位中國人真正挺起腰杆,拒絕了諾獎的時候,中國人的獨立人格,才能站在世界舞台上。

前段時間,在閱讀莫言的時候,想起網絡對他的非議,如司馬南之流的一批網絡人士,對中國當代唯一諾獎獲得者的「大批特批」,更讓人覺得,諾獎對於中國人而言,並不是褒獎,而是「弊大於利」。

拋開「流量」為王的自媒體卑劣行為不談,儘管莫言本人的作品已達到諾獎標準,圍繞莫言的看客們的精神境界,卻完全沒有達到。無法撐起更高榮譽的重量,熱衷於追隨觀點大流。

中國人應當拒絕諾獎,從外部環境來看,則拒絕了「西方集團」的意識灌輸。在今天,我們用的很多工具,如市場經濟、邏輯學乃至各種評價標準,都是西方給我們的,連這各種榮譽,也需要西方來頒發?拋棄它,省的西方人向我們「收稅」。

從內部環境來看,在近代的「人格獨立」上,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首先需要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重新拿出來,發揚東方文化的特色。其次,我們需要在這樣的民族文化氛圍里,形成人人的性格和魅力。當我們對自我的東西,對自我充滿了信心與信念的時候,中國人就給自己頒發了至高榮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