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造船業發達,鄭和七下西洋,為何沒能進入大航海時代?

藍風破曉 發佈 2024-04-29T02:09:47.438481+00:00

明朝永樂年間,華夏造船業相當發達,鄭和帶著大型船隊七下西洋,讓大明的赫赫威名廣播「天下」,無數沿途的小國首領前來大明「打卡」,他們驚嘆於大明的繁榮和富庶,甚至,有的小國領導來了都不想走。


明朝永樂年間,華夏造船業相當發達,鄭和帶著大型船隊七下西洋,讓大明的赫赫威名廣播「天下」,無數沿途的小國首領前來大明「打卡」,他們驚嘆於大明的繁榮和富庶,甚至,有的小國領導來了都不想走。

這就是「盛世」,所謂的「萬國來朝」,大抵如此吧!

可是,如此好的船運製造業基礎,卻沒能創造出西方「大航海時代」般的輝煌,而是有伊比利亞半島的「兩牙」創造了神奇。

這是為什麼?

明朝哪裡有問題,為何沒能進入「大航海時代」?

1、「天朝自負」,未能眼觀世界


華夏五千年的人文歷史,各種學派先後湧起,文化璀璨,軍事強大,經濟總值不俗。

看秦皇漢武,看唐宗宋祖,看成吉思汗,看大明洪武,一個個都是不世初的帝王。他們創建或發展壯大的大一統王朝,有著無與倫比的實力,創造出了璀璨的文化。

在這些輝煌的大一統王朝里,有了「東方中心說」的觀點。而這種觀點,隨著文化的傳承,一代一代竟然傳下來了。

在華夏各大王朝看來,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邊遠地區、海外地區,皆是蠻夷。這就讓華夏的自負感爆棚,對外自稱「天朝」。甚至到了大清時期,有外國使者來訪,都要求下跪。

從實力來看,華夏大一統王朝實際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在同時代,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或是繁華富庶,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是排名第一。

拿句網絡用語,華夏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

當然,清朝中晚期除外。

雖然大一統王朝在歷史中有換王室,中間也有過幾次短暫的混亂,但整體來看,華夏各大一統王朝的持續時間較久,皇帝和臣子們對海外「蕞爾小國」不感興趣,蠻夷之國,有何先進?看看我華夏盛世,瞧瞧我億萬子民幸福的生活.....

一個人自負了,就不會得到進步,一個國家自負了,只會固步自封。

華夏大一統王朝的歷史,就是一種「優越感」的歷史,這種優越感,讓國家沒有興趣進行海外探索,也不相信還有比華夏更富的地方,不相信還有比華夏更聰明的皇帝和臣子。

這樣的思維和觀點,影響了眼觀世界、接納世界的大格局。

大一統王朝居高臨下的氣勢,明成祖朱棣一樣是擁有的。


他除了軍事能力突出,治國有一套,對於擴大和探索,興趣也不大,他喜歡萬國來朝的感覺。讓其學習「西洋小國」,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既然,宇宙中心看地球,地球中心看華夏,那麼,地球之上,除了華夏,再無讓人欣賞和留戀的地方了。

於是乎,帶著這種滿滿的自負,帶著這種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優越感,帶著讓「萬國來朝」的責任感,鄭和下西洋,只是廣播仁義之名,講述東方天朝的故事,忽悠小國來東方看看。

可是,鄭和下西洋時期,正是歐洲黑暗的中世紀,自然很難看到繁華和富庶,另外,鄭和也只是沿著陸地邊前進,接觸的都是靠海的一些國家,至於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羅剎國,義大利,是一個也沒碰到。

看見了一棵樹,定義了一片森林。看見了海洋邊的小國,定義了世界情況。

這種思維,顯然,極大影響了鄭和,以及明成祖朱棣的眼光。

如此,自然不能進入大航海時代。

2、天朝提倡「仁義」,不喜歡「殺戮」


如果有飯吃,誰願意冒著風險去和老虎搏鬥?

如果認為自己家有金礦,誰還願意翻山越嶺去別家盜竊?

大航海時代為什麼有西方來創造?因為他們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各種戰亂,他們需要財富,需要版圖擴大,但小小的地方,限制了發展,怎麼辦?

於是,有了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的航海探險。

探險之初,目的很簡單,其實是為了繞過中東區域,去印度乃至更東方,經過水路進口茶葉、香料等。

因此,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臨死之際,他都認為到的是印度。

「兩牙國家」探險成功,接下來就是收割財富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成功,導致西方列國紛紛眼紅,法蘭西、英格蘭等,紛紛海外開拓。

到了別人的區域,開疆拓土,意味著控制不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屠戮。

如此,美洲大陸的土著們被歐洲國家大範圍殺害。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英格蘭、法蘭西們紛紛向美洲大陸移民,他們發現那裡有更多的土地,他們也發現那裡有更多的財富。

大航海時代,加速了世界的融合,資源得到了整合,促進了世界的發展。但同時,這個過程,伴隨著屠戮,伴隨著血雨腥風。

大航海時代,創造奇蹟和財富的同時,也開啟了血腥的屠戮按鈕。

誠然,屠戮之後,在廣大的美洲大陸誕生出了美國這樣實力出眾的國家,但誰能否認美國本身就是一朵盛開的罌粟之花呢?


大明朝,有錢,有地,有人,是絕對的統一大國,不屑於海外拓展,他們有著可拓展的空間,不屑於漂洋過海去開拓,打得多了還要費心費力去守護,不如不拓展。

大明朝,儒家學說仍然是文化的基礎,儒家提倡仁政,為了一些財富,漂洋過海,冒著巨大風險,去殺戮別人,這是大明不屑幹的事情。在大明這裡,不聽話了要猛揍,但無仇無恨的海外蠻夷,大明朝怎會去殺戮?

有時候就是這樣,國家大了,對擴展會失去動力。國家小了,財富少了,才會拼命去海外開拓。

顯然,葡萄牙和西班牙龜縮在伊比利亞半島,擴展有限,發現新大陸,怎會不高興呢?

英國雖然是海權強國,但本土太小,資源太少。法國,雖然大一點,但仍然面臨普魯士、義大利,甚至更遠的俄羅斯的影響,於是,法國人看到英國人把清教徒、犯罪分子,送到美洲大陸時,也開始跟進,並成為了美洲大陸的殖民霸主之一。

一句話,明朝實行君主制、大一統,實行儒家文化,這一切都決定了大明不會拿著大刀開路,去屠戮土著,去開拓海外殖民地,哪怕鄭和去了海外,也不會以開拓殖民地為目的。

鄭和的船隊,貌似一個宣傳隊。

3、大明出海,主要還有另外一重目的


大明造船業的發達,和陳友諒有關,為了統一天下,僱傭不少能工巧匠,造大船,搞水戰。可惜,鄱陽湖一戰,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而朱元璋接手了陳友諒的各種船艦,也接收了造船技術,鄭和下西洋船艦所用的造船技術,和陳友諒是直接相關的。

鄭和下西洋有兩條線,明線是宣傳大明,暗線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當時的大明,是純粹的農業社會,經濟總值不小,但工商業很不發達,也沒有經濟貿易的概念。不過,顯示皇帝權威,彰顯大國雄威,大明倒是很會。

因為壓根就沒有侵略的計劃,也沒有經貿的思想,只有彰顯國威和尋找建文帝,所以,鄭和下西洋就少了更多實在的意義。

大明一朝,偌大的土地已經滿足了他們基本需求,無意開拓「海外市場」,即使下了西洋,也只有宣揚國威和尋人,就此,「大航海時代」和大明基本無緣。

究其根本,還是大明的體制和國情決定的。


有人說,西方能夠進入大航海時代,是因為經歷了黑色的中世紀,那時很窮很亂,窮亂則變,變則多創新。

而作為大一統的明朝,採取的是君主制,社會相對穩定,君主制奴役人的思想,穩定扼殺的是創新能力。

所以,經歷黑色中世紀的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而大一統的明朝,甚至中國其他大一統王朝,開啟大航海時代,是一件極小概率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