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已經變了,但老師還沒有跟上

外灘教育 發佈 2024-04-29T02:57:40.111424+00:00

一個人的社會情感能力,不僅直接影響學術表現,更關乎終生的幸福感。然而,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社會情感學習仍然十分匱乏。

看點 全球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的社會情感能力,不僅直接影響學術表現,更關乎終生的幸福感。然而,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社會情感學習仍然十分匱乏。作為教育的專業引領者,學校、教師該做些什麼?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張楠 編丨Iris


每年開學季,都是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最忙的時候。


開學焦慮也好、長期不快樂也罷,孩子們越來越不快樂的現實擺在眼前。根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數據,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占到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近日,有消息稱,今年「兩會」,民進中央擬提交《關於構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協同管理體系的提案》,建議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


一場曠日持久的青少年心理危機已經到來,可是,為什麼能夠給他們支持的,卻還是只有學校角落裡那間小小的心理諮詢室呢?


社會情感能力的學習,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


我們的孩子已經變了

教育者還沒有跟上


「我們有個學生,還在媽媽肚子裡,父母就在家裡聲情並茂給他朗讀文章,兩三歲以後就開始自己閱讀。先是可以咬的書,後來是撕不破的書,再後來就是正常的紙質書。到上小學時,這孩子已經閱讀了3000多冊書。一走進課堂,老師說啥都懂,已經能夠直接和老師對話了。」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老師郭文紅,曾對媒體分享過一位優秀的小學生。雖說是個例,卻也頗為典型、生動地描述出了城市孩子的「卷」。


南京市芳草園小學老師郭文紅


郭老師教數學,也做班主任,跟學生打交道三十多年了。她是南師大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也是教育部班主任「國培班」的第一批學員,之後便連續十年被教育部特聘為班主任國培班授課老師,擔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遠程網絡班主任培訓講師。


這麼些年來,她有個非常直觀的感受:現在的孩子,學習能力在變強,然而社會情感能力,卻是參差不齊、甚至大不如前的。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執念下,家長們早早開始抓孩子的學習,像是數數、認字、背古詩詞、英語單詞這些,基本上在上學前就湧入了孩子們的日程表。


然而,學科知識以外的那些事情上,孩子們就顯得不那麼educated了:


有孩子剛上學,一進教室就把書包往地上一扔,自己回座位。問了才知道這是把進教室當成回家了,以為進門把包包一扔,老師就會像家長一樣幫他把書包撿起來;


還有午飯時間,孩子很少會主動提出要幫哪個同學去打份飯,或者關心一聲老師吃過了沒,這在以前都是很尋常的事......


「但我們能怪孩子嗎?他們的成長環境就是這樣的。」



郭老師回憶,在她小時候,家裡孩子多、父母忙,是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常態。於是孩子們從小就被父母要教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懂得分享、關心,要體諒長輩、為別人著想。但現在的孩子,卻不是這樣——


家裡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一直處於一種「有求必應」、「呼之即來」的狀態,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孩子優先,孩子的意識里怎麼會有別人?


現在的孩子,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也多,手機、IPad一打開,什麼都搜得到,父母、師長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權威性了;


在加上社交媒體的出現,像過去那樣,農村孩子放了學就聚到一起出去「野」的機會也沒了,所謂的自我、他人、人際交往這些,幾乎都成了空白。


世界在變,孩子自然會跟著變,可是理應幫助他們做好準備的教育,卻沒有跟上來。家長和學校關注的焦點,還是分數、排名。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的劉堅教授,曾提出過「學業過剩」的說法:


經過幾輪課程改革之後,一流的教師也只有1/3的時間能從事非標準答案、不以分數為取向、不是簡單死記硬背的學習教學和評價;剩下2/3的時間,還是基於標準答案的死記硬背。


知識、技能、解題能力、認真、勤奮、刻苦、踏實、謹慎等基本特徵,中國人沒有問題;但是實踐能力、創造性、好奇心、興趣愛好、團隊合作、正直善良、人生觀、價值觀等要素,有結構性的缺失。


簡單來說就是,機械課業的學習負擔太重,而社會情感學習的部分,又缺乏得厲害。


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由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兒童研究中心提出。顧名思義,也就是在學校課程中培養社會和情感能力的教育。


1994年,一個叫做「促進社會情緒能力學習合作組織」的國際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成立,在美國開始推廣社會情感學習。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140個國家的教育部發布了實施SEL的十大基本原則,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SEL計劃。


根據CASEL的定義,社會和情感能力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第二,社會意識和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第三,能夠做負責任的決定。


社會情感學習內容板塊

圖源CASEL


三者環環相扣,一步也少不了。然而我們的學校教育,可能連第一層都還沒有達到。


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前提

是教師自身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


網上曾流傳出一段老師批評學生的視頻。老師一邊厲聲說「講大點聲」「弄壞了你負責賠償」「吃死了不要來找學校」等話,一邊用鏡頭逼近孩子的臉,事後,還將這段視頻發到了家長群里。


後經查證視頻屬實,該老師是南京市的一位小學老師,因孩子誤食乾燥劑、還動了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才批評。


事情一出,便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說,老師管得對,誤食乾燥劑這麼危險的事,怎麼能不管?也有人說,老師如此嚴厲,還錄視頻,不知道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



郭老師看到,只覺得「心疼」——孩子犯錯、出問題當然要管,但老師的處理方式只能說是「令人遺憾」。「語言霸凌、公開羞辱,這是老師基本的教育觀、價值觀都出了問題。」


只消老師稍稍了解一些心理認知、腦科學知識,就不會簡單粗暴地給學生貼上個「壞學生」的標籤。


「當然,這也跟老師們的工作環境、成長背景有關係。但歸根究底,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前提,是教師自身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如果老師們不能通過自身的成長去影響孩子,那就意味著,他們並不能勝任教師這份職業。


在經驗和知識都在迅速失效的今天,李希貴校長曾說,教師很難再以提供「知識價值」自居了,今天教師的勞動性質,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勞動。


但,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準備好了接受這樣的變化。


的確,根據外灘君觀察,為著教師這個「鐵飯碗」,很多年輕老師還沒來得及看清這份工作背後的專業和挑戰,就匆忙站上了講台,碰上這樣那樣的複雜情況,自己的「委屈」還沒弄明白,更不用說識別孩子的問題。



即使是足夠負責、願意學習的老師們,也困境頗多。


一方面,關於孩子心理發展、認知規律的研究和實踐,也是近幾年才進入教育界。跟有標準答案的學科教學不同,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沒有標準、難以量化,執行起來更難,老師們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另一方面,現在許多孩子的頑劣,也是超出大人想像的,當他們「惡語相向」,老師們也會寒心、會懷疑自己,然後逐漸在身心疲憊中說出那句「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


「他還這么小,就已經長成了一副討人厭的樣子,或者說跟社會規範嚴重背離的樣子,那教育者是不是更要想一想,他的成長環境是多麼的糟糕和惡劣,才把他變成這樣一個孩子?」


任教三十年,郭老師充分理解老師們的困境,但,當孩子已經出現了社會情感能力的問題,這已經是一種「求救信號」了。郭老師說,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大人用心善待。雖然在孩子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中,家庭教育的位置更顯著,但學校教育也應該有一個補救功能。


「不是所有的老師一上崗就能成為一名社會情感能力較強的老師,但這是可以訓練的。」郭老師希望更多的老師們能夠意識到,這不僅對學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對自己的職業幸福感也很關鍵。



曾經,有個二年級的小男生,在教室里突然對著郭老師大喊,「你不要臉!」


沒有上下文,還當著全班的面,郭老師第一反應也驚詫、憤怒,還有點尷尬。但想一想還是儘量忍住了情緒,佯裝嬉笑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沒想到小男生又沒頭沒尾地來了一句「你這麼大的人了還跟媽媽睡,就是不要臉!」郭老師瞬間推斷出個大概,再問下去,果然,小朋友想跟媽媽睡,爸爸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孩子不懂,也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就「受困」,只能笨拙地重複了。


看清了這一層,才好放下情緒來做專業的事:識別孩子、達成溝通、啟發和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處理好這件事,郭老師還咂摸出一些幸福的滋味兒來,或者說是一種成就感。


「孩子信任我,而我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用郭老師的話說,作為一個跟兒童打交道的人,就是要修煉到這個程度才行。


我們需要怎樣的社會情感教育?


全球性的青少年心理危機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用各自的方式去嘗試改革:


2015年美國發布了專門的法案,對社會與情感學習(SEL)做出明確的規定。2020年,美國有20個州採取了SEL的K-12學習標準,50個州採用了SEL的學前教育標準。


2005年,英國教育與技能部在中小學持續推進社會與情感學習項目(SEAL),在英格蘭地區有70%的中學和90%的小學參與了該項目。


國內對於社會情感學習的嘗試起步較晚,很長一段時間裡,還是只能依靠班主任的德育課。2021年,中國首次發布了中國青少年的社會情感能力的測評報告,這也被視為國內社會情感教育的一次關鍵節點。


OECD社會情感能力的測評框架「五大人格維度」

圖源OECD


但,誠如前文所述,社會情感學習沒有標準、難以量化,自上而下的改革固然重要,卻也難免容易落入「片刻感動」。


即使在社會情感學習已經成為單獨課程的美國,孩子們也仍然沮喪著。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發布的青少年風險行為調查發現,從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中,曾考慮過自殺的青少年比例大幅增長,其中,女孩子更為嚴重,增加了50%。


《大西洋月刊》撰文表示,導致這些的原因可能包括:普遍使用社交媒體引發的信息過載,尤其是負面信息;與朋友線下相處的時間減少,造成社交孤立;槍擊事件、全球變暖等生存危機帶來的心理壓力;養育方式的變化降低了孩子心理適應能力。


全社會的焦慮,竟然全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面對著未成年人,在他們的快速成長期,很難期待他們的情緒、心理接近理想的穩定。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有穩定的情緒,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通過對自我情緒的管理影響學生,幫助他們建立穩定均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李希貴校長曾這樣對教師們提出建議。但這又何嘗不適用於父母、長輩,所有面對孩子的大人?


同樣需要強調的是,管理情緒不意味著沒有情緒。郭老師建議家長和老師們,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尤其要對孩子做到敬畏、真誠



郭老師班上曾出現過一個孩子,要拿美工刀劃同學的眼睛。原來,這個孩子因為成績差一直被同學嘲笑、譏諷,脾氣也有點暴躁,後來,經醫院檢查發現,確實大腦發育有點問題。


當這個孩子決定如實告訴同學們後,卻被班上幾個調皮的孩子笑他「腦子有病」。生病的孩子受不了,最後才發狂、拿起了刀子。


請家長把生病的孩子帶回去後,郭老師忍不住發了脾氣。「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傷害一個人?他因為一些生理問題遇到了困難,現在查出原因了,真誠地把一顆心袒露給大家,你們怎麼忍心在這顆火熱的心上撒鹽?」


那天放學後,她還接到了生病男孩爸爸的電話,說孩子不見了。結果去學校找才發現,孩子自己偷偷回了教室,打掃了衛生,還給之前被他威脅過的同學都貼了一張便簽紙,上面寫著「對不起,我今天不該那樣」。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孩子們都忽然變得懂事了,帶著他一起小組討論、課間也一起做遊戲,好像昨天的事情沒發生過一樣。


郭老師和學生們


「社會情感能力的第一層本身就是對自我的關注。就像我會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一樣,被傷害了我不開心、被忽視了我很沮喪,大人也應該這樣。」


不管喜怒哀樂,只要大人們真誠地通過情緒表達出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還有一個孩子,讀小學時,被好朋友不小心誤傷到,還特地來跟郭老師說,「只是有一點疼,沒關係,他跟我道過歉了,我決定原諒他。」


然而,升入初中後,這個孩子卻遭遇了校園霸凌。最後實在受不了,回家求助父母,卻只得到了一句,「為什麼就你被欺負?」


老師的缺位、家長的漠視,讓這個孩子的中學時代始終蒙上了一層灰。郭老師得知這件事,已經是這個孩子上大學後回母校探望時,還是和小學時那個層誤傷他的好朋友一起。


所幸,他依然能在遭遇霸凌後堅持「善良沒有錯」的是非感,可,原本他的善良值得更多的珍視。



同樣,家庭教育之於孩子發展社會情感能力的重要性,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無可迴避的事實。許多父母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不正是父母本人。


大人善於尊重自我的感受,孩子也不會過分軟弱;大人努力,孩子也學著上進。再次回到文首的問題,幫孩子走出時代的困境,何其艱難。可是當老師們和家長們都擁有這樣的勇氣,又何嘗不是一次突破困境的契機?


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