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名將趙奢,為什麼除了閼與之戰,就再也沒有成功戰例了?

顧道驚城 發佈 2024-04-29T02:58:20.052482+00:00

提起趙國名將趙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我知道他戰勝過秦軍。第二反應或許是:能戰勝秦軍,說明這人很厲害,他還打過哪些出名的仗嗎?實際上,史書中關於趙奢的記載並不詳細,我們只知道他曾經率軍攻打過齊國,戰果未知。

提起趙國名將趙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我知道他戰勝過秦軍。

第二反應或許是:能戰勝秦軍,說明這人很厲害,他還打過哪些出名的仗嗎?

實際上,史書中關於趙奢的記載並不詳細,我們只知道他曾經率軍攻打過齊國,戰果未知。

真正讓他在史書留名的原因,除了擊敗秦軍的閼與之戰外,就只剩他那個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兒子趙括了。

說起閼與之戰,其實有些無厘頭。

公元前270年,秦國攻打韓國,打完之後準備順路從趙國也弄點地盤走,於是在公元前269年占領了趙國的閼與。

秦國率先挑釁,趙國應該如何回應呢?

朝堂上的大多數名臣武將,如藺相如、廉頗和樂乘等都建議談判解決,出兵與秦軍交戰則必敗。

趙惠文王其實也不想跟秦國交戰,已經做好了最壞打算,大不了放棄閼與,然後從其他鄰國那裡搶地盤。

但趙奢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趙國忍辱負重這麼多年,該給秦國一點教訓了!」

最後的結果是趙奢的建議被採納,趙惠文王任命他為主將,前往閼與地區迎戰秦軍。

大多數人反對,甚至連趙惠文王都不太願意與秦國交戰,唯有趙奢認為應該開戰,這裡面問題可太大了。

趙奢以前具體立過哪些軍功呢?史書語焉不詳。

如果趙奢是一個過往戰功極其差勁的將領,趙惠文王又為什麼會同意讓他當主將呢?而且是頂著大多數朝臣的反對。

閼與之戰結束以後,趙奢至少又活了五六年,卻再也沒有他帶兵打仗的相關記錄,反而留下了他教訓兒子趙括的內容。

這給人的感覺就是:趙奢的存在只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打贏閼與之戰,第二是預言趙括言過其實。

我個人對此有一個大膽的判斷,那就是趙奢在趙國原本擁有相對崇高的名望,至少不比廉頗差多少。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理解,趙惠文王為什麼願意在趙奢身上賭一把,可見他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名將。

身為趙國名將,相關的正面記錄肯定不會少,但趙奢的兒子趙括過於差勁,讓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

於是,恨屋及烏的情節出現,趙奢受到兒子的連累,相關功績被抹殺,只留下了閼與之戰和臨終訓子這兩件事。

留下臨終訓子可以理解,畢竟能夠襯托出趙括的無能,甚至還要襯托出趙孝成王的識人不明。

但為什麼要留下閼與之戰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閼與之戰打得非常精彩,趙奢身為名將所應該擁有的那種無情、理智、狡詐和果斷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把趙奢和趙括對比,立刻就能感受到極大的落差:這真是虎父犬子,虎父犬子啊!

趙奢在趙惠文王面前說得豪情萬丈,但當他率軍出征之後,卻始終擺出一副窩窩囊囊的樣子。

抵達前線之後,所有人都以為馬上要打仗了,但趙奢卻命令大軍停止前進,然後擺出一個烏龜陣。

當時就有親信勸趙奢:「兵貴神速,我們應該儘快迎敵啊!」

結果趙奢二話不說,直接把這個親信給砍了。

從此之後,再也沒人敢對趙奢提建議了。

趙奢表現得如此窩囊,立刻就讓秦軍產生了誤解,以為趙奢只是帶軍隊過來裝裝樣子,就像藺相如那樣,不想再秦軍面前露怯而已。

於是,秦軍那邊產生了鬆懈情緒,而趙奢準確地抓住了這個時機,直接下令全軍出擊,打得秦軍死傷過半。

如此精彩的閼與之戰,還是大勝秦國這樣的巨無霸,當然應該保留了。

而且在經歷過長平慘敗之後,趙國上下更應該大肆宣傳閼與之戰:我們趙國不是士兵不行,而是統帥不行。

想當初,我們在趙奢將軍的帶領下,就曾痛擊過秦軍!

第二個原因是閼與之戰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提起趙惠文王,很多人就會有兩個固有印象:

一、在面對周邊國家的時候,趙惠文王向來都是一副凶神惡煞的面孔;

二、在面對秦國的時候,趙惠文王一貫是窩窩囊囊的表情。

而閼與之戰改變了這兩個固有印象,憑藉趙國的國力,只要趙惠文王下定決心,還是能夠戰勝秦國的。

由此可見,當時的天下並不是所謂的「一超多強」,而是秦趙兩個強國爭霸天下。

只不過這段爭霸期有些短,閼與之戰結束的十年之後,秦趙兩國就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雙方的國運也通過這一戰發生了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