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張藝謀,留給「賈樟柯們」的時間,也不多了

令狐伯光 發佈 2024-04-29T04:05:00.109425+00:00

這不,這兩天就有連續有幾個項目立項,分別是追光動畫的新動畫《聊齋:蘭若寺》,徐克的新片《射鵰英雄傳》,再到動畫電影《雄獅少年2》。

文|令狐伯光

2023年國產流行文化真的在全面復甦,這個春節檔影視動畫的一波爆發不提。我們還能明顯感覺到之前少引進的外國電影,現在也引進了,之前撤檔和被壓的影視劇,現在又紛紛定檔了。

這裡面還有一個被大家忽視的點,那就是之前除了主旋律其它停滯的項目,現在又開始紛紛開工了。這不,這兩天就有連續有幾個項目立項,分別是追光動畫的新動畫《聊齋:蘭若寺》,徐克的新片《射鵰英雄傳》,再到動畫電影《雄獅少年2》。張藝興與金晨新片《捕魚行動》,2021年口碑佳片《愛情神話2》。

以及賈樟柯新片《風流一代》,要知道賈樟柯上一部院線電影《江湖兒女》已經是2018年的電影。時隔5年,雖然賈樟柯沒有拍那個著名爛尾項目《在清朝》,但好歹迎來了一部新片。

這些電影都只是立項,還要前期籌備,距離拍攝可能都有很長的時間。現在連演員都沒有定,也沒有什麼值得好分析的,這裡還是分析一下賈樟柯吧。畢竟賈樟柯這個新項目簡介是:北方小城男女巧巧和郭斌的分分合合,以此折射改革開放後一代人的進取與拼搏。

似乎還是熟悉的現實主義,還是熟悉的中國變革的味道。

討好外國人,拍攝愚昧落後?賈樟柯和張藝謀為何倍受爭議

怎麼說呢?可能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這個世界電影界(主要就是西方電影界),這個對於華語電影大導演排名,比如2019年,美國權威電影網站簡稱TSPDT評選過20名最偉大的亞洲導演,名單如下。

這個榜單除了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泰國的阿彼察邦。剩下的全部被中國導演和日本導演霸占了,而中國網絡吹上天的韓國大導演一個都沒有上榜。

而華語大導演中除了香港王家衛,台灣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然後就是內地張藝謀,跟著就是賈樟柯了。這個不同外媒評選亞洲導演排名基本一致,只是排名稍高,或者稍低。

可以說,第五代代表的張藝謀,第六代的代表賈樟柯,他們是中國內地大導演國際排名最高的雙位。評選標準當然就是在電影藝術上面了,但這兩位國際大導演,在國內觀眾那裡並不是沒有爭議。

張藝謀也好,賈樟柯也罷,長期被詬病是拍攝中國愚昧落後討好外國人。

網絡上還流傳著某位大學女生,在國外電影節質問賈樟柯拍攝中國貧窮落後,討好外國人然後傳播中國負面形象,再到賈樟柯反駁(如同莫言的言論一樣),然後每次引起支持的觀眾,還有反對的網友罵戰的事情。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現在網絡輿論氛圍過於「二元對立」,這種「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粗暴定義,你稍稍想想有一個邏輯問題。你說張藝謀,賈樟柯只是靠了時代風口,一個作品完全靠了原著就是個攝影師沒能力,一個就是拍攝愚昧落後討好外國人。

也就是說,8090二十多年中國沒有其它攝影師不會改編文學作品,沒有抓住這個風口?00年代,2010後,2020後都沒有導演會拍現實主義去討好外國人?當然也有這樣的導演,但他們怎麼沒有這麼厲害呢。

你們到底是在罵張藝謀,賈樟柯沒有能力,還是反向襯托這40多年中國導演都太廢了?

現實主義就是討好外國人?賈樟柯憑什麼能成為國際大導演

內地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是賈樟柯,他第一部真正出名的電影《小武》是1997年的,距今25年了,他的電影主要是現實主義,像莫言在國外拿獎也不是沒有爭議,這個攻擊賈樟柯電影常見觀點就是:拍攝中國落後愚昧的地方在國外獲獎,給國外寄了刀片。

那這麼多年就沒有其它拍攝現實主義去外國拿獎的中國導演?答案是有的,像同樣第六代導演婁燁都整成虛無主義了,王小帥更多是青春片,只有管虎《生存之民工》類似,其實還有《盲井》《盲山》的李楊,後來的《樹先生》《萬箭穿心》《隱入塵煙》等等。

不過,這些導演成就遠沒有賈樟柯高。難道因為賈樟柯現實主義電影拍得更早?他的電影把中國拍得更愚昧,更落後?

答案當然不是這樣,其實列舉的《盲井》《樹先生》你想想就明白了。這個電影能分為文藝片,類型片和商業大片;電影本身又能分為題材表達、光與影、文本和技術等層面。歷史地位高的導演通常是在文藝片,還有類型片對於這幾個層面有巨大的突破。

一名導演突破了形成自己鮮明風格過後,同類片子3部左右就叫吃老本,5部後還沒有其它突破就會面臨過時的問題。導演的藝術成就越高(包括商業成就),十年後沒有突破差不多只有歷史地位,基本上沒有市場地位了。

大概就是這一代年輕觀眾,已經不會再看他導演的電影了,影史意義再高也會過時。

你可以看同時代內地第五代導演,第六代大導演有多少導演過時,香港電影巔峰時代大導演像吳宇森、李力持、劉鎮偉、王晶、包括《三人行》《我的拳王男友》後的杜琪峯——

那些在20年後,30年後還能在市場活躍的大導演,他們的電影一定是不斷突破的,至少符合當前市場這個觀眾的某類審美的。

普通人沒有了解過談到他們電影只會用一個最容易的概念去記憶,徐克是武俠片,賈樟柯就是現實主義,張藝謀就只是個攝影師,實際上他們哪怕巔峰時期電影各方面都是有突破的,一直在引領整個行業。

比如賈樟柯的電影,從97年《小武》到2013年《天註定》,中間共有11部電影,前期《小武》等是現實主義劇情片,《海上傳奇》是紀錄片,《二十四城記》《三峽好人》像是紀錄片的劇情片。

《天註定》是賈樟柯電影的分水嶺,我一直覺得賈樟柯《天註定》挺可惜的,兩個現實主義,兩個類型片。如果單獨拍成四部電影,或者合成兩部電影都會好得多,到時國內就會多兩部經典現實主義電影(或者魔幻現實主義電影),然後兩部是經典類型片。

比如王寶強線,趙濤線明顯就是犯罪片,單獨拍拍好了絕對不輸《烈日灼心》《白日焰火》(結局要和諧);姜武線單獨拍就是《暴裂無聲》了,羅藍山線單獨拍是另一個工廠版《萬箭穿心》。

現在四個短篇結合得過於的生硬,類型片不類型片,劇情片不劇情片,整得有點四不像,所以也只能在當年坎城拿個最佳劇本吧。這部電影我是真的覺得在賣弄中國現實主義的奇觀,文化獵奇味道很濃郁。

後面賈樟柯的《山河故人》《江湖兒女》就像類型片的公路片,整得有點流水帳了。這也搞得賈樟柯這兩部電影每次去國外電影節陣仗很大,結果最後都拿不了什麼獎。

最關鍵的是,他這兩部電影沒有那麼現實主義,反而在國內票房是最高的。

賈樟柯的拿獎?文藝片的「討好外國」,把中國電影的不容易都說透了

賈樟柯和張藝謀等上代中國電影人,特別是文藝片在海外拿獎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文藝精英和上層主導的文化精神沒有融到一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國內電影節評選藝術,主旋律都追求。

這樣也不會導致文化精英因為批評,結果沒有辦法容納而跑到海外拿獎。

官方對於這類文藝片,它倒不禁止你拍,當然也不太鼓勵。這類片子拍出來過後國內主要電影節難拿獎,發行又較為困難,而且只要過界就容易死。搞藝術的嘛總有點什麼自由啊,反對權威什麼的追求。

外國特別是西方又是近現代文化藝術的源頭,全世界電影行業包括觀眾都是認可的。所以就跑過去評選,拿獎過後有了聲譽,而且西方觀眾更加富裕,哪怕發音響碟片也能賺回來投資。

很多觀眾就奇怪賈樟柯電影票房不高,為何還能一拍,這個渠道就是主要收入之一。

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文藝片在國內難賺錢。第五代大導演片子還沒有那麼晦澀,第六代導演的片子就文藝一條道走到黑了。然後第五代也好,第六代也罷,你們看在真正突破題材,影視工業和娛樂性的《戰狼》《流浪地球》面前,包括《李煥英》什麼的,文藝片的票房都是渣渣。

這個票房的背後是什麼?不就是老百姓實打實買票去看嘛。

別再說什麼底層民眾了,底層民眾從來不會看這類電影。不過賈樟柯和某些觀眾高高在上的憐憫罷了,這憐憫或許不是賈樟柯的初衷,但卻是那群所謂影迷追捧的初衷。想真的滿足一下底層民眾的精神需求,從台子上下來,哪怕真正去幫忙拍一下扶貧也行。

我認為賈樟柯電影肯定是應該存在的,就像《戰狼2》《流浪地球2》也應該存在一樣。一個文藝片,一個商業大片,文藝應該是包容的。現在問題還是我們限制太多,導致電影上商業和文藝涇渭分明,長期導致文化輿論上二元對立。

你喜歡看商業大片就是不關注現實,賈樟柯就是拍愚昧落後討好外國人拿獎。其實賈樟柯電影算什麼,甚至電影又算什麼呢。

最後,商業化的張藝謀也好(《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不用多講了)。賈樟柯代表的第六代導演文藝片也罷,這幾年崛起的80後,90後文藝片導演,像《路邊野餐》《春江水暖》《永安鎮故事集》,再到文藝科幻片《宇宙探索編輯部》,都市愛情片《愛情神話》等等。

這些內地年輕文藝片導演,他們都享受在新時代中國城市化,現代化的生活當中,已經不走他們那條現實主義套路了。

除了張藝謀,這個留給「賈樟柯們」的時間,也不多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