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6.3萬人點讚的「第一次吃華萊士」,看到開頭我就哭了......

青白江綜合執法 發佈 2024-04-29T04:08:39.928940+00:00

最近,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火了,瀏覽量高達1700多萬:「華萊士這麼多人吃拉稀,為什麼不投訴舉報,反成為一個梗?」點開之前,我以為評論區會從商業市場、品牌營銷,還有概率論等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最近,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火了,瀏覽量高達1700多萬:

「華萊士這麼多人吃拉稀,為什麼不投訴舉報,反成為一個梗?」

點開之前,我以為評論區會從商業市場、品牌營銷,還有概率論等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結果,點讚最高的回答,居然是這樣一條樸實無華的留言:

「我們家小孩多,華萊士一開始10塊錢3個漢堡,有固定的周幾,好像是周四。

「我以前跟爺爺奶奶一起住,每到搞特價的這一天,我媽媽就會來接我放學,我可以吃到漢堡。

「我喜歡吃辣的,就要香辣雞腿堡。晚上還可以和媽媽一起睡覺,可以一直抱著媽媽。」

沒有技巧全是感情的文字,看得我鼻子一酸,眼淚都快流下來。

很多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其實不知道,對於小縣城出身的人來說,我們的童年回憶,不是肯德基,不是麥當勞,而是華萊士。

你只要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看到千千萬萬個普通人記錄下的、讓人破防的「華萊士文學」:

有人夢到已故多年的媽媽,在夢裡她們一起去吃了華萊士的蜜汁烤雞。

那是她童年時期最喜歡吃的東西,那個時候真好啊,有媽媽陪著她,跟她說說話。

有人說自己很厭煩網友對其玩梗,因為華萊士圓了幼時的她對油炸食品渴望的夢。

有人記錄下第一次帶爸爸吃華萊士的經歷,看著吃漢堡、喝可樂的爸爸,覺得他像小孩子一樣可愛。

爸爸一直問她貴不貴,她說可樂和漢堡都是送的,爸爸才放心下來沒有多問。

有人手裡拿著華萊士的炸雞腿,吃著吃著就哭了。

因為那是她的阿公,在40攝氏度的炎夏走了2公里,花了9塊錢買的。

在城市小孩樂此不疲地發著「今天是瘋狂星期四,V我50」的肯德基文學時,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仍有大批的縣城青年沒有吃過肯德基。

是華萊士、德克士,甚至是山寨版的「鄉村基」「麥肯基」填補了他們對所謂洋快餐的嚮往,構成了他們對於童年最溫情的回憶。

和「華萊士文學」一樣,掀起了小縣城失語世界一角的,是這段時間引發熱議的「打工仔小張」。

她拍了一個名為《如何如何》系列的視頻,漲粉百萬。

而這個系列的內容,教的是很多人眼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常識,比如:

《如何坐高鐵》

《如何一個人去醫院掛號看病》

《如何坐地鐵並換乘不同線路》

《如何辦銀行卡》

《如何在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點單》

《如何一個人去吃海底撈》

《如何訂酒店》

......

很多人看了這些標題,第一反應都是:「這也要教?這也有人看?」

點開評論區,你會明白,自己一直以來覺得司空見慣的常識,也許是別人的觸不可及:

「不怕大家笑,我23歲了真沒有坐過高鐵。」

「沒出過縣的高中生真的需要這種科普視頻。」

「真的很尷尬,第一次去星巴克,跟店員說:你好我要一杯星巴克。」

坐高鐵、坐飛機、在星巴克點單、吃海底撈,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然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在更廣闊的縣城以及農村地區,這些卻是很多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陌生世界。

從沒出過縣城的高中生、第一次去城裡看病的中年人、不敢開口詢問別人的社恐人士......

對他們來說,這種看似「無聊」的科普,真的很有必要。

真的需要有人告訴他們:你不懂也沒關係,很多人都不懂,我可以慢慢教你。

真正有見識的人,絕對不會把自己當成衡量萬事萬物的尺度,嘲笑別人沒有見識。

因為每個人都存在著認知盲區,你看不到的地方,也許才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樣子。

網上有位博主總結過一些「何不食肉糜」的論調:

「真的有人27歲還沒有兩萬存款嗎?」

「真的有人沒錢看病嗎?」

「真的有人住隔斷嗎?」

「真的有人不搶新款iPhone嗎?」

「真的有人沒坐過飛機嗎?」

......

是啊,上網上久了,你會產生一種錯覺: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有錢?

各大社交平台上,好像每個人都活得特別光鮮亮麗,每天除了吃飯健身,就是游泳泡澡拍照。

還得抽空去潛水,去某個海島旅遊,去世界各地保護野生動物。

還有當下國產電視劇里的主人公,不是出身優越的富二代、就是能力出眾的精英。

他們過著不食人間煙火,只管談情說愛的生活。

但事實卻是:如果你年收入12萬,你就大約處在全世界前1.04%的狀態了。

如果你的年收入只有12萬的一半,其實也已經處於全世界前6.7%的水平了。

小縣城和農村,那些網際網路外看不到的部分,也許才是整個世界的真實面貌。

就像戴錦華老師曾說:「中產階級趣味不值得討論。

「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除了中產階級文化,我們看不著別的文化了。」

有些人,以為真正的見過世面,是說起豪車、名表、西餐禮儀、奢侈品種類頭頭是道。

但其實,見識不光是往上走的。

能見到城市高樓大廈後面低矮擁擠的城中村,能見到那些沉默無聲的十八線小鄉村,也是一種見識。

經濟學上有這樣一個詞,叫「涓滴效應」,來源於美國幽默作家威爾·羅傑斯的一句話:

「把錢都給上層富人,希望它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窮人手裡。」

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後,美國的一位社會學學者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錢和信息,都被少部分人截留了,富人與普通人之間的知識鴻溝,也越來越大。

之前一篇文章中,有段話振聾發聵:

一些人把視角聚焦在跑得飛快的一線城市,而把農村和來自農村的人忘在腦後。


比如你能想像你家樓下理髮店的Kavine老師平常在想什麼嗎?


你能想像燈火輝煌的都市中,那些建築工地的工人在想什麼嗎?


你能想像農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


真實的縣城、農村世界和北上廣深完全是兩個缺少共鳴、缺少交集的世界。就像是同一張紙上的兩個圓圈,雖然在同一個空間,但幾乎沒有交集,兩個圓圈之間也難以流動和溝通。

我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到,那些曾被大眾忽視的、在網際網路語境中失語的人。

不要嘲笑他們沒吃過肯德基、沒坐過地鐵,這只會暴露出你的無知。

要知道,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共勉。

作者:你好呀,我是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的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b站知名up主,全網粉絲量破100萬,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來源: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歡迎關注。

(轉自:讀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