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的教堂之城,索菲婭教堂是網紅,被拆的聖尼古拉才是經典

慕士塔格的季風 發佈 2024-04-29T04:12:23.866501+00:00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省會,也是中國最洋氣、最早進入近代化的城市之一,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是國際性商埠,遠東金融中心之一,1922年,哈爾濱有三十多個國家的二十萬餘僑民在此居住生活,是一個有濃厚歐陸風情和歷史人文魅力的城市。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省會,也是中國最洋氣、最早進入近代化的城市之一,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是國際性商埠,遠東金融中心之一,1922年,哈爾濱有三十多個國家的二十萬餘僑民在此居住生活,是一個有濃厚歐陸風情和歷史人文魅力的城市。

始建於1898年的中央大街,1400多米長的街道上分布著七十多棟歐式建築,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等西方建築史上最有影響的建築流派在這裡都能找到身影,被稱為「亞洲第一街」。

整條步行街都是由這種大小如俄式小麵包的花崗岩方石砌成,據說當年修建的時候造價十分驚人,一塊方石的價格就達到了1塊銀元圓,總計用了87萬塊,今天看仍然精巧光亮。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哈爾濱,大街上這些白皮膚、黃頭髮的外國人為這座城市留下了特殊的歷史記憶,是哈爾濱歐式生活的縮影。

哈爾濱的老街道、老建築有著厚重的歷史感,但留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遍布全市的老教堂,當年大量湧入的外僑,也帶來了他們的信仰,1898年誕生了第一座教堂,哈爾濱教堂最多的時候有70多座,除了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外,哈爾濱還被稱為中國唯一的「教堂之城」。

據說當時每到敲鐘的時候,全城大小几十座教堂的鐘聲都會同時敲響,這「來自天堂」的鐘聲飄出教堂的穹頂,迴蕩在哈爾濱的上空,這座城市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息和異國風情。

經過百年的歷史變遷,如今哈爾濱還遺留有20餘座教堂,走在哈爾濱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這些美輪美奐的老教堂的身影。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1930年開始建造,用了五年時間建成,是一座經典的俄式建築,紅色的外牆、金色的十字架、獨特的洋蔥頭房頂以及巴洛克式塔樓,透出如工筆畫般的細膩、精緻,散發著溫情的宗教氣息,是哈爾濱一處不可或缺的風景和記憶。

地標: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口處,乘坐7路,8路公交車在革新街下車。


聖•伊維爾教堂

教堂建於1908,磚木結構,折衷主義建築,曾是俄國遠東軍區的隨軍教堂,在教堂西北20米處,保存有建於1924年的教堂附屬孤兒院,是哈爾濱唯一保存有附屬建築的教堂,雖然有些滄桑、斑駁,但依舊難掩曾經的貴族氣質

伊維爾教堂在文革期間曾遭受嚴重破壞,標誌性的七個洋蔥頭被拔除,內部四周精美的壁畫被刷上了大白,長期當作倉庫使用,幸運的是主體結構被保留下來。2017年哈站北廣場進行規劃改造,教堂得以重新修復後大放光彩,深藏在哈市人們靈魂深處的記憶被重新喚醒。

地址:哈爾濱市道里區霽虹街,就在哈爾濱火車站旁,地鐵公交均可抵達。


聖母守護教堂

又稱聖母帡幪教堂,建成於1930年,它靜謐優雅、線條流暢、拱頂錯落,巨大的「洋蔥頭」穹頂氣派厚重,穹頂下12扇弧形採光窗典雅精緻,教堂四角4個半球體穹頂設計得小巧玲瓏,有濃郁的希臘拜占庭風格,讓每一位參觀者過目不忘。

教堂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壞,先後被新華書店、馬戲團占用。1982年國家撥款修繕了教堂,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哈爾濱東正教會所在地,教徒們會在主日前來進行宗教活動。

地標:南崗區東大直街268號,乘13、14、74等路公交車在醫大一院站下車。

哈爾濱,曾是猶太人棲息的樂土,十九世紀末,世界反猶浪潮高漲,很多猶太人來到哈爾濱,最多的時候達到兩萬多人最後一位猶太人1985年在哈爾濱辭世,他們把信仰帶到了這裡,在哈市建造了猶太總會堂和猶太新會堂兩座會堂。

猶太總教堂

教堂建成於1909年,因為外埠的猶太人每逢重大節日也要來這裡做禮拜,所以這個教堂又稱總會、總教堂,是當年猶太人在哈爾濱活動的重要遺蹟,這裡現在是音樂廳,經常舉辦室內樂和交響音樂會。

地標:哈爾濱原炮隊街44號(今道里區通江街82號),15路、13路、126路、2路、K2路等公交車均可到達。


猶太新會堂

新會堂始建於1918年,是中國最大的猶太會堂,典型的猶太建築風格,有巨大的雙圓心穹頂和長長的柱廊、開闊的大廳,走進教堂,古樸厚重的歷史氣息會撲面而來,使人仿佛置身於歷史與現實交錯的空間。


地標:哈爾濱市道里區經緯街162號,公交21、105、116路經緯街站下車即是。


德國路德會教堂

該教堂也叫尼埃拉依教堂,建於1914年,與哈市的拜占庭式東正教堂迥然不同,是一座帶有北歐風格的哥德式教堂,建築風格簡潔明快,少用雕飾,暗紅的加厚牆壁與翠綠的屋頂構成鮮明的色差,是當年哈爾濱規模最大的一座僑民基督教堂。

下圖為民國時期的哈爾濱德國路德會教堂,圖中最左側尖頂建築即是該教堂。

地標: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252號,乘6、10、13、14等路公交車在醫大一院站下車步行約150米可達。


呼蘭天主教堂

教堂建於1908年,由法國傳教士主持修建,哥德式建築風格,左右對稱的五層雙塔型鐘樓,兩塔中間曾懸掛一口黃銅大鐘,每天早晚各響一次,鐘聲響徹全城,因其外觀跟巴黎聖母院極其相似,也被稱為東方巴黎聖母院。

教堂在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塔樓與鐘樓頂尖被扒掉,銅十字架被砸毀,銅鐘也被摘走。教堂曾長期被中學占用做了倉庫,後來信徒捐獻125萬元,對天主教堂進行了重新修復。如今,天主教堂已成為遊客到呼蘭必游的一處美景

地標:哈爾濱市呼蘭區億興路與東府路交叉口處


聖索菲亞教堂

哈爾濱的聖索菲亞教堂曾經有兩座,第一座始建於1907年,最初為修建中東鐵路的沙俄第四步兵師隨軍教堂,因面積小,於1923年9月在其右側又重建了第二座,歷時9年建成,就是現在看到的這座。

1931年正在建設中的聖索菲亞教堂,左側就是第一座索菲亞教堂。

第一座教堂已經不復存在,它的遺址就是現在聖索菲亞教堂北側的鋼結構建築,其形狀跟歷史照片中的第一座教堂非常相似。

聖索菲亞大教堂古樸典雅,裝飾精美,飽滿而巨大的洋蔥頭大穹頂宏偉壯觀,遠東最大的東正教堂,也是中國現存最完美的拜占廷式建築。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七座樂鍾全部遺失,六處十字架全部被拉倒,牆面破損嚴重,教堂隱沒於周圍的民宅之中面目全非。1997年,哈爾濱用了80天將飽經滄桑的索菲亞教堂恢復了原貌,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

地標:哈爾濱市道里區透籠街88號,可乘1、5、20、61、113路公交車兆麟街站下車後步行可達。

聖·尼古拉大教堂

哈爾濱是國內唯一的教堂之城,尚存的20多座教堂中最著名的要數聖索菲婭大教堂,已經成了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遊人必到的打卡點。殊不知,索菲婭只是當今的網紅,五十多年前被拆的聖尼古拉大教堂才是哈爾濱建築的永恆經典。

·尼古拉大教堂俗稱「喇嘛台」,建於1900年,設計方案在聖彼得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教堂是一座古典哥德式八面體木結構建築,以規模宏偉,造型美觀,建築精巧而聞名於世,成為世界卓越建築作品之一

當年修建時,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鐘都來自於莫斯科,連所有的紅松木都是從遙遠的大洋彼岸加拿大運來。

·尼古拉大教堂為中心的圓型廣場,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北輻射出了六條馬路,使大教堂成為了整座城市街道的匯聚點,自身的八角形布局,再加上教堂處於周圍的最高處,來自不同方向都有著良好的視覺效果

繼聖·尼古拉教堂之後,教堂廣場周圍陸續修建了諸多哈爾濱歷史上的經典建築,莫斯科商店(今天的博物館)、新哈爾濱旅店(國際飯店)和波爾沃任斯基醫院(哈爾濱少年宮)等,共同構成了良好的廣場空間,聖·尼古拉大教堂成為眾星捧月般的城市中心。

這座藝術價值非凡的教堂本該跨越時代,將城市記憶世代相傳,但非常可惜的是最後仍然沒有逃脫被毀的命運。

1966年8月23日,一個秋天浮躁的日子,以哈軍工學生為首的紅衛兵們爬上了教堂屋頂,折騰了很長時間也沒能將十字架拆掉,最後動用各種工具,包括消防車、卷揚機才將教堂徹底拆毀教堂內的文物也多毀壞散失,曾作為哈爾濱異域文化重要象徵的聖·尼古拉大教堂消失了。

哈爾濱紅博廣場,聖-尼古拉教堂遺址所在地,教堂被拆除後兩年,這裡建了一個有林彪題詞的文革紀念塔,被命名為「紅塔」,因形狀象冰棍,又被俗稱冰棍塔,1972年被拆除。以後的二十多年裡這裡只是一個空曠的環島花壇,1997年在教堂遺址上建了陽光大廳,一個不倫不類四不像,一直被哈爾濱市民吐槽的建築。

有關部門曾經計劃恢復聖.尼古拉大教堂這個地標性建築,2007年,在哈爾濱市郊的伏爾加莊園,按原圖紙1:1比例復建了聖·尼古拉大教堂,成了伏爾加莊園的標誌性建築,但給人感覺形似而神不似。


消失了的東西永遠不會再回來,聖.尼古拉大教堂已經成為哈爾濱人心中永遠的痛。

歡迎關注慕士塔格的季風,讓我們一起去看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