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世界的焦慮評估「風險社會論」

慢紀硬核說 發佈 2024-04-29T04:19:27.522606+00:00

文 | 念初編輯 | 念初引言:零世紀初黎巴嫩詩人卡利爾·紀伯倫的這句話,抓住了後來被稱為「風險社會論點」的核心思想和一些隱含的問題,並對當代社會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文 | 念初

編輯 | 念初

引言:

零世紀初黎巴嫩詩人卡利爾·紀伯倫的這句話,抓住了後來被稱為「風險社會論點」的核心思想和一些隱含的問題,並對當代社會學產生了巨大影響。風險被定義為「一種處理由現代化本身引起和引入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系統方法」 ,並且風險管理技術遍及當今社會和政治活動的大多數領域。

論點:風險社會論點不構成社會科學理論

作為社會學理論的風險社會論

首先,只要閱讀貝克關於風險社會和世界風險社會的出版物,就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作者對實證的明顯輕描淡寫。

貝克確實更喜歡陳述句 而不是基於全面歷史證據的論證。更重要的是,隨後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論文對事實的非常部分的適用性。因此,雖然圍繞風險社會的討論大多是理論上的,但也有一些學者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尤其是關於世界風險社會的論點

在這個全球版本的風險社會中,貝克認為風險現在是全球性的,同時,全球化意味著福利國家規模的縮小,這會增加風險。這些論點基於某種全球化觀點,根據這種觀點,國家通過政治和經濟進程暗中放棄部分主權,將它們誘捕到複雜的制度和跨國監管治理結構中

在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中,賈維斯仔細審查了該論文的含義並對其進行了事實核查

例如,貝克認為,國家現在正在將越來越多的負擔轉嫁給公民,由於強制競爭以減少稅收和增加其對高度流動資本的吸引力而導致稅基減少,從而減輕其福利義務

如果這是真的,我們應該能夠追蹤這些變化,並觀察到政府收入的絕對減少和政府規模的縮小。然而,對不同經驗來源的檢查表明,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支持風險社會論點

即使在眾多發達國家中,也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政府稅收收入下降。也沒有證據表明政府支出正在減少。事實上,自 1960 年以來,實際支出占 GDP 的百分比有所增加

同樣,如果觀察世界股票市場的資本化,數據表明這些經濟體正在國際化,但並不表明資本外逃或資本短缺,因此必然正如貝克堅持的那樣,工業社會的風險和脆弱性增加了。因此,金融自由化和資本流動的過程比貝克所理解的要微妙得多。

至於各州的政策自主權,被要求轉向經濟新自由主義政策議程的全球化力量「束縛」,林達·韋斯研究了台灣、韓國、瑞典、日本和德國的政策自主權,發現國家自由裁量權的迴旋餘地比貝克等主流全球化理論家的預期更大

因此,由於粗略的假設,風險社會理論「未能通過許多實證檢驗」。

然而,正如我們所見,幾乎沒有實證證據支持貝克關於國家處於系統性倒退、財政基礎受到侵蝕或支出能力下降的觀點

社會學風險社會論

我知道風險社會論題可以根據許多其他理由進行評估,但貝克將全球化作為現代性下風險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這使得他對全球化的描述成為驗證風險社會論題的核心。

因此,這種分析打擊了貝克主張的現實主義方面

如果風險社會論題未能像現實主義社會科學理論所期望的那樣緊密貼合事實,也許是因為該論題更容易被理解為建構主義社會科學理論?也許貝克所說的,更多的是關於我們如何感知和構建而不是那裡的一些客觀現實

我們生活在一個風險社會中,因為風險在歷史上被認為是我們生活的普遍決定因素。我會爭辯說,即使這種方法也不能完全適合風險社會論點,風險和焦慮因為結構並非無處不在,對每個人來說意義不同,有時甚至沒有意識。讓我們從概念風險的普遍性開始。儘管他承認風險社會主要適用於西方。

然而,正如許多學者所強調的那樣,對風險的文化態度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多種多樣而不是普遍的。正如實證研究表明的那樣,對風險的看法是通過家庭、朋友和同事的既定網絡傳播的。

不同的風險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事情。風險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將受到一系列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階級、性別、年齡、種族和地點。關於焦慮的概念也可以得出類似的觀點

風險社會中的焦慮對社會更加焦慮,是因為它更加具有風險意識這一論點提出了質疑

他解釋說,由於風險是在社會和文化上構建的,因此風險的含義將根據認知和社會位置而有所不同。事實上,風險意識可能會減少焦慮,因為它讓我們能夠清楚地關注我們的恐懼

他總結說,我們真正體驗焦慮的方式只是推測。

貝克發展的風險社會論點,和隨後的「反身現代性」理論的另一個支柱是,從本質上講,通過大眾媒體報導,人為威脅的規模和範圍迫使公民從政治角度考慮風險

作為時代精神的風險社會論

似乎我們留下了一個概念上的不一致:風險社會論點不符合社會科學的通常標準,但似乎被它自己的社會科學家批評者認為是有價值的

我現在爭辯說,這是因為我們迄今為止一直錯誤地理解風險社會的本質。僅僅因為作者是一名社會學家,我們就機械地將他的作品定義為純粹的分析性社會科學理論,而正如我將在這裡試圖展示的那樣,將其定義為解開當今「時代精神」的思辨嘗試可能更好應該這樣處理

如果檢查圍繞風險社會論點及其變體的批評文獻中經常出現的內容,則可能會發現兩條反覆出現的批評路線。

一方面,該論文因傾向於「過度延伸」、「誇大」、「推斷」、「誇大」或「普遍化」事物。批評說,這篇論文過於籠統,過於結構化,過於大膽。簡單來說,就是太在意大格局了。

另一方面,評論中的很多特點是表達論文要素的表述「聽起來是真的」、「聽起來是真的」或「引起共鳴」,通常是為了承認貝克不知何故充分抓住了我們社會中的主導情緒。

即使是經驗主義學者賈維斯也承認,風險社會論證成功地確定了「我們對科學、進步和理性的局限性的集體焦慮的本質」,而斯科特雖然對貝克的工作持批評態度,但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描述一篇對許多同時代人來說「聽起來很真實」的論文,該論文被廣泛認為是在談論我們這個時代,但被認為太抽象、太結構化,無法以科學上可接受的方式滿足經驗?

在這裡引用肯尼斯·沃爾茲的話可能很有啟發性:「結構永遠不會告訴我們我們想知道的一切。相反,他們告訴我們一些大而重要的事情」。這個想法在這裡很關鍵。

在某種程度上,「大而重要的事情」不能完全「科學」。它們處理結構級別的總體模式,因此不一定可以在較低級別的查詢中進行測試。

確定一個大模式必然意味著簡化世界,因此,使理論暴露於經驗上的不一致。正如沃爾茲所說,這些類型的理論是「對世界的徹底簡化,它們之所以有用只是因為如此」

世界太複雜和難以理解,無法從中可靠地推導出簡單的結構;我們註定要下無法證偽的賭注。而這恰恰是貝克作品的特徵。正如他之前的許多歷史哲學作者一樣,他試圖捕捉「我們時代的決定性特徵」,即識別黑格爾所謂的他的精神,即時代精神,更常被稱為作為時代精神

只要它存在,定義時代精神幾乎就超出了科學的範圍,因為任何科學方法都不可能有適當的工具來衡量像時代精神這樣的普遍事物

這些都是經典的敘述。我的論點是,對不可估量的威脅、不可預知的未來和違背諾言的意識決不足以解釋焦慮。因為未來將是充實的,並且可能充滿希望。

一定要有哲學的元素比起科學,推測更像是對時代本質的解釋或評論。使這些理論「有效」的是它們在理解世界、幫助闡明世界,或至少為辯論增加一個鏡頭,或引發對其術語的重新思考方面有用的能力。

結論:

首先,風險社會不應被視為一種純粹的分析理論,並自信地應用於經驗,也不應盲目地將其作為政策建議的來源。人們更應該將其視為對我們時代的一種詮釋,一個強大的鏡頭,它只看到其前提允許看到的東西,但已被證明是一個原創和敏銳的鏡頭

其次,由於這篇論文旨在捕捉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從而尋求全面性,我認為它會受益於類似性質的兼容工作,即巴迪歐的工作,這將擴大其範圍並更好地突出重要性風險時代的(非)意識形態維度。

參考資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