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為何不屑於成佛?她還有一個身份,如來也得稱聲「尊者」

甬說 發佈 2024-04-29T04:34:27.713008+00:00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兩手左托法輪、右施無畏印,垂目而立,慈悲度眾生,這就是位於我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區的南海觀音立像,常年供奉香火不斷,來到此處的遊人見到觀音菩薩無不安心、平靜,皆誠心而拜。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兩手左托法輪、右施無畏印,垂目而立,慈悲度眾生,這就是位於我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區的南海觀音立像,常年供奉香火不斷,來到此處的遊人見到觀音菩薩無不安心、平靜,皆誠心而拜。

由於印度佛法的逐漸消亡,古代中國與印度在佛教方面的交流也日益減少,本在南印度布怛落迦山的觀音菩薩道場轉到了我國東海海域的普陀山上,因此觀音菩薩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位列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觀世音菩薩最為我國人民熟知,因其有大慈大悲之心,願度一切眾生脫離人間疾苦,助誠心之人獲得般若智慧。

世人有願皆求觀音菩薩,菩薩也滿足世人所求,功德無量的菩薩為何沒有成佛,在眾位菩薩之中又為何是女兒身,或許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窺見一二。

觀音身世之謎:從精進勇猛到溫柔敦厚

按照宗教故事的說法來看,觀世音菩薩前身是印度一個被稱為輪王的人的兒子,很明顯,這說明菩薩是男兒身。

於是,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原大地,大約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信徒接觸到的觀音菩薩與其他菩薩形象無異,都是瀟灑的「偉丈夫」。

從古代觀音菩薩畫像和石像中也可以看出,觀音菩薩並非一開始就是以女性形象出現的,盛唐之前,觀音菩薩的造型還都是長眉大眼、方額突出、面部飽滿的男性形象為主,而宋朝時,觀音菩薩的女性形象就非常普遍了。

在古代印度,女性一直受到輕視,哪怕在印度佛教中也是如此,宗教中普遍以男性表示一種慈悲,所以無論哪位菩薩,都是以男性的造型示人。

古代中國的女性地位雖然也很低下,但是在世俗生活中「和藹慈祥、善良親和」通常都是來形容女性的,尤其是傳統孝道中的「慈母」更說明女性比男性要仁愛、慈悲。

因此,人們心中觀音菩薩普度眾生的慈悲面容,恰恰像是一位慈祥、寬厚的母親,用溫柔敦厚的心呵護、疼愛著她的兒女,每一個受到她幫助的人都能感受到春風化雨般的溫暖,真正獲得心靈上的安慰和力量。

這便可以看出,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在不斷吸收中原本土的文化,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結合,才能使民眾更容易接受且信服。

送子觀音的形象更能體現出漢傳佛教與中國世俗思想的結合。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深深植根於傳統的自然經濟影響下的中國封建社會,只有人丁興旺才代表家庭的勞動力充足,所以,女性承擔起了沉重的生育壓力,那麼「送子」者的形象最好就是能與女性產生共鳴。

除此之外,在醫療水平有限的古代,生育的危險比現在大很多,每個家庭尤其是產婦都會祈求生產過程順利、母子平安,因此,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薩形象更容易讓產婦接受,相信她可以緩解生育的苦難、保佑自己和孩子都平安。

菩薩是一種傳統的佛教形象,代表著勇氣、精進和熱心,常常是勇敢、勇敢、勤勉、慈悲、慷慨、善良、忠誠的象徵,以及具有抗拒惡行的力量,菩薩以慈悲心態來彰顯自己的德行,有時會冒著危險去幫助別人,以表達自己的慈悲之心。

對菩薩形象而言,精進勇猛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它激勵著人們不斷努力、不斷前行,勇於接受挑戰、擔當責任,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更遠大的目標。

而溫柔敦厚的菩薩形象代表著慈悲、寬容和智慧,他們把自己的愛、慈悲和智慧傳授給他人,拯救眾生,幫助眾生走向正義與善良的道路,他們的寬容和包容教育和引導著眾生,傳播著正義、善良和愛的力量。

所以,無論觀世音菩薩是何種形象,她都在以精神上的智慧、力量和勇氣指引我們實現慈悲、良善和正義。

到底誰是七佛之師

除了在俗世間受到民眾的信賴和供奉,觀世音菩薩在諸佛和菩薩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在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中,觀世音菩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連如來佛祖都稱她為「尊者」。

《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身份很高,從孫悟空的一句話中可以見得,他在被帶上金箍之後,氣急敗壞,說觀音菩薩身為「七佛之師」非但不已慈悲為懷,反倒用這樣的伎倆害他。

「七佛之師」,就是毗婆尸佛、釋迦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毗舍浮佛七位佛的老師,如果按這種說法,原來觀音菩薩是佛祖的老師,難怪她地位高、還很受尊敬了,因此,既是佛祖之師,便也不必非要成佛。

但是,「七佛之師」其實並不是觀音菩薩,而是四大菩薩之首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佛教中就是一位老師的形象,身騎獅子、手持寶劍,寶劍代表無上智慧,能夠斬斷一切無明煩惱,獅子代表著菩薩的精進勇猛。

在中國,文殊菩薩十分受考生的青睞,不僅在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時常能看到考生的身影,就連在影視作品的視頻中,一旦文殊菩薩出現,彈幕和評論里就會不斷出現「求文殊菩薩保有我上岸」之類的文字。

如果撇開「七佛之師」的爭議不談,觀音菩薩是否當得起佛祖的一聲「尊者」,她在《西遊記》中的作為完全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如來佛祖造出三藏真經,可勸世人為善,需要一人為取經者保駕護航,明知路上艱難險阻眾多,觀音菩薩也毅然願往,佛祖也贊其「神通廣大,方可去得」。

在組建取經隊伍時,觀音菩薩也挑選了曾犯下過錯在人間受罰的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和小白龍,給他們機會以戴罪之身保唐僧取經、降妖伏魔、重修正果。

在唐僧師徒取經途中的第二十八難里,觀音菩薩幫助孫悟空降服了紅孩兒,紅孩兒雖是幼童模樣,卻頑劣得很,屢次出爾反爾,菩薩慈悲不傷其性命,讓他一步一拜,拜到落迦山,才做了善財童子。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貫穿《西遊記》的始終,無論是神仙還是凡人,只要見到她,無不謙虛有禮、叩首膜拜。

在她現身開建大會時,眾人看見時常供奉的觀音菩薩,又驚又喜,全都跑來磕頭禮拜,感念菩薩的大恩,皇帝拜其保佑國泰民安,官員拜其保佑得遇明君,百姓拜其保佑風調雨順,菩薩仍是端莊慈愛地看著她的信眾。

如此有威望的觀音菩薩,掛念著世俗中的眾生,救苦救難,踐行著佛教的教義,她不必非是「七佛之師」,理當受到尊敬。

從高高在上的佛到普度眾生的菩薩

與其他佛像和菩薩像不同,觀音菩薩有許多的形象,比如持經觀音、白衣觀音、魚籃觀音、一葉觀音等等。

觀音菩薩的這些形象都代表著她是無處不在的,有許多故事都講述了她對世人的親切,幫助他們獲得智慧。

傳說有一個人,去廟裡拜菩薩,突然心生一念,如果我來當一天菩薩怎麼樣,他便向菩薩提出這個要求,菩薩欣然應允,還提醒他,坐到菩薩的位置上就做到一點:無論如何都不要說話。

此人心想這也不是難事,輕鬆就可以做到,就爽快地答應了。

這時一個經商之人走進廟裡,拜完菩薩離開時錢包掉出來了,但他沒有發現,拜完就走了,與菩薩換位之人剛想出言提醒,想起與菩薩的約定,就沒說話。

而後一位衣著襤褸的窮人走了進來,他的孩子臥病在床卻無錢醫治,他祈求菩薩能不能救救孩子,磕頭時看到了上一位商人掉落的錢包,他喜極而泣,認為菩薩保佑他的孩子有救了,與菩薩換位之人又想說話,想到約定後又忍住了。

第三位來者是個漁民,他祈求菩薩保佑今天不要有風浪,因為他要出海打魚,這時發覺自己丟了錢包的商人回來了,看到漁民後誤以為他偷了自己的錢包,兩人陷入了爭執。

與菩薩換位之人再也忍不住了,下來說出了真相,最後窮人還給了商人錢包,商人向漁民道歉,漁民出海打漁去了。

結果窮人的孩子沒能得救,漁民打漁卻遇上了風暴葬身大海,這個人懵了,自己說出真相不是做了好事嗎,為什麼會是這種下場。

菩薩對他說,如果你始終保持沉默,窮人的孩子已經得到了救治,漁民現在還陷在與商人的糾紛中無法出海,自然能保住性命,商人也有了行善的機緣,可是你一開口,一切都變化了。

這種沉默不語的哲學氣質,來自於佛教以智慧見長的宗教傳統,而這正好契合了中國文化精神中沉默是金的堅毅品質。

觀音信仰這種知行合一的獨特魅力,也在佛教眾多宗派中獨樹一幟,歷久彌新。

沉默被用作獲得知識和洞察力的工具,也可以用來反思自己的動機和行為,通過安靜的觀察和沉思,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及其複雜性。

沉默的哲學氣質,還能夠提高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因而能夠做出更加正確的決定,並保持內心的平靜。

在與人相處上,他讓你更容易走入一個人的內心,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和他們的觀點。

此外,它最為重要的品質是:可以幫助一個人過於依賴物質的東西,從而開發心靈,解放人的全部潛力,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聞聲救苦:願生命化作那朵蓮花

在某些信仰中,聲音被認為是眾神的語言,同時也是表達個人虔誠的一種方式。

在祈禱中使用聲音有助於營造一種敬畏、專注和真誠的氛圍, 聲音還可以幫助人們向神靈敞開心扉,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

此外,聲音可以幫助人們帶來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由於這些原因,聲音是許多信仰中祈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猶太教中,先知就認識到音樂的力量,所以猶太人的祈禱通常包括誦經、唱歌和背誦禮儀祈禱文,在哈西德傳統中,音樂被認為是具有將靈魂與上帝聯繫起來的力量。

而印度教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其對聲音的實踐深深植根於其傳統,他們的教徒認為聲音是自然界的五種元素之一,並將 Maha Mrityunjaya Mantra 等咒語和祈禱視為精神成長的強大工具。

跟上述兩種古老宗教相比,後來崛起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都繼承了這一傳統。

基督教尤其重視聲音,基督教教堂經常使用鐘聲來召喚信徒祈禱,而音樂如讚美詩和聖歌常常被用來營造那種崇敬和沉思的氣氛。

在伊斯蘭教中,聲音是溝通真主的唯一語言,穆斯林祈禱通常是齊聲吟唱,而古蘭經經文的吟唱是伊斯蘭教實踐的美學追求和教徒們最高的禮儀規則。

同樣,在佛教的傳播中,覺悟者們在修行中也強調聲音的作用,通過念誦《心經》和《觀世音真言》等佛教誦經,能夠達到讓內心專注於佛陀教義、摒棄痴心雜念的效果。

一般人對觀音菩薩訴說自己的困難的時候,往往是先念誦大悲心陀羅尼和心經,當然也可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同時要擺上香燭供養菩薩。

這之後,才可以誠心誠意地向菩薩發願求助,請求幫助,完成這些儀式後,信眾會相信觀世音菩薩暗中已經幫助他解決問題。

最後,如果在生活中繼續修行佛法,每天用功,一來報答菩薩的恩德,二來能夠逢凶化吉,早日脫離苦海。

比起許多佛的名號,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更加親切和藹,誠心誦其名號,便可得到菩薩的救助。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觀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名號為正法明如來,但其仍願以大慈悲心拯救苦難,因此倒駕慈航,仍為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就如同一朵蓮花,至淨至純,對眾生的憐憫皆發自善心,對世人的救贖毫無私心,不求功名利祿,只為普度眾生。

觀音信仰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無論小孩還是老人,貧窮之人還是富甲一方,都或多或少的知道觀音菩薩的故事,這種方便的信仰方式在民間的自發傳播中所產生的效果遠遠超過任何的宗教。

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影響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深入人心。

漢傳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消解掉了印度佛教的神秘感,真正幫助到了許多人,因此,根據中國佛教徒的信仰,只要心中大慈大悲,發慈悲之心,人人皆可是觀音。

觀音被譽為「觀音」,深受中國人民的崇敬,最流行的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方法是念誦六字真言「Om Ma ni Pad me Hum」,人們相信念誦此咒會帶來祝福和好運。

在中國的藝術和建築中也可以看到觀音信仰,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寺很多,其塑像常出現在宮殿等重要場所。

此外,觀音還經常出現在繪畫和其他藝術作品中,大大傳播了慈悲的理念。

如今,觀音信仰在中國文化中仍然非常活躍,許多人仍然相信這一教義,並努力按照其原則生活,觀音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它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文化和信仰之中,並將繼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秦傳利. 觀音菩薩之「悲智雙運」思想的現實意義[J]. 西部學刊,2022,(08):167-171.

[2]支景. 觀音菩薩的女性化及其審美意蘊[J].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8,(02):114-120.

[3]張麗. 觀音菩薩:《西遊記》中不可或缺的人物[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3):31-33.

[4]譚繼和. 觀音中國化的歷史經驗[J].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6,(02):125-130.

[5]彭迎迎. 淺析觀音菩薩的性別演變及其成因[J]. 中國民族博覽,2016,(01):84-85.

[6]劉玲. 「至高至善」的存在——論《西遊記》西天諸佛與菩薩[J]. 文藝評論,2014,(10):42-45.

[7]李利安. 觀音信仰的中國化[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62-68.

[8]西遊記/(明)吳承恩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