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或打破高等教育的圍牆 教育正面臨一個根本變革的時代

光明網 發佈 2024-04-29T06:04:42.906910+00:00

網際網路誕生前,專家創造知識;網際網路出現後,用戶創造知識。人工智慧出現後,誰是知識的主宰?ChatGPT代表的人工智慧可能已經開始打破高等教育的圍牆。當下,它的突破口可能主要在論文和知識的檢索,那麼未來呢?

網際網路誕生前,專家創造知識;網際網路出現後,用戶創造知識。人工智慧出現後,誰是知識的主宰?ChatGPT代表的人工智慧可能已經開始打破高等教育的圍牆。當下,它的突破口可能主要在論文和知識的檢索,那麼未來呢?

從未來回望教育,從教育的終極目標看當下的教育,如果教育繼續以知識傳授為導向、以超前學習為捷徑,那麼我們能夠應對人工智慧崛起的將來嗎?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對話位於江蘇蘇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學未來教育學院執行院長張曉軍。「中國的教育優勢從網際網路開始就受到挑戰,禁止ChatGPT對大多數學校、多數專業而言,可能並非一勞永逸。」他說。

中國的教育優勢

從網際網路出現後就受到挑戰

一個很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未來的人工智慧會讓我們在現有教育制度下培養學生的優勢蕩然無存。這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的觀點。對此,張曉軍表示認同。在今天,很多的知識可以上網查到;在未來,可能有更多的知識,機器會幫你查到。按照兩位學者的判斷,知識累積的優勢日漸式微。

網際網路的出現,導致了知識大爆炸,自此,中國教育就遭遇了挑戰。以前是專家創造知識,對於學習者而言,知識學得越多,占的優勢就越大,然而,網際網路出現後,創造知識的主體變成了用戶,「比別人多學一點」已經不再是優勢,「在海量知識面前,個人擁有的知識僅僅是一滴水。」

而人工智慧的爆火,更是助推了我們以前構築的知識學習體系的瓦解。

「機器人可以更大程度比你學得好。」教育正面臨一個根本變革的時代。如果說,過去40年的教育改革,只是對知識導向型教育體系的修修補補,那當下面臨的則是全世界範圍內底層邏輯的改變。

未來的教育方向

引導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過去十年內,已經有大量關於「人工智慧如何影響社會」的討論,也有幾次像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機器人取代很多工作、元宇宙橫空出世等熱點事件。這次ChatGPT的爆火,只是這一系列人工智慧和數位化技術影響人類生存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節點。

「衝擊,早就到了。」人工智慧社會,人們的學習途徑和教師的崗位設置肯定會有變化——不再由專家來主導知識,而由用戶創造共享性的學習。這是一種以興趣為導向的、泛化的學習,所有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

在共享型社會,教師的角色轉變早就開始了,尤其是大學教師。「十年前,學生要到教室上課,現在,如果老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那麼人工智慧會做得更好。你想了解一個問題,只要問ChatGPT就可以了。它不逼迫學生,學生也可以不用來教室。大學教師要想站到大學講台上,就必須轉型。」在張曉軍看來,未來的教育方向,是引導學生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引導學生形成興趣,通過個性化的支持,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

沒有一個大學校長

能夠迴避ChatGPT的衝擊

作為大學校長,應該如何規範人工智慧在學校的使用?在張曉軍看來,目前,部分學校對ChatGPT的禁止只是短期的。從長期來看,沒有一個大學校長能夠迴避ChatGPT。「如果大學的考評機制仍然是考試和寫不痛不癢的論文,老是布置一般性的問題,何不叫更擅長的ChatGPT來寫?」張曉軍反問。

那麼,哪些論文是ChatGPT寫不了的、是老師應該布置的?「人工智慧難以創作本地化的、面向問題解決的知識。學生應該寫的論文,是ChatGPT回答不出來的、場景化、具體化、融入當地化的東西。比如,對西交利物浦大學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調查、蘇州當地某個學生關注的個性化問題等,這些學生未來生活和事業中將面臨的問題,人工智慧可以提供一些一般性的分析維度,但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整合和提出觀點及解決方案。如果學生實踐的項目都是本地化、獨特的,ChatGPT就沒有辦法取代。」

一門課一定要考試嗎?一定要提交什麼東西嗎?未來,人工智慧發展成熟的階段,還需不需要用考試來衡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現在的考試,運用的是「後考核」的方式,即學完了再考試。在大數據時代,這種方式將面臨挑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可以通過人工智慧建立模型,追蹤學習過程,看他是不是一個學習自主的人。」張曉軍擔任過全國首個大學教學創新大賽評委。他親歷過一位教授人工智慧的老師,取消考試,用建模的方式追蹤學生學習過程的案例。「在相對靈活的高等教育階段,過程性考核並不難,缺的是模型。人工智慧能顛覆很多。」他說。

數百年的教育體系

如今正面臨挑戰與重塑

教育,為人的終身幸福奠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重新思考教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教育2030:未來的教育和能力》

一致提出教育在智能社會中的新邏輯:能力和素養導向的、貫穿一生的學習,融入社會和生活的、虛擬和現實融合的教育等。

過去三百年建立起來的教育大廈,在當前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衝擊下,面臨重重挑戰。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明天的問題,這樣的觀念,在人工智慧時代即將老去。

「未來,教育的基本邏輯不是幫助一個人在前幾十年積累足夠的知識,以供其後幾十年的生活和工作,而是成就一個人從出生到離開人世的全生命周期的學習;教育不是打造一個遠離社會的象牙塔、培養擁有在專家看來極具美感的知識體系的人,而是引導和幫助人在這個複雜和多變的真實世界中獲得擁有幸福和快樂生活的能力。」張曉軍撰文指出。

可能,未來教育年限不會像現在這麼長;可能,創新會真正在教育中誕生;可能,培養在多變世界中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者的自主性,將成為教育不能忽視的命題;可能,支持學生發展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這一切取決於,教育界對當下的教育體系底層邏輯的思考與重塑。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來源: 華西都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