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就算沒有西來的科學,中國最終也要發展出現代科學

秦安戰略 發佈 2024-04-29T06:11:00.715362+00:00

其次,劉先生提出商榷的是關於敘述科學史的邏輯自洽問題,尤其當說到吳國盛在其書的前言中有「今天我們稱之為科學的東西本來就是來自西方的,要理解什麼是科學,就必須回到西方的語境中」之句,劉先生很委婉地指出:「籠統講我也是贊成的,就現實社會需求而論我也支持由此而推導出的一系列操作性主張,但細究起來,就不能認同了。」

今天,看到頭條「反樸」轉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系)評吳國盛著《什麼是科學》(商務印書館)的文章。我很贊同劉先生的看法。

首先,對科學史做比喻,劉先生認為「河」比「樹」更合適。我也認為科學應該是各條涓涓細流匯成的一條大河,而不是從某一根部分叉的樹枝。

其次,劉先生提出商榷的是關於敘述科學史的邏輯自洽問題,尤其當說到吳國盛在其書的前言中有「今天我們稱之為科學的東西本來就是來自西方的,要理解什麼是科學,就必須回到西方的語境中」之句,劉先生很委婉地指出:「籠統講我也是贊成的,就現實社會需求而論我也支持由此而推導出的一系列操作性主張,但細究起來,就不能認同了。」

為什麼細究起來就不能認同了呢?劉先生說吳的說法暗含了「西方科學正宗論」,他說希臘的確匯入科學這條大河的水多一些,但它還是支流。

我之所以感興趣也贊同劉先生這些觀點,是因為我認為即便沒有西方科學,中國遲早也會發展出現代科學,不管遲一千年或者兩千年。因為有一個東西是東西南北的人共有的,那就是生活需求。我們的所有科技發明都源於人有需求。

只不過東西方走了不同的路子,中國有的是從宏觀到微觀,西方走的是從微觀到宏觀。這兩者遲早是要匯合的,實踐表明從微觀出發距離現代科學更近一步,如此而已。

古希臘學者也很在意宏觀上如何解釋宇宙,他們仰望星空,但他們的落點在微觀上。比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比如,畢達哥拉斯的數。即便柏拉圖的理念相當於一枚思想原子。按這個思路,兩千來年後,人們真的確認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數真的成了描述宇宙結構的工具。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家們的起點並不低。他們認為物質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他們用道和陰陽解釋現實世界,雖然也提出了精微之氣的觀念,卻沒有繼續追究這精微之氣是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

問題在於後來的中國人認為先賢們已經揭示了宇宙的全部真理,後學們把主要精力用在注釋經典上而不是繼續追尋宇宙的結構和運行的本質即規律。在中國人看來,所謂的學問就是對先賢們的思想的認識和理解。

有趣的是,中國人最講究實用,卻沒有發展出最實用的現代科技。反而是希臘人總喜歡想入非非,結果最先接近最實用的現代科技。詭異的點在哪裡呢?在中國人認為用道、陰陽、五行解釋宇宙就夠了,沒有必要總在那裡仰望星空。接下來的重點應該放有用的事物——人際關係的研究上。孔夫子的「仁」,就是人人都要處好相互之間的關係,互敬互愛、互幫互助。整個社會,各就其位、各安其分,這個社會就和諧了。統治階級把孔孟之道拿過來,重新包裝一番,構建起了一套統治術的理論。而且認為只有這個理論才是正宗的、高貴的,其它都是邪門歪道,故科舉只考孔孟之學如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墨子一派因此逐漸沒落,被蔑視為雕蟲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其實,墨家學派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不亞於同時代的希臘人,但他們沒有發展的機會。

當然,我們不能說儒家思想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根子還在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人們只要天下安定、不誤農時、勤勞耕種,生存是沒有問題的。人們對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願望不是很強烈,安於現狀,過小農經濟的日子也很幸福。西方世界不一樣,他們必須出海交易、必須打仗才能獲得財富,這就刺激他們的獲得財富的欲望無限膨脹,戰爭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須。也就是說,他們的需求對他們想改進技術的刺激更大。如果墨子生在西方,它的學派一定是引領西方科技的先聖,不會亞於亞里士多德們。

有人會說,中國也面臨著此起彼伏的戰爭啊!為何沒有刺激需求呢?中國的戰爭,除了抵禦遊牧民族周期性的侵擾外,就是內部的改朝換代。

我們在中國的史書上看到的是濃縮的歷史,看起來好像天天在打仗似的,其實和平的時間還是長於戰爭的時間。而且,遊牧民族侵擾中原後也模仿著中原農業文明,也學習繼承了中原文化,包括孔孟之道為基礎的政治文化。他們的學者一樣把中國先賢的思想當成了唯一的學問,一樣的把墨家學派的東西視為奇技淫巧,他們也沒有在科學技術的路上去花過太多力氣。

一句話,古代中國社會總體上的穩定性超過西方社會,人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不強烈。但是,慢不等於走不到位。總有一天中國人也會發現分子、原子、電子、質子這些東西,也會發明電器,一旦用上,嘗到甜頭,那就一發不可收拾。

回望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並不慢,和西方處於同一水平。後來,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社會的穩定性增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慢起來了,說白了需求不強烈了。

這就存在另一個問題,社會穩定不好嗎?這顯然不是!我絕沒有這個意思。好是價值判斷,慢是效率判斷。好,這裡是指一個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安穩感、和平感。人們認為安穩、和平的社會是好的社會,安穩了、和平了,只要勤勞耕種、紡織、漁獵、放牧,就會過上安穩、和平的生活。那時的人們沒有我們今天體驗到的現代科技,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另一種獲得感。我們不能強迫古人能感受到我們今天對科學技術的感受不是?

我們注意到,老子很嚮往的那種雞犬之聲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生活,古人把遠古時期的原始部落生活想像的很美好,如中國的堯舜時代,西方的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當代人住著洋房、開著汽車、玩著手機還天天抱怨這不幸福、那不幸福,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西方科學技術,今天的人們都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穩和平的生活,你能說人們就不幸福嗎?

如果一邊是安穩的、和平的、不為衣食而憂的,還可以追求個人的興趣(例如琴棋書畫)的生活;另一邊是人們過的是拿著高科技武器天天打來打去,每個人不知道自己下一秒鐘是不是還存在的生活。你選擇哪一種生活呢?

我說的意思:科技不是決定幸福的因素,但科技可以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幸福感。

中國人就是這樣,科學技術方面是比西方人慢了幾步。但只要接觸到科學技術,中國人就很快就把它溶解在自己的文化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可以預言,過不了多久,中國人就會像沒有缺失過現代科學技術這一課一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有些人還在爭論,元朝是不是中國的朝代,清朝是不是中國的朝代,太狹隘了嘛!如果不是朱元璋建立明朝,說不定元朝再存在100年蒙古人和漢人都分不清了。如今,滿人在哪裡?和漢人融為一體了嘛!滿漢真的一家了嘛!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了嘛!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力量。不信我們假設就弄一批牛皮哄哄的央格魯昂撒人來中國生活三代,你看他還剩多少昂撒人的味道。這和移民國外的中國人不一樣,四、五代了都還記著自己是中國人。

由於中國文化的開放和包容,別的民族的文化一直在給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胡服騎射不是傳為美談嗎?唐朝不是以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為人稱道嗎?好像李淵一家也不是純種的漢人吧?

許多人罵清王朝夜郎自大、閉關自守,清王朝也沒有拒絕接受西方的科技嘛!不是有師夷技以制夷嗎?師夷技不就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嗎?學來了不就是自己的了嗎?吵什麼呀!

而且西方科學的概念不等於現代科學,西方科學只是匯入現代科學河流的一條水量較大的河流。中國雖然沒有發展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但對現代科學的發展也是有貢獻的,中國科學也是匯入現代科學河流的一條支流,否則李約瑟拿什麼寫《中國科學技術史》呢?

我們今天有了科學技術的加持,有條件既安穩、和平,又享受現代科技成果。這不是當然應該的,是幾代中國的先烈們通過巨大的自我犧牲為我們掙來的,也是我們勤勞勇敢掙來的。對此,我們只有兩個字:珍惜!

總之,我相信,就算沒有西來的科學,中國最終也要發展出現代科學。只是我們這一代可能趕不上而已。

註: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牟林,為本平台原創作品,新的一年,祝願大家攜起手來、戰勝疫情、遏制霸權,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