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借閱量下降,是大學生不愛讀書了嗎?

光明日報 發佈 2024-04-29T07:16:52.019969+00:00

文|李哲青島大學工會委員會最近的一則通報顯示,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借閱量,由十多年前的每年約60萬冊,降到了每年約6、7萬冊的數量,借閱量降到了十多年前的10%。學生一年的課外閱讀圖書量大致僅有2~3冊。據圖書館的老師反映,教師的閱讀積極性也不高,借書看書的不多。

|李哲

青島大學工會委員會最近的一則通報顯示,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借閱量,由十多年前的每年約60萬冊,降到了每年約6、7萬冊的數量,借閱量降到了十多年前的10%。學生一年的課外閱讀圖書量大致僅有2~3冊。據圖書館的老師反映,教師的閱讀積極性也不高,借書看書的不多。

圖片來源:青島大學微信公眾號(汪怡然 攝)

這種現象,其實不惟青島大學,在高校都很普遍。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主要就是圖書,除此之外,很難再找到更合適的途徑。現在,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不僅在讀書APP里可以閱讀,在微信公眾號等內容平台也可以輕鬆實現閱讀。所以,圖書館的借閱量下降,並不能準確反映閱讀本身的下降。

尤其是,在短視頻時代,刷視頻占據了人們很大的空閒時間,這當中當然也包括很多大學生。以往,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是讀書、看報、聯誼會,現在的大學生擁有了更豐富多元的選擇。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接收信息的方式和內容都在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圖書館借閱量下降,只不過是整個社會發生巨變中的一環。

2020年,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我國數位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全面上升,有76.1%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24.8%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21.3%的成年國民使用Pad(平板電腦)進行數位化閱讀,紙質書報刊的閱讀時長均有所減少。這能說全國人民都不愛讀書了嗎?只不過是陣地轉移罷了。

圖片來源: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其實,不僅是高校圖書館,社會上的很多書店,近些年也都出現了蕭條景象。前不久,網紅書店言幾又陷入「關門潮」就曾引發熱議,其在關閉了其在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部分門店後,又關閉了在上海的最後一家門店。即使有消費場景的多樣化開拓,也難擋紙質書的江湖退隱。

這也不僅是我國獨有的現象,在世界範圍內,紙質書店的衰落正在成為大趨勢。據《日本時報》報導,日本出版基礎設施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日本全國有16722家書店,2022年降至11952家,10年間減少近30%。可以說,紙質媒介的消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整體進程,認識到這種趨勢,學會接受這種變化,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應對。

回到大學圖書館的例子,借閱量下降,或許問題不是現在的大學生不愛讀書了,而是現在的圖書館跟不上時代變化,無法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了。因此,與其把大學生機械地往圖書館裡趕,不如讓圖書館自身多做些改變。比如,可以定時舉辦一些閱讀分享活動、具有專業針對性的主題展覽、根據教師推薦和學生需求更新圖書種類,等等。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2022年7月,據知網一篇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的高校圖書館借閱量分析論文中的問卷數據,有42.61%的學生認為圖書館的新書少、沒有滿足需求;31.36%的學生認為圖書館紙本圖書攜帶不方便、更新慢,有52.35%的學生選擇自己購買圖書。這些數據,一定程度就反映出如今大學圖書館的短板,急需補齊。

當然,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短期內並不會消失,也仍在發揮重要作用。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的確,圖書館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既是一個顯見的知識載體,也是一種文明象徵。關鍵是,它們也要與時俱進,才能煥發生機。試想一下,如果博爾赫斯生活在電子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甚至元宇宙,他又會怎麼說呢?


文字:李哲

圖片:青島大學微信公眾號、新華網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