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典史,一座被圍的孤城,南明抗清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像素說 發佈 2024-04-29T08:14:42.755345+00:00

因清軍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號,一時間各地望風而降,而一個叫江陰的小城,在一位名叫閻應元的典史的帶領下,足足堅守了81天,城破之時,無人投降,全城殉難,可歌可泣,堪稱南明抗清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明末清初,天下大亂,李闖攻破北京城後,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占京師(今北京)。因清軍打著「為君父(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一時間各地望風而降,而一個叫江陰的小城,在一位名叫閻應元的典史的帶領下,足足堅守了81天,城破之時,無人投降,全城殉難,可歌可泣,堪稱南明抗清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剃髮風波,江陰抗清

弘光元年(南明年號/1645年),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小城江陰無奈降清,大明知縣林之驥去職,由清廷指派知縣方亨繼任,方亨依清廷例頒布「剃髮令」。6月28日鄉耆何茂、楊起、周順、邢觳等人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由議請留髮,遭到方亨的拒絕與辱罵。眾人不服,怒罵方亨為大明進士,頭戴大明紗帽、身著圓領,而今卻跑來做建奴知縣,不知道禮義廉恥羞!方亨被眾鄉耆罵的狗血淋頭,自知理虧,於是暫停所議。

閏六月初一,方亨以上香為名,召集江陰諸生、鄉紳、百姓,並告知眾人眾人剃髮之事,並言明此乃大清律法,任何人不可違背,說罷就直接掉頭返回縣衙了。

眾人聽後憤怒不已,聚集在一起,並在諸生許用的帶領下在明倫堂立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

說時遲那時快,這個時候從常州府傳來了嚴令剃髮的文書——「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話。方亨閱後,立馬喊來書吏,讓其按照府文撰寫布告,當書吏寫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時,一股無名的怒火燃燒開開,隨即將筆扔到地上,說了句「就死罷了!」

很快,這個消息傳遍整個江陰城,引來了無數人的怒火。方亨見江陰百姓誓死不從,便秘密上報常州府,請求派兵並多殺不從之人樹威。當然,這封密信沒有發出去,而是被義民截獲。初二怒火衝天的義民將方亨擒拿斬殺,並推典史陳明遇為首,打出「大明中興」的旗號正式反清。

很多江陰百姓反清的消息傳了開來,清常州知府宗灝派出三百兵丁前往江陰鎮壓義民,於閏六月初五被江陰軍民全殲於秦望山下。而後在陳明遇的帶領下,江陰軍民多次打退清軍的進攻,同時江陰城中各處嚴查奸細,並發出公告檢舉或抓獲奸細者,賞紋銀五十兩。將原縣令方亨及有投敵企圖的奸細處決,有效的遏制了江陰從內部崩潰的可能。

時間來到閏六月二十一,清軍命降將劉良佐率麾下軍隊將江陰城圍困起來,二十四日,劉良佐從東城外往江陰射進了招降書,江陰軍民直接回拒。劉良佐見勸降已無可能,便對城外的義民舉起了屠刀對他們大肆捕殺,企圖切斷江陰城內軍民外援。

七月初一,劉良佐開始攻城。奈何江陰城中防禦嚴密,清兵只能採取箭攻的方式,城中軍民手拿鍋蓋遮蔽箭雨,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得到清兵射來麼箭支補充。

閻應元出山,小城上下秩序井然

江陰雖然抵擋住清軍的進攻,但形勢卻日益嚴峻,典史陳明遇雖忠肝義膽也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抵禦清軍,但他也深知自己缺乏軍事才能,於是他想推薦賦閒在家的前典史閻應元代替自己領導守城,卻遭到江陰守備顧元泌的反對,無奈也只能不了了之。

七月初五顧元泌登城與敵對射,射出的箭矢每每一到敵人跟前便墜落在地,眾人心有所疑,卻沒有實質證據。後來,江陰軍民發現了顧元泌命人偷盜對付清軍的火藥,並從城上投給清軍,坐實了顧元泌投敵的事實,憤怒的江陰軍民將顧元泌拿下,並在他的住所中找到其私通清軍的文書。於是江陰軍民斬殺了包含顧元泌在內的同犯四十餘人,掐斷了清軍在城中的內應。

隨著顧元泌被誅,陳明遇再一次提出請閻應元主持守城重任的意見,這次毫無意外得到眾人的一致贊同。陳明遇便委派16人連夜出發趕往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說明來意後,閻應元說道,要我出山,你們能從我則可;不然,不為你們主持。眾人聽後大喜,大聲回應閻應元。就這樣,閻應元於七月初九帶領江陰城祝塘少年600人,執械入江陰城。值得一提的是,途經七里廟時,閻應元在廟牆上題詩,以表自己誓死抗爭之心。

入城後,閻應元立即喊人拿來了江陰的戶口進行查閱,並挑選出青壯男子組建民兵,整合出鄉兵20餘萬人上城守衛江陰,每個城垛分配10人。武舉人王公略鎮守東門、陳明遇鎮守西門、汪把總守南門、閻應元鎮守北門;閻應元與陳明遇兩人還肩負巡查四門的責任,誓要肅清內奸。同時為了確保軍械糧餉不出問題,閻應元於江陰紳民商議過後,將城中物資分類進行徵集,再統一進行分配使用,實行戰物資管控措施。

江陰這座小城在閻應元的帶領下,一改此前混亂的狀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個方面各方面井然有序。

誓死抗爭,不做亡國奴

七月十一,清軍對閻應元鎮守的北門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在閻應元的帶領下,城上布兵井井有條,矢石箭雨不斷,一直打順風戰的清軍哪見過這種場面,一時間被嚇得不敢前進。劉良佐見狀大怒,傳令九員上將駕雲梯登城,誓要拿下江陰,閻應元坦然應對,最終清軍上將五死四傷,或身中數箭,或墮城摔成齏紛,或被江陰義兵長槍刺殺。

劉良佐怒火中燒,調集數員猛將、三萬大軍、雲梯十張,分十處上城,於第次日繼續猛攻北門。

三萬大軍聲勢浩大,閻應元渾然不懼,命城上軍民以磚石禦敵、長槍拒敵,一時間清軍無法前進分毫,死亡無數。

某位滿人大將見狀自告奮勇親登雲梯,跨上江陰城垛,持刀亂殺,所幸城上義軍以鐵鉤鐮鉤斷其喉、斷其頭,將身體拋下城,避免了更大的傷亡。滿人將領戰死引來了城下清軍搶屍,城上義軍矢石如雨,一時間清兵死傷千餘人。

劉良佐見狀只得索要那滿人將領頭顱,遭到閻應元的拒絕。劉良佐又表示用銀贖買,於是命人將銀兩吊入城中。閻應元命人用蒲包裹住一個狗頭,擲下城「還」給清軍,又將那滿將的頭顱懸掛於城上。最終劉良佐直得親自在城下哀求,閻應元方把那滿將頭顱扔下,清軍敗退而去,將那滿將的頭顱與身體縫合,全軍掛孝三日。

閻應元深知此次雖然擊退了清軍的進攻,但清軍不可能就此放棄進攻江陰的企圖。於是命人加快鑄造守城工具,同時招青陽弩王黃鳴崗等千餘人,入城鑄造小弩小箭,得小弩千張、小箭數萬,又用火藥敷於箭頭之上,可以百步之外射中敵人見血封喉;又將陳瑞之子從獄中放出,命他製造火磚、木銃;同時還製造火球、火箭等殺敵利器。所有器具製作精良,效果顯著,所以清軍雖多卻也只能望城興嘆,每每攻城無不傷亡慘重。

清軍見攻城不利,又起勸降的念頭,可惜哪怕是劉良佐親自出馬,好說歹說也沒能取得任何成效。於是清軍便在江陰城下搭起了牛皮帳篷,做好與江陰義兵長期作戰的準備。

七月十五,清兵再次對江陰發動猛攻,遭到城內猛烈反擊,清軍兵不敵,無奈之下劉良佐只得移營鄧墓與江陰軍民打持久戰。

江陰在堅守城池的同時,積極向四方求援,海賊顧三麻子敬慕閻應元為人剛正,親率舟師來援,然與清軍苦戰三日後。因不敵清軍只得退去。此外,義陽王也率軍馳援,不敵敗於砂山;秀才金礦會集結400精勇馳援江陰,被劉良佐率領鐵騎三千攔截在周莊,全軍殉國,無一人苟活。

至此,江陰已無外兵,徹底淪為一座孤城。哪怕如此,劉良佐依舊沒停心有餘悸,不敢攻城,只能晝夜不停以火炮猛攻,城垛在清軍不斷的炮火轟擊下,塌陷數丈。閻應元立即讓石匠修補,石匠畏懼清軍炮火不敢向前,閻應元動之以情,曉之以大義,石匠被閻應元所感動,冒死登城修葺城牆,城牆牢固更勝以往。

七月十四,閻應元利用清軍勸降之機,派遣城中老者以向大清奉送「降禮」之名,暗中攜帶火藥進入清軍營帳,炸死清軍2000餘人,炸傷不計其數。

七月十七夜,閻應元挑選出1000勇士,由南門而出,劫了清軍的營,這1000勇士手持板斧、短刀,甚至是扁擔,突入清營,使得清軍死傷1000餘人。待清軍援兵到時,江陰勇士早已返回城中,氣的劉良佐牙痒痒。此役過後,劉良佐再次下令後撤,於十方庵安營紮寨。

七月十八,劉良佐強令十方庵的僧人向江陰城跪泣,勸說江陰軍民早日歸降清廷。城中軍民皆言以死報國,要那僧人速速離去,當晚,那僧人又來到江陰城下勸降,再次被攆走。如此劉良佐還不放棄,於七月十九策馬來至江陰城下對閻應元勸降,並說弘光已北,江南皆下,只要閻應元願意投降,將來爵位必定不在自己之下。閻應元表示,江陰士民,三百年來深戴國恩,不願望風降附,自己是大明典史,絕不侍奉二君。將軍手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江左,又有何面目前來見我江東忠義士民?

劉良佐被閻應元說的羞愧不已,只得拿出清廷的召諭勸江陰軍民接受清廷的招安,不然城破人亡。閻應元怒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隨即下令萬箭齊發,良佐急忙逃逸。

多鐸得知劉良佐久攻江陰不下,震怒不已,於是派遣恭順王孔有德率領所部協助攻城,接著有又派貝勒博洛、貝勒尼堪二人率領所部二十萬大軍攜帶紅衣大炮前往攻城。貝勒博洛來到江陰城下後,認為劉良佐連一個小小的江陰縣城都攻不下來,簡直無能,二話不說先打咯劉良佐軍棍。

隨後命人將降將黃蜚、吳之葵綁到江陰城下,要他們勸降,吳之葵眼淚鼻涕一大把勸閻應元投降,閻應元大叱道:「大臣被縛,當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吳之葵無法只得拜泣而下,而黃蜚則全程無語。

博洛見勸降閻應元已再無可能,於是下令對江陰發起總攻,限三日破城。七月二十至七月二十七,清軍一刻不停輪番攻城,江陰城在閻應元的帶領下,軍民悍不畏死,奮勇殺敵,終保城池不失。

八月上旬,江陰部分民兵因晝夜不停守御,疲憊不已,開始有人偷跑出城剃髮投降,城中之人為之不恥,哪怕是骨肉至親也如仇敵一般。閻應元見狀,遍取民間亂發投下城誘敵,清兵一見驚喜不已,認為江陰軍民已經剃髮投降,劉良佐急忙跑去查看,才知自己又被閻應元擺了一道。

博洛見江陰久攻不下,焦急萬分,聲稱只要江陰退去「大明中興」的旗號,並懸掛大清旗號,只斬首事者,即便不剃髮也沒關係。閻應元知道這是清軍的緩兵之計,便對博洛說只斬我一人?我又沒有罪,你憑什麼斬我?博洛見狀,只得說只要在四面豎起大清旗號,便會立刻退兵。閻應元知道這幾年有詐,直接拒絕了博洛。

其後,清攝政王多爾袞知曉後曉諭招安,博洛命人將招安文書射入城中,信中表明,明朝已亡,何必死守?閻應元不允,命人在射進來的文書中寫上「願受炮打,寧死不降!」射出城給清軍。

隨之時間的推移,江陰這座孤城陷入了困境,城中物資緊缺。石灰斷缺,無法在連夜修繕城牆,糧食越來越少,只能依靠從民間徵集的米糧應對困境,為此閻應元不得不下令兩日領一次米。

中秋前後,原本是歡慶的日子,江陰城中卻顯得格外陰霾,軍民攜壺提觴登上城樓,舉杯痛飲,善歌之人登高傳唱:

「宜興人,一把槍;無錫人,團團一股香;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江陰人,打仗八十餘日,寧死不投降。」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八月二十一,清軍將200座大炮搬到了花家垻,對江陰東北城發起了猛烈的轟炸。當天,天空下著磅礴大雨,視線不夠清晰,城上軍民見燃火便躲到圍牆之後,待到炮聲過後,再登上城樓。清軍看到這一情況,便故意放空炮以煙障天,城上的軍民聽到炮聲霹靂,認為清軍無法快速突入,二不知清軍趁著大雨和放空炮的間隙悄悄度過了護城河,並借著煙霧蜂擁突上,眾人來不及作出反應,也來不及作反應。

江陰被攻陷了,當清軍打上城牆後,一隊隊民兵以城列陣與清軍對峙起來,清軍害怕前面設有埋伏,僵持不進,一直到當天黃昏,城中傳來鼎沸的人聲,民兵陣腳散亂,清軍這才敢下城。

江陰城破之際,閻應元端坐於東城上,他和身邊的人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寫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寫吧,閻應元帶著身邊僅有的千餘人上馬戰鬥,斬殺清軍無數。突圍不得,閻應元環顧四周後,對從者說:「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說罷拔出自己隨身攜帶的短刀刺入胸中,投在了前湖之中。

義民陸正先想將閻應元從水中拉起,卻被趕來的清兵擒住,閻應元也被趕來的清兵撈起綁住。帶到明佛殿見劉良佐,劉良佐看到閻應元來了,猛地躍起,兩手拍閻應元的背哭了起來,閻應元道:有什麼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

博洛端坐於縣署,急忙忙讓人將閻應元押至堂上,並要閻應元下跪,應元挺立不屈,清兵用槍刺進了他的小腿,血流如注,最終不支倒地。

博洛讓人將閻應元關到了棲霞庵,當天夜裡,寺中僧侶聽到應元一直喊著「速殺我」,天明之時,這位大明忠臣終是遇害。

閻應元殉國後,家中僅存的十餘位家丁,也因拒絕投降,而被清軍所殺;典吏陳明遇與清兵血戰至最後一刻,因身負重創殉國,殉難之時,其身倚於牆邊,屹立不倒;江陰縣衙,男女老少43人舉火自焚而亡,誓不降清;訓導馮厚敦於明倫堂自縊殉國,妻女投井殉難;諸生許用舉家自焚殉國;書生笪某刑前嘆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士大夫之烈,為忠義而死,死之猶生也」……

八月二十二日,清軍對江陰城中的無辜百姓舉起了屠刀,百姓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無一人投降,皆以身殉國為幸,婦女貞烈,投河殉難,乃至孩童亦就義殉難。清軍屠城後「出榜安民」,然此時江陰城中僅剩百姓大小五十三人。

可嘆那些蒙面剃髮乞降的封疆大吏,毫無羞恥之心。若都如閻應元、陳明遇二典史一般,江南乃至大明朝又怎至於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