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沒有利益,組織聚不了,沒有淘汰,組織發展不了!

謀略那些事 發佈 2024-04-29T08:25:35.225188+00:00

詔告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曰:「每覽前代,外戚賓客濁亂奉公,為民患苦,咎在執法怠懈,不輒行其罰故也。今車騎將軍騭等雖懷敬順之志,而宗門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猾,多干禁憲,其明加檢敕,勿相容護。」

《資治通鑑》第四十九卷 漢紀四十一

漢殤帝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

【原文】

詔告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曰:「每覽前代,外戚賓客濁亂奉公,為民患苦,咎在執法怠懈,不輒行其罰故也。今車騎將軍騭等雖懷敬順之志,而宗門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猾,多干禁憲,其明加檢敕,勿相容護。」自是親屬犯罪,無所假貸。

【譯文】

鄧太后對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下詔說:「每每查閱前代史事,看到皇后家族及其賓客仗勢橫行,使奉公而不徇私情的官員陷於混亂,給人民帶來痛苦,這是由於執法不嚴,沒有立即施行懲罰的緣故。如今車騎將軍鄧騭等雖然懷有恭敬順從的心意,但家族龐大,親戚不少,賓客奸詐狡猾,對國家的法律禁令多有冒犯。現命令對鄧氏家族的不法行為要公開地加以檢束,不許包皮容袒護。」從此以後,鄧氏家族親屬犯罪,官員都不予以寬免。

【解析】

之前的內容提到,上面材料中的這位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都算是比較有名氣且名聲很不錯的。

之所以說她如此,其個人德行自然不用說。

更關鍵一點,鄧太后在位期間,臨朝攝政等同皇帝,卻並沒有讓自己家族驕橫跋扈,反而還加以限制束縛。

看其他外戚家族,哪個不是太后在位時候瘋狂擴張。

就衝著這一點,鄧太后不一般人。

所以,鄧氏家族結局還是好的,尤其是鄧太后死後,雖然對鄧氏也有過清算,但並不算大問題,鄧氏家族的人依然活躍在東漢政治舞台上。

而上面這段材料,就是關於鄧太后對自己家族限制的表態。

在她表態之前,鄧家那些親屬、奴僕等等仗著自己家外戚身份,肯定會橫行霸道大撈好處。

各個地方官員對此也頗為頭痛,管吧有可能得罪鄧家,極有可能會被報復,畢竟前面梁氏外戚之事歷歷在目,不管吧又顯得自己畏懼權勢、不作為。

好在鄧太后表態,明確指出,對於鄧家那些違法亂紀之人,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允許包庇。

這下地方官算是好辦了,既然鄧家扛把子都如此表態托底,那他們就知道怎麼做了。

所以,在職場中,真想要把事做成,團結大多數人大部分力量是基本,更關鍵領導要明確表態,甚至有時候還要立榜樣,上面材料沒提,但絕對有殺雞儆猴的。

當然,鄧太后話這樣說,地方官在做事的時候,不會把事情做絕,也不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鄧氏家族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今天咱們的重點並不是這個,而是鄧太后提出對於自家鄧氏違法亂紀之人的處理,這個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組織發展和存亡的根本。

組織是什麼,其實可以大體歸納為一群人,以血緣、地域、身份、利益、共同目標、共識等等有多個個體凝聚起來的群體,其表現形式包括不限於家族、社團、公司、國家。

組織形成之後與人一樣,必然有兩個基本目標,生存與擴張(對於人即繁衍)。

所謂生存,即組織如何長久持續,所謂擴張,即組織做大做強。

說來說去要回歸到為什麼要形成組織,其意就是個體力量有限,通過形成組織抱團以維護確保個體。

所以,組織的長久持續與做大做強,最終目標是利個體,或者說其內大多數個體。

雖然說組織是個體利益的匯聚,但有些時候組織利益與個體利益是矛盾的。

好比說,公司有個大單需要加班,做完有獎金,但你今天晚上要打牌,這就是矛盾衝突。

好比說,公司招投標,之前是你朋友在做,後來找了個價格更優、質量更好的,你不爽想把這事搞砸回歸到原有狀態,這也是矛盾衝突。

又比如說,你接了個單子,公司給5%的提成,但有個公司給10個點,你就偷偷把這個單子轉了,這也是矛盾衝突。

類似的還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矛盾的存在是組織能量的耗散。

從物理學的角度說,能量不會消失只會轉移,你想做一件事就必須要投入一定的能量。

但你在投入能量的過程中,絕對不是投入100%就轉換出100%的功,有可能就是你投入100%,出來80%、50%甚至更低,中間這個就是損耗。

搞組織、搞企業也是如此,用管理上的話來說,叫效率變低或管理成本升高。

如此會有什麼結果?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你想要做的事情,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或者說你花的功夫浪費了。

對於組織說也是如此,上面我舉的例子那些個體與組織的利益矛盾就是組織運行過程中的損耗,不可避免。

還記不記得之前提到的組織的目標是生存和擴張?

對於組織而言,損耗的存在,就是提高生存或擴張的成本。

而如果組織獲得資源是恆定的,那麼損耗的升高,必然導致生存、擴張所需要的能量減少,甚至達不到投入要求,進而威脅到組織正常運轉,嚴重的甚至導致崩潰。

所以,咱們再回過頭來看鄧太后的一番表態其底層邏輯是什麼?

說來說去也簡單,就是減少組織損耗,讓資源集中內斂在關鍵的生存與擴張上。

當然,在政治語境上,就是約束家人、以身作則等等好詞。


【閒扯】

今天這一篇不太好寫,因為太過抽象,可能也是我自己水平不到位有關。

最後再簡單說說吧。

無論是人還是組織,在正常生活運轉過程中,越往後必然是越來越多精力、資源被與目標無關的事情所耗散掉,最終結果就是無意義忙碌,導致最終目標無法達成。

這一點你要記住,這個是符合物理學的熵增定律。

如果放任,對人而言一事無成,對組織而言必定散夥。

但也不是不能改善的,注意我的用詞,是改善,因為這個無法改變。

減少損耗,就是關鍵。

對於人而言很簡單,生活中一些無意義的人和是少接觸,做一些斷舍離,把目標聚焦,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生活狀態完全不一樣。

對於組織而言難度就不小了,損耗的載體是人和事,涉及的是利益。

其實這一點可以看做古代王朝的改革變法,其內涵就是減少損耗,把資源集中到能夠高效產出利益的群體階級中,但問題是既得利益階級不會同意,於是有鬥爭有矛盾,這又是損耗,比如北宋的王安石變法引發的黨爭。

對於組織而言,低效的人、低產出的事,只有持續不斷的優化,才能夠確保組織穩定發展。

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現實就是如此,如果不把這些優化出去,那麼對於組織內其他人反而是不公的。

與其到最後環境改變逼迫不得不變革,不如將減損優化作為常態工作。

這就是組織的自我淨化意識。

點到為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