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聰明書生趙恆是怎樣開啟大宋懦弱與妥協的歷史?

談本溯源 發佈 2024-04-29T10:19:05.708063+00:00

趙匡胤兄弟二人雖稱不上十全十美,但在對外政策上還是有骨氣的,有面對強遼仍敢出兵北伐的氣魄,可後世宋朝帝王卻軟糯的一塌糊塗,活生生活成了爛泥扶不上牆的狀態,而這一切就源於宋真宗趙恆。

趙匡胤兄弟二人雖稱不上十全十美,但在對外政策上還是有骨氣的,有面對強遼仍敢出兵北伐的氣魄,可後世宋朝帝王卻軟糯的一塌糊塗,活生生活成了爛泥扶不上牆的狀態,而這一切就源於宋真宗趙恆。

好排兵布陣,氣質不凡的英年天子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為保證自身皇位萬世流傳,逼死侄子趙德昭、趙德芳,至其晚年,便只能矮子裡拔高個,在自己良莠不齊的幾個兒子中挑選太子。年幼時的趙恆與一般孩子不同,氣質不凡,喜排兵布陣,時常自稱「元帥」,且尊禮儒臣,大赦牢獄,深得宋太宗喜歡,由此入選太子。

城府不深,差點宮廷政變

被立為太子後的趙恆也並非高枕無憂,趙光義死後,明德太后與王繼恩打算立趙元佐為帝,差點搞成宮廷政變。幸虧宰相呂端心向趙恆,在其促使下才化解這一危機。呂端細節洞察力極好,早在趙光義尚未去世前便察覺到危機,後又假意反水,騙取王繼恩信任後趁機將其囚禁,扳回了局勢。但需要指出的是,此事並非趙恆謀劃,可見其謀劃能力差,城府不深。

遼軍入侵,膽小如鼠要難逃

和少年時期迥然不同,登基後的趙恆不再醉心排兵布陣,反而極度畏懼戰爭,考慮到他從未經歷過戰場,這種情況也能理解,但敵軍未至就要向南逃往金陵(今南京),實在有些反應過度。史書記載,時任參知政事的王欽若和檢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密請皇帝逃往金陵,得到真宗認同,後告知寇準時遭嚴辭批判,趙恆才打消主意。

曾許三百萬歲幣,不惜成本議和

在寇準的強烈要求下,趙恆終於入檀州抗敵,宋朝將士見皇帝親征,瞬間打雞血般衝鋒殺敵,重擊遼軍。但宋軍戰場上雖勝,趙恆在談判桌上卻很軟。真宗給曹利用議和的底線是金帛可給,不能割,以百萬歲幣為限,這是趙恆最後唯一的硬氣。曹利用口才俱佳,後以10萬兩銀,20萬帛達成合約,入見趙恆時,太監聽錯傳話為一年300萬銀,趙恆仍然同意!

從趙恆之後的一百多年,宋朝再也沒有經歷過大戰,重文抑武逐漸發展的偏離軌道,沒有強大的軍事支撐,後世帝王對外敵更加怯弱,膽小如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