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鹽鹼「荒」地變身肥沃「良」田

農安發佈 發佈 2024-04-29T10:26:46.352564+00:00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昔日的不毛之地,種出了畝產超過400公斤的綠色有機水稻,增加糧食產量50萬公斤,還被評定為10等水田……在農安縣哈拉海鎮金大房子村,上千畝鹽鹼地改造的稻田已種滿一季,糧食產量、土壤質量、配套設施的強烈反差對比,贏得當地農民「點讚」。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昔日的不毛之地,種出了畝產超過400公斤的綠色有機水稻,增加糧食產量50萬公斤,還被評定為10等水田……在農安縣哈拉海鎮金大房子村,上千畝鹽鹼地改造的稻田已種滿一季,糧食產量、土壤質量、配套設施的強烈反差對比,贏得當地農民「點讚」。

「去年,我們村的這片後備耕地改良得非常成功,鹽鹼地真的成了高產田!」金大房子村黨總支書記張凱滿臉笑容地說,過去村裡的部分鹽鹼地塊一直困擾著農業生產,通過實施鹽鹼地改水田項目,讓我們對鹽鹼地實現糧食增產充滿信心,過去的荒地又有了新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鹽鹼地也是寶貴的土地資源,過去的一年,農安縣充分利用後備耕地資源,實施鹽鹼地改水田項目,涉及2個鄉鎮、5個行政村。項目建成後,預計增加水田面積7500畝,並配套新建引排水溝渠138.7公里、水泥路7.2公里、砂石路40.8公里、過道引水涵1622座、進退水閘門198座……


鹽鹼地改水田項目技術人員察看土壤改良情況。


來到位於金大房子村的項目區,這裡已經完成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工程,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儼然是一片人工改造的沃土良田。「過去這裡零星地種植過幾片旱田,不僅地難種,而且產量低、品質差,鹽鹼地也就漸漸成了荒地。」農安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才萬林告訴記者,如今的鹽鹼地改良正由單一的開發治理,向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轉變,併兼備現代農業的發展條件。

作為該項目的先行區,這1000餘畝荒田是如何從「鹽鹼地」向「高產田」轉變的?高效統籌土、肥、水及栽培等要素,因地制宜全面推廣水稻種植,綜合應用土壤改良、治理修復等技術提高鹽鹼土壤質量,讓這一片片鹽鹼地塊恢復了糧食生產的功能屬性。

「改良鹽鹼地是個慢工夫!我們將優化改良技術,利用3年時間逐年培肥地力,按照每畝地2噸的用量,在這片鹽鹼地上分批次增施有機肥。」鹽鹼地難得有機質,增施適宜的有機肥,成為鹽鹼耕地改良必不可少的環節。才萬林說,這樣的持續投入能夠使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劇增、生物菌大量繁殖,從而實現活化養護土地、改良土壤結構,從根本上調節土壤酸鹼度。

種地就是「養」地,養地才能「治」地。實施鹽鹼地改水田項目的過程中,每年都會通過「水溶法」,灌水洗去土壤中的鹼性。「將活水引入農田,選育耐鹽鹼品種,將會使根系環境適合水稻生長。」在才萬林看來,這片鹽鹼地還有很大的增產空間,「每年春季,我們都會對土壤結構進行檢測分析,並採取測土配方施肥的方式,在稻田裡施入生物菌劑,人工添加鹽鹼土地缺乏的微量元素,為改良後的土壤補充能量,預計還能增產10%左右。」

一次性改良、可持續利用,見效快、效果好、可複製。今年,農安縣還將加快鹽鹼地開發利用進程,繼續實施鹽鹼地改水田項目,讓鹽鹼地生產出更多優質糧食。

來源:長春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