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親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支持李治,而反對李泰做繼承人?

纖塵歷史 發佈 2024-04-29T10:27:24.995408+00:00

穹頂,映出純粹的一色,仿若遠古的天空,縹緲千年的青煙,交匯出,如水的月光,像極了,百歲的老者,俯首低吟。

穹頂,映出純粹的一色,仿若遠古的天空,縹緲千年的青煙,交匯出,如水的月光,像極了,百歲的老者,俯首低吟。

那深邃,有令人捉摸不透的眼眸,淡漠地俯瞰著,大地上的芸芸眾生,世間萬象。

夜色,籠罩著這恢宏壯闊,雍容華貴的宮闕樓閣。

這一天,唐太宗李世民陷入久久沉思當中,誰能擔得起這天下呢?

就在他迷茫時,一個聲音在耳邊響起,李治……

而說出這話的就是自己的股肱之臣——長孫無忌。

那麼,李治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夠勝過自己年富力強的哥哥李泰,讓長孫無忌心甘情願支持他呢?

股肱之臣——長孫無忌

隨著《貞觀長歌》這部歷史劇的熱播,人們再一次走進了曾經的大唐盛世,裡面的千古明君李世民和唐朝統治集團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等人再一次走到了大眾的面前。

其實,長孫無忌最引人注目。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唐朝的開國元勛,更是因為他傳奇的一生,以及那次令人捉摸不透的選擇。

長孫無忌的父親去世很早,很小就和妹妹一起相依為命。

他們小時候,一起住在舅父高士廉的家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

而高士廉此人最具慧眼,很早就發現了李世民絕非常人,未來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於是,他便將長孫無忌的妹妹許配給李世民。

果不其然,李世民後來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成了大唐的天子。

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後,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改革和發展,最後在他的統治下,唐朝走上了巔峰。

而其中,長孫無忌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早年間,他們就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即使是混亂年代依舊不離不棄,這種情感早已不可替代。

從李淵父子起兵造反開始,長孫無忌一直都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但卻並沒有什麼顯赫功勞。

後來,長孫無忌總算等到了機會。

在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鬥爭中,長孫無忌做出了很多的貢獻,最終幫助李世民走上了權力的最高處,登上了皇位。

所以,在那場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也因此被李世民重用。

在李世民的統治時期,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上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大權。

此時,雖然也有人在議論長孫無忌作為外戚不宜權勢過重,但李世民卻絲毫不介意,因為他看中長孫無忌,並非因為他是皇后的兄長,而是鑑於他的才行。

正是因為自身的能力,長孫無忌才能在官場上平步青雲,深得李世民信任,就連最後的立儲,都能發表意見。

皇子奪嫡,血雨腥風

貞觀之治後期,唐太宗深感自己身體不適,於是越來越寵信長孫無忌。

此時,令太宗最為頭疼的便是太子之位的人選。

其實早年間,唐太宗就已經確立了太子的人選,奈何他不爭氣,難當大任。

作為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早早地就被立為太子,而且他早年間的表現還是很令人滿意的。

但他好像就是有一種後勁不足的感覺,到了貞觀後期,問題就開始不斷顯現。

李承乾難成大器,實在不是明君之選。

而此時,比起李承乾,魏王李泰顯然是更得李世民的歡心,更受皇帝喜愛。

這一點,從李世民的出巡就可以看出來。

每次,李世民出巡,都會命令太子監國,但是他卻總是讓魏王李泰隨行。

從這就可以看出,唐太宗根本不想隱瞞自己對於李泰這個兒子的欣賞和喜愛。

所以,太宗更寵愛魏王,人人皆可眼見。

貞觀十七年,大唐爆發了一場皇位繼承權之爭。

在這場皇位之爭中,李承乾和李泰都卯足了勁兒,都想要成為皇位的繼承者。

於是,他們圍繞儲君之位展開了明爭暗鬥。

在這場奪嫡之戰中,李承乾一來就是處於劣勢。

因為私德不檢,又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很快就被踢出了名單。

相比之下,李泰就顯得更為合適。

同樣是皇后所出的嫡子,李泰不僅文韜武略樣樣精通,身後更是有無數的支持者。

所以,在這場皇位之爭中,李泰的呼聲明顯就高於李承乾。

隨後,一直支持李承乾的魏徵去世。

魏徵的去世,就如同李承乾的靠山崩塌,這令他感到很慌張。

面對這樣的不利局面,李承乾為了不被自己的父皇拋棄,只能選擇鋌而走險——謀反。

貞觀十七年三月,齊王李祐效仿他的大哥李承乾,發動政變。

不出意外,都是一樣的結果,很快就被平定。

這個時候,通過追查齊王的事情,李承乾的計謀被發現了,還未實施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立儲關乎國家根基,需要慎之又慎。

沒有了李承乾,誰又能擔此重任呢?

此時,朝臣們就看到了在這場角逐中勝出的魏王李泰。

當時,隨著李承乾的敗退,李泰在朝中的呼聲越來越高,朝野上下皆認為李泰一定就是下一任儲君。

畢竟根據社會名聲,能夠接替李承乾的,不是李泰還有誰呢?

就在李泰沾沾自喜之際,他的弟弟李治如同一匹黑馬,突然闖進了人們的視野中。

那麼,一向默默無聞的李治,究竟憑什麼能和李泰角逐皇位呢?

這都是因為一個人的支持,就是他們的親舅舅——長孫無忌。

擁護李治,新皇即位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出現了一個高大的身影,他堅定地擋在了李泰的前面。

表面上看,可能是李治,但實際卻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此次表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畢竟,這麼多年以來,雖然身居高位,但長孫無忌一直不管具體的政務。

可唐太宗還是信任長孫無忌的,在關鍵的時刻,他選擇站了出來。

長孫無忌反對李泰,憑什麼?

這是因為,在長孫無忌的背後不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還有緊隨其後的褚遂良。

憑的就是,這麼多年魏王府一系列的陰謀詭計。

其實,通過李泰和李承乾的爭儲之事,就可以看出,李泰是一個很有手段且心思很重的人。

在和自己的哥哥李承乾的角逐中,他步步緊逼,最終李承乾只能選擇謀反這條不歸路。

除此以外,通過李泰對自己的手足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的親情淡漠。

一旦他未來當上皇帝,一定會釀成兄弟相殘的慘劇。

比起長孫無忌的委婉,褚遂良說話就更加直接。

他直言不諱,表示魏王之所以膽敢如此膽大妄為,都是因為太宗的嬌慣。

還建議,如果一定要選魏王當太子,就一定要處置好晉王李治。

褚遂良的話外音就是,一旦魏王登上皇位,勢必會剷除李治。

這是因為魏王心狠手辣?

當然不是,是因為魏王曾向李世民表示過,如果自己以後當上皇帝,最後承襲帝位的肯定不會是自己的兒子,一定會讓李治繼承皇位的。

正是因為李泰的這個表態,讓李世民頗為感動,覺得李泰是一個愛護兄弟的人。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李世民沒能看出李泰的本質,但是褚遂良卻可以。

他聽說了這件事後,當即指出了其中的人性破綻:父子親?還是兄弟親?歷史上出現過殺掉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兄弟繼承皇位的事情嗎,簡直是荒謬。

因此,褚遂良深感,能夠說出這樣的謊言,背後一定蘊藏著更大的陰謀。

最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指出了一個近在咫尺的危機:兄弟相殘,就在不遠的前方。

這就說明,一旦魏王登上皇位,必然會出現兄弟相殘的景象,而這樣的情況是太宗最不願看見的,簡直是擊中了太宗的要害。

畢竟,李世民自己就曾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

這麼多年以來,李世民只要想到曾經的「玄武門之變」,就不免悲從中來。

如今,若是自己曾經的悲劇再次上演,向下一代,向自己的兒子們蔓延的話,李世民是堅決不能接受的。

自古以來,權力都是一朵帶刺的玫瑰,看著美麗,實則會帶來無盡的痛楚。

它能夠泯滅一切良知,所以李世民必須奮起抗爭,將這股洪水猛獸擋在家門之外。

此時,李世民猶豫了。

面對皇帝的猶豫,李泰的支持者們也開始揣測天子的意圖。

最後,在這場大爭奪中,李泰敗了,晉王李治順利當上了太子,隨後成為新一任大唐天子。

魏王李泰的失算,最大的原因不是自身能力和弟弟李治,而是長孫無忌的反對。

那麼,同樣是自己親外甥,長孫無忌為何要支持一個看起來碌碌無為、平庸的李治,放棄了年富力強的李泰呢?

這都是因為長孫無忌的私心使然。

人總是貪慾不足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柿子還是挑軟的捏。

魏王李泰在歷史上的記載就是一個很強幹的人,城府很深,又精於算計。

這樣一來,若是李泰登上皇位,掌握大權的話,長孫無忌這等開國元勛一定會被架空,最終碌碌無為,再無施展的機會了。

畢竟,此時的李泰才二十四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

而且,相比於李治來說,李泰的人生閱歷和政治經驗都更加豐富,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和政治理念,根本不可能輕易受別人的擺布和控制。

所以,長孫無忌根本不可能支持李泰。

至於長孫無忌為何要選擇李治,還是因為他和李泰截然不同的地方。

比起年富力強的李泰來說,李治年齡尚小,性格又比較柔弱,更容易掌控。

這樣一來,若是李治取代李泰的話,自己將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綜合考慮下來,長孫無忌還是選擇看起來柔弱可欺的李治,而不是剛強的李泰。

而李治最終從這群實力強悍的哥哥中勝出,還有李世民的考量。

他想到了一句話,水則載舟,亦能覆舟。

在一個國家的治理中,他的君主必須要有仁愛之心,懂得謙遜禮讓,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而這一點,在李泰的身上毫無體現。

因此,李泰並不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他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臣子,但絕不會是一個仁愛的君王。

最後,經過一段激烈的思想鬥爭和權衡利弊後,太宗李世民最終選擇了李治,拋棄了李泰。

這樣的結果,就可以看出,李世民是支持長孫無忌等人的看法的。

至於這個結果,長孫無忌是十分滿意的。

畢竟只要李治成為下一任天子,自己又是他的親舅舅,有著血緣的羈絆,順理成章地就可以成為輔佐大臣,進而掌控朝中大事,權傾朝野。

就這樣,李治在這次驚險激烈的奪嫡中,成功勝出,成為儲君。

最終,長孫無忌也確實通過李治走到了權力的巔峰。

可惜的是,長孫無忌並未能守住自己的輝煌,最後在位極人臣、權傾朝野時身敗名裂,實在是令人無比惋惜。

縱觀這場世紀儲君之位的角逐,我們不難發現長孫無忌的用心。

面對兩個繼承人,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那個更好拿捏的,這也說明了長孫無忌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

面對那樣的選擇,一心想要站在權力之巔的長孫無忌,自然會選擇李治,這是人性使然。

畢竟和李泰相比,李治年輕,也沒有參加過此前的政治鬥爭,歷史清白,作為舅舅,他也就更偏愛這個外甥。

就這樣,僅僅十六歲的晉王李治坐收漁翁之利,在長孫無忌的簇擁下,成了唐朝的天子,也開始書寫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唐太宗的繼承人.作者:孟憲實 刊名:《國家人文歷史》 上傳者:張金良

長孫無忌的「明星」經理人之路.作者:王者覺仁 刊名:《各界》 上傳者:費祥琪

兩朝良佐——長孫無忌.作者:劉敏 刊名:蘭台內外 上傳者:欒艦

長孫無忌和立儲之爭.作者:王麗麗 刊名:新課程:中學 上傳者:劉大漁

關鍵字: